【香港社會福利待遇】香港福利怎麼樣 |你瞭解多少 |老年社會福利的香港模式解析 |

大家知道,目前促進大灣區建設,內地香港人員流動達到了前所未有峯。2015年初香港投資移民後,香港政府從吸引“財富”為“人才”,所以而國家推出了相應“優才計劃”“專才計劃”,兩地高質量人才流通提供移民。​香港專才計劃申請人於需要香港生活和工作,會比投資移民關心涉及到自身利益問題。今天來盤盤,香港福利那些事~香港福利制度吸引人無非社會福利、醫療保障以及社會保障三個方面。

NO.3-老人福利 政府60歲以上老人提供福利待遇主要有高齡津貼和公共援助津貼。香港老人享有優先分配公共房屋權利。3名無親屬關係老人可以合住一間房屋,每年房屋署撥出一千個單元分給老人,會出現老無所依情況。 ​- 醫療保障-香港醫療保障是香港社會福利系統主要項目。香港身份,只需要費用,可以解決很多醫療問題。

圖片這個部分政府投資,對市民只收診費和住院費用,普通門診收費45元,普通病房每天100元,生活者可接受免費治療。設立醫院和診所外,全體市民提供衞生保健服務。

圖片除此之外,設立家庭保健服務,主要包括三項內容:對生育年齡婦女提供產前、產後指導和服務,兒童進行疫苗防疫注射,孕婦提供保健教育和諮詢,或通過電話解答疑難,或通過家庭計劃指導會婚育方面問題提供服務。-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層面基礎生活保障之外,有困難人士提供救濟制度。

NO.1-老年保障公務員享有俸(或年積金)、恩俸。企業和社會公用事業機構僱員享有強積金或年積金,香港特區政府2018年6月65歲以上老年人推出“高額長者生活津貼” ,已成為大多數65歲以上老年人領取社會保障津貼,目前覆蓋54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NO.2-失業保障香港於勞工權益保障是重視,自1984到1993年間,香港政府制定了119項勞工法例,僱員主要享有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破產欠薪保障,部分僱員享有公積金或年積金,解僱時可領取;政府公務員辭退時,亦可領年積金。

社會福利署負責執行政府社會福利政策,並統籌和發展香港社會福利服務,包括社會保障、家庭及兒童福利服務、醫務社會服務、小組及社區工作、青少年及安老服務、疾人士康復服務、違法者感化工作及住院訓練。

201213年度,社會福利署開支預算總額435億元。這435億元當中,294億元經濟援助金,101億元提供予非政府機構經常資助金,12億元僱用服務開支,其餘28億元部門開支。獎券基金是資助非政府機構開支經費來源之一。201213年度,獎券基金預算開支為12億元。

社會保障:推行社會保障是政府責任。政府主要是透過供款社會保障計劃,有需要人士提供援助。社會福利署管理社會保障計劃有以下五種:綜合 社 會保障援助計劃( 綜援) 採用現金援助方式,協助有需要家庭達到入息水平,應付生活上基本需要。援助金分為下列三類: 不類別 綜 援受 助 人 而 發 放 標 準 金 額 , 應 付 本 及 需 要 ; 據 個 別 受 助 人 別 需 要 而 發 放 別津貼,支付租金、必需交通費、學費及膳食費用;以及發給類別受助人長期個案補助金、單親補助金、社區生活補助金及交通補助金。身體失業受助人參加自力更生支援計劃,該計劃目的是

透 過 提 供 個 人 業 服 務來 幫 助 他 們 力 更 生 。 綜 援長 者 廣 東 及 福 建 省 養 老 計 劃 下 , 符 合 既 定 申 請 資 格 綜援長者如選擇到廣東或福建省養老,可繼續領取現金援助。

公共福利金計劃設有高齡津貼及傷殘津貼,目的是提供定額津貼,應付長者和殘疾人士需要。年齡6569歲高齡津貼申請人接受經濟狀況調查,而年70歲長者接受經濟狀況調查。傷殘津貼是發給身體而相等於完全失去謀生能力人士。

暴力及執法傷亡賠償計劃因暴力罪行或執法人員使用武器執行職務而引致受傷人士或死者遺屬提供現金援助。交通傷亡援助計劃向道路交通受傷人士或死者遺屬迅速提供經濟援助。此外,社會福利署並天災及其他不幸事故災民提供緊急救濟,包括提供飯(或以現金代替膳食)及其他必需用品。

社 會 保 障上訴委員會是獨立非政府組織,由非官 方 人 士 組 成 , 負 責 處 理 市 民 不 滿 社 會 福 利 署 社會 保 障 福 利 申 請 資 格 和 發 放 情 況 所 作決 定 而 提 出 上訴。

家庭及兒童福利服務:社會福利署及非政府機構提供各類家庭及兒童福利服務,目的是維持和加強家庭功能。現時,分佈全港各區社會福利署及非政府機構營辦62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兩間綜合服務中心,有需要個人或家庭提供一系列預防、支援和補救服務,包括家庭生活教育、親子活動、諮詢服務、義工培訓、外展服務、小組及活動、輔導和轉介服務。中心並延長開放時間,方便市民獲得所需服務。社會福利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為有虐待配偶/同居情侶、虐待兒童及兒童管養權爭議問題家庭提供服務。本港設有五間婦女庇護中心,面家庭暴力或其他危機婦女及其子女,提供棲身。露宿者服務包括設立露宿者綜合服務隊、臨時收容中心及市區單身人士宿舍。

至於兒童福利服務方面,社會福利署及非政府機構提供多項服務,包括日間及住宿服務,為需要照顧或保護兒童及青少年,提供照顧。幼兒中心督導組負責日間幼兒中心(未滿三歲兒童而設)和住宿幼兒中心(為六歲以下兒童而設)註冊、管制和視察工作。教育局學生資助辦事處管理須接受入息審查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為那些有需要把子女交由幼兒中心日照顧家庭提供援助。領養課聯獲認可機構安排本地及海外人士領養兒童。中央寄養服務課負責推廣和統籌招募寄養家庭事宜,以及發展寄養服務。家庭生活教育透過一系列教育性或推廣性活動,維繫和鞏固家庭角色。家庭生活教育資料中心負責提供這項服務所需視聽器材及資料。社會福利署熱線服務全日24小時運作,提供社會福利服務資訊。指定時間內,當值社工提供即時輔導及支援。社工當值時段以外,市民可選擇電話轉駁到非政府機構營辦熱線及外展服務隊,尋求社工協助。

醫務社會服務:社會福利署醫院管理局轄下公營醫院和專科診所,以及衞生署部分門診診,設有33個醫務社會服務單位。醫務社會工作者為病者及其家人提供服務, 包括個人及小組輔導、經濟援助、房屋援助、轉介病者申請康復服務及其他社區資源,幫助病者全面康復及融入社會。

社區發展服務:這項服務目的是透過各項社會工作服務,鼓勵市民識別他們需要, 運用社區資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社區歸屬感。非政府機構13間社區中心、17個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及一項邊緣社羣支援計劃提供社區發展服務。

青少年服務:全港有138間非政府機構營辦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採取全人和綜合服務模式,兒童及青年提供多樣化服務,包括個人指導及輔導、身處不利環境靑年提供支援服務、社羣化服務、培養社會責任及發展個人潛能活動。目前,社會福利署策劃及統籌小組負責促進及統籌各區青少年發展服務。該署並透過34間非政府機構,478間中學提供學校社工服務,協助學生盡展潛能及處理他們學習、社交和情緒上問題。為了促進青少年全人發展,社會福利署2005/06學年2011/12學年,負責統籌及推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創成路」— 賽馬會青少年培育計劃。基金撥款資助下,社署2013年推出社區本青少年培育計劃,協助初中學生,以往參有關活動和有大社會心理需要學生,地成長。

非政府機構16隊地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及18隊深宵外展服務隊主動前往離羣青少年常到場所,接觸那些參傳統社交或青少年活動並易受不良影響青少年,提供輔導、指引及其他福利服務。顧有需要青少年,更設有社區支援服務計劃、濫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及戒毒輔導服務中心。社會福利署藥物倚賴者治療中心牌照事務處負責執行有關藥物倚賴者治療康復中心發牌、管制及視察事宜。

安老服務:安老服務方面,社會福利署策劃並統籌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和院舍照顧服務運作。社會福利署提供廣泛的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包括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長者活動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家務助理服務及長者支援服務隊,讓長者盡量留社區生活。該署資助不類型院舍設施,包括長者宿舍、安老院、護理安老院、護養院及合約院舍,滿足那些、社會或其他理由而不能家人同住,不能獨自生活長者不需要。長者宿舍及安老院轉型提供持續照顧護理安老院。社會福利署設

自韋倫斯基和萊博豪斯(Wilensky & Lebeaux,1965)首次社會福利模式進行劃分以來,福利模式研究成為社會福利研究熱門領域(林萬億,1994),以至於丹麥學者彼特·阿布拉哈姆森(Abrahamson,1999:394-415)社會福利模式類型研究景象比喻為“福利造型業”。“社會福利造型業”蓬勃發展同時,國外學者國家或地區個案,經典作家們提出社會福利理想類型(ideal type)進行檢驗和修正。作為一個典型“税制、收入”經濟特區,香港具特色社會福利模式引起國內外學者關注。如迪克松編著“社會福利系列叢書”之一——《亞洲社會福利》,對包括香港地區內10個亞洲國家(地區)社會福利模式進行了(Dixon & Kim,1985);保羅·惠廷(2001)所著《香港社會政策》一書香港社會政策社會福利制度進行了全面分析。

引進和介紹國外社會福利理論同時,香港內地學者香港老年社會福利作了大量探討。學者們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研究可以劃分兩個階段,即迴歸前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研究迴歸來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研究。第一個階段研究介紹迴歸前香港老年社會福利制度主,主要研究內容涉及香港社會福利模式類型(吳傳清,1997;李翊駿,1997;王繼,1999;黃黎若蓮,2000)、項目構成(胡曉義,1997;項焱,1997;甘貝,1997;吳傳清,1997)、主體構成(陳沁,1995;趙志英,1996;Lee,1996)、觀念模式(周,1995)、籌資模式(張廣芳,1997;趙寶華,1998)、管理模式(陳沁,1995;甘貝,1997;趙寶華,1998)及目標模式(周,1994),香港老年社會救助模式特徵(範明林,1994;香港社會保障學會,1996),香港老年福利服務模式特徵(黃黎若蓮,1995;梁士雄,1997;齊銥,2002),。第二個階段研究分析迴歸來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發展及其啓示主,主要研究內容涉及當前香港社會福利模式特徵(李徵,2006;藍慶新,2006),香港多元主義福利觀構成變化(楊燦明,1999;王卓祺,2001;任春雷、朱琳琳,2004),香港養老保障體系項目構成、對象構成、籌資模式、給付模式養老基金管理模式(胡曉義,1997;李奕、梁清富,2001;舒琦,2003;易憲容,2004),香港老年社會救助體系模式及構成特徵(莫泰基,1999;桂世勳、黃黎若蓮,2003;譚兵,2005),香港老年福利服務模式特徵(孫炳耀、常宗虎,2000;彭嘉琳,2001;吳亦明,2002;黃威廉、顏文雄,2005;丁華,2007),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模式價值基礎制度背景(莫邦豪,2005;李徵,2006),。

從蒐集到文獻資料,現有關於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模式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展開:一是香港老年社會福利視為香港社會福利制度一個子系統,因而不作專門論述,只是在對香港社會福利制度整體性介紹中論及老年社會福利(李翊駿,1997;吳傳清,1997;王繼,1999;黃黎若蓮,2000);二是香港老年社會福利子系統,是制性公積金和養老服務體系進行專門分析(胡曉義,1997;李奕、梁清富,2001;舒琦,2003;易憲容,2004;孫炳耀、常宗虎,2002;彭嘉琳,2001;丁華,2007)。

總來説,學者們角度對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模式進行了大量有益探討,這些探討是我們今天研究香港老年福利模式前提和基礎。,以往探討存在着一些:如缺乏對老年社會福利體系子系統之間制度銜接作用機制研究;介紹性和描述性研究多於具體性和解釋性研究;經驗介紹多於問題探討;。

基於此,本文嘗試香港老年社會福利視為一個獨立社會福利系統,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發展演進邏輯線索,香港政府統計處、香港社會福利署、香港財政司、香港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中國統計年》和相關福利機構統計數據以及相關文獻,通過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法、分析法,對香港老年福利模式基本框架、基本特徵、面臨問題及其內地的啓示進行分析。

香港老年社會福利制度化建設始於1965年,香港第一份社會福利白皮書——《社會福利工作目標政策》發表標誌。1965後四十多年中,香港政府後頒佈或施了《社會保障基幹問題報告書》(1967)、“公共援助計劃”(1970推出,1993年改稱“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香港福利未來發展計劃》白皮書(1973)、《社會保障——不能自助者提供幫助》皮書(1977)、《進入80年代社會福利》白皮書(1979)、《僱傭條例》(1968)、《職業退休計劃條例》(1992)、“老年退休金諮詢計劃”(1994)、《強制公積金計劃條例》(1995)一系列與老年社會福利有關制度或計劃,從而香港現代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定一系列老年社會福利制度同時,香港職業退休金計劃、公務員退休計劃、“服務”計劃一系列老年社會福利項目得以實施。2000年12月,制性公積金計劃實施,標誌着香港形成了完善老年社會福利體系,即形成了老年社會福利“香港模式”。

這裏説老年社會福利是廣義上老年社會福利。理論層面上講,它是指社會滿足老年人物質或精神生活需要而提供一切資源保障服務支持;從操作層面上講,它包括養老保險、老年社會救助和老年福利服務三大子系統。

香港老年福利服務體系長者社區支援服務、院舍服務和長者醫療服務三大安服務子系統構成。其中,長者社區支援服務是居家老人提供一系列社區支援服務。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及服務覆蓋地域範圍,香港長者社區支援服務分為長者中心服務(服務0輻射範圍大小分為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長者活動中心和長者支援服務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服務對象分為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和家務助理服務)和其他支援服務(包括長者卡計劃、有所活動計劃、長者度假中心和護老者支援服務4項服務計劃)。院舍服務是那些於個人、社會、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家中居住老年人提供住宿照顧服務及設施。長者護理需要程度,香港院舍服務分為長者宿舍服務、安老院服務、護理安老院服務和護養院服務四大子系統。此外,香港還為一些有需要長者提供長者療養院服務和長者住宿託服務。長者醫療服務包括基層醫療服務、長者服務、社區康復服務及者住院服務項目。綜觀上述三大安服務子系統,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一系統既可滿足香港老年人基本生存需要(如生活照顧服務),可以滿足其安全需要(如看護服務);既可以滿足其社會交往需要(如長者活動中心服務),可滿足其社會和自我實現(如老有所計劃)需要;既提供了用以滿足老年人生存需要生存型福利服務,提供了用以滿足老年人發展需要發展型福利服務,還提供了用以滿足老年人休閒娛樂需要享受型福利服務。上述複雜且完善老年福利服務系統香港老年人實現“有所養”、“有所屬”和“有所為”提供了服務支持。

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模式是歷史條件下形成,因而有其自身特徵。下面從角度或層面其基本特徵進行嘗試性探討和概括。

香港,老年社會福利責任主體既包括個人(家庭)、企業,包括政府,還包括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1這種多元化福利主體格局中,形成了兩種形式“三方夥伴主義”(tripartism)機制2:作為權力分享機制和責任分擔機制合作主義(corporatism),即政府、勞工組織和僱主組織之間建立起來“社會夥伴關係”;作為福利服務實施機制合作主義,即政府-商界-第三部門之間三方合作。3

上述兩種“三方合作”機制形成與香港經濟社會政策轉型,即“幹預”政策“積極幹預”4政策轉型密切相關。“幹預”政策“積極幹預”政策轉型於香港老年社會福利主體多元化形成有兩個方面意義:其一,“幹預”政策“積極幹預”政策轉型意味着,保證某些服務質素,並使有需要人能受惠(恩萊特等,1999:31),政府會介入某些市場可能領域,從而老年社會福利消極責任主體轉變積極責任主體。作為積極責任主體,政府一方面福利政策制訂、福利經費資助方面扮演着角色;另一方面通過法律或行政手段規定並化了企業福利責任。5其二,香港“積極幹預”政策核心是“幹預”(夏鼎基1982:82-85)。既然政府既願意主動幹預,不能無視市民福利需要,它會一方面倡導市民發揚敬老養老傳統美德和“有所屬”福利理念,強調個人或家庭老年社會福利領域中“第一線”功能,從而強化了個人或家庭老年社會福利中責任;另一方面倡導商界和第三部門參與到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中來,這種“順水推舟”做法客觀上促進了香港老年社會福利領域第三部門成長。於是,香港老年福利體系中,形成了“政府-僱主-僱員”和“政府-商界-第三部門”兩種形式“三方合作”機制。

香港迴歸祖國以前,其殖民統治背景決定了港英政府主要職責於管治香港社會,即以低下成本投入維護其社會管治,至於相關政策是否可以縮小差距,是否可以營造公平環境,以及是否可以提高市民福祉,不是優先考慮問題。這種施政方針指導下,港英政府堅持補救性福利政策,直到1996年,港英政府堅持福利制度會照顧那些“不能自助人”和那些“求助無門人”,“而他們提供,應該是基本援助,而不是過分福利”(香港政府,1977;1995:19)。因此,到香港迴歸之前,港英政府沒有香港建立起一套制度性老年社會福利系統,其老年社會福利計劃包括社會福利署直接支付高齡津貼公共援助津貼,各種民辦公助安老院長者服務機構提供服務。相應地,其老年社會福利對象,覆蓋率。

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以來,香港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即香港政府殖民時代殖民統治者變為特區時代“人民公僕”。這種轉變相伴而生是,政府殖民統治時代社會福利消極責任主體轉變特區時代社會福利政策主導者,香港老年社會福利覆蓋面得以擴大。

推動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模式轉型另一個因素是香港市民權利理念興起。受公民權利理論影響,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有着國外定居或留學背景香港人士開始香港政府福利政策提出批評,並香港市民宣傳公民權利理念,香港市民權利意識有所發展。香港迴歸來,香港市民殖民時代被統治者變為特區時代主人,其民主意識和公民權利意識得以漲。而公民權利意識提高,社會福利視為“一種和施捨”,而是“政府保障市民福祉方面承擔責任,是市民公民身份應享權利”(周,2002)。這種背景下,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模式轉型同時受到兩個方面推力:一是市民對政府期望較以前有所提高,希望政府社會福利方面承擔多責任;二是市民福利參與意識有所提高,福利界人士及志願工作者參與到老年社會福利政策諮詢、政策實施及政策檢討每一個環節,從而讓多老年人能夠得到來自政府及社會福利服務。

從意義上講,香港制性公積金計劃通過為“補救型”福利模式“補救普救兼顧型”福利模式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香港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獲豁免人士外,所有年齡18-65歲僱員及僱人士,參註冊積金計劃。而所謂獲豁免人士,主要是指參與了其他養老保險計劃人士。從制度設計,香港強積金計劃其他養老保險項目一起,覆蓋全香港就業人口,從而實現養老保險對象構成模式從“補救型”“補救普救兼顧型”轉變。

以上是制度設計層面應然考察。那麼,制度運行層面狀況如何呢?通過分析五年香港強積金計劃參與率,我們發現:香港,每年有超過5%就業人士沒有參與任何養老保險項目(見表 1)。

綜上所述,當前,絕大多數有需要香港老年人能得到相應資源保障服務支持。

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支出經歷了無到有、到轉變過程。如前所述,香港政府自1965發佈第一份社會福利白皮書正式介入社會福利領域。然而,即便是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福利白皮書中,港英政府還強調:“政府要鞏固家庭責任、自力更生精神、繼續倡導慈善工作和志願機構參與”(轉引自黃黎若蓮,1995:48-52)。直到1971年,港英政府推行收入調查基礎公共援助計劃,並志願機構中承擔現金援助責任(崔少敏,1997:7-9),香港社會福利支出開始實現零的突破;1977年,港英政府決定改進原有公共援助計劃,引進補助金和老人補助金,將老人津貼領取資格降至70歲,從而使老年社會福利支出開始步入規範化、制度化軌道。總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後,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支出水平增長;20世紀90年代後,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支出進入增長期,但自2005-06財年開始,有削減。

延伸閱讀…

香港身份背後所隱藏的社會福利,你瞭解多少?

香港福利怎麼樣?

從人均支出水平,表 2顯示,1996-1997財年到2003-2004財年,香港人均社會福利支出一路走高,由2,777港元增至4,966港元,增幅高達78.9%;2004年後,於政府削減福利支出,香港人均社會福利支出水平開始兩年小幅下降。儘管如此,2005-2006財年,香港人均社會福利支出達4,853港元,內地1995年4,854元人均GDP(國家統計局,2005:51)。於香港福利政策重點是“扶老助”,即支援“受到挫折和遭遇人”,因此,作為勢羣體,老年人是香港福利政策主要受益者和重點照顧對象。相應地,香港老年人人均福利支出應高於香港市民人均福利支出水平。因此,儘管於香港官方沒有提供老年人單一福利對象福利支出統計數據,我們計算出香港老年社會福利人均支出水平,但可以肯定是,2004-2005年度,香港老年社會福利人均支出應該於4,853港元。

整體支出水平,表 2顯示,過去十年中,香港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年度支出由1997-1998財年94.41億港元增長2004-2005財年176.31億港元;香港公共福利金年度支出由1997-1998財年44.20億元增長2004-2005財年52.45億港元;香港服務支出由1997-1998財年16.23億港元增長2004-2005財年32.06億港元,增幅高達97.54%,是翻了一番;相應地,三項福利計劃支出和1997-1998財年175.54億港元增長2004-2005財年260.82億港元,增85.28億港元。上述三大福利計劃中,服務計劃明確老年人社會援助與福利服務對象,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中長者長期個案輔助津貼和高齡津貼是老年人為援助對象,公共福利金計劃65歲以上香港居民或殘疾人士為救助對象。因此,上述三大福利計劃支出水平程度上體現了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整體支出水平。上述數據分析表明,無論是單項支出水平,是三項支出水平和,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支出呈現出上升基本走勢。

社會福利支出水平形成對比是,香港近十年社會福利係數8保持低水平。表 2顯示,1996-1997財年2003-2004財年9個財政年度內,儘管整體而言,香港社會福利支出增長速度於其GDP增長速度,從而導致其福利係數1996-1997財年1.5%增長2003-2004財年2.8%,但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香港福利係數於瑞典(34.7%,1996)、英國(22.8%,1996)福利國家,而且於所有國家或地區福利係數(14.5%,1990),於中國內地(3.6%,2003)、韓國(5.6%,1996)東南亞國家或地區福利係數。8可見,從福利係數來看,香港福利水平。

從意義上講,香港福利支出水平主要得益於其經濟發展水平,福利係數則反映了香港社會福利政策發展基本走向。經濟發展水平,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全球各地競爭力年報2005》,香港綜合競爭力世界排名2004年第6位躍2005年第2位(IMD,2005:5),其綜合競爭實力香港社會福利高支出水平奠定了經濟基礎。從福利政策走向,迴歸以前,港英政府奉行是“主義”(liberalism)福利觀,即堅持市場自我調節機制,政府市場地方進行幹預。因此,港英政府社會福利財政投入。迴歸來,特區政府主動承擔了多社會福利責任,但同時吸納了“主義”(neoliberalism)思潮基本理念,即強調依靠私人部門市場力量來促進福利發展,主張個人家庭責任。如歷任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明確指出:“關心長者,是每個家庭應盡責任”,“個人和家庭責任,可以依賴政府和社會支持。”(香港行政區政府,1997:23,2005:10)基於上述主張,香港政府一方面經濟增長前提下增加社會福利支出總額;另一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減輕政府福利經費支出負擔政策。如在2000年,香港社會福利署改“實報實銷福利撥款”制度為“一筆過撥款”(lump-sum grant)制度;2003年,香港社會福利署決定透過流失終止長者租金津貼計劃;2004-2005年財年,服務支出開始上年度33.36億港元削減33.06億港元。這樣,形成了“福利支出水平”與“福利係數”並存局面。因此,可以預見,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支出水平繼續上升可能性。説,於香港而言,剩餘性福利哲學(李翊駿,1997:1)立場會得到改變。

提高老年福利服務效率服務水平,香港社會福利署於1997年10月建立了“服務表現監察系統”(servic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system)。該監察系統津貼及服務協議基礎,共有19條服務質量標準(SQSs),用以對接受整筆撥款和其他福利資助服務機構表現進行評估。“服務表現監察系統”外,香港政府出台並修訂了《服務統一評估機制》、《安老院舍條例》、《安老院實務守》、《服務質素標準》服務制度,並通過發牌、監管、定期巡查、公開競投、定期檢討、突擊檢查及調查投訴機制來監督福利機構服務質量,從而保證了福利服務“質素”。

面日益增長老年福利需求和居高不下福利財政支出,香港政府開始檢討先前老年社會福利體系。通過管理主義(new managerialism)思潮合理借鑑,香港政府意識到,提高福利質素關鍵於提高老年福利成本效益(Clarke and Newman, 1997),而提高成本效益關鍵於福利資源整合。此,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整合福利資源舉措。

一是整合政府與非政府福利資源,避免機構重置。一方面,繼1998年推行“改善買位計劃”後,香港社會福利署於2003年檢討和釐訂了自身職責,並劃定了核心業務非核心業務。政策,社會福利署主要負責其核心業務,即福利規劃、服務監管和資源保障工作,其非核心業務(即直接福利服務)則通過公開招標競投方式外判給非政府機構私營安老院舍。截至2005年底,少量醫務服務機構外,香港社會福利署屬服務機構全部移交非政府機構或私營機構。另一方面,香港大學老年研究中心2000年建議,香港政府整合了長者社區支援服務體系,主要措施包括提升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職能、整合長者服務單位,減少服務縫隙及達致規模經濟效益。如者日間護理中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家務助理隊或院舍整合,共享人力資源設備,從而避免了機構重置人員,保障了老年福利服務便捷性持續性。

二是整合機構、社區與家庭資源,提升社會資本。一方面,滿足長者轉變服務需要,香港政府提出了“有所屬”和“持續照顧”方針。其中,“有所屬”是指通過完善社區支援服務體系滿足長者家中安享晚年意願;“持續照顧”是指通過院舍服務社區服務承接,滿足長者轉變需要。如當社區支援服務和居家照顧服務無法滿足老人護理需要時,應及時老人轉入提供護理服務院舍,當老人院舍內狀況轉且願意回到社區養時,應幫助老人順利返回並融入社區和家庭。另一方面,資源於有需要長者身上,自2003年1月1日起,香港社會福利署停止接受入住長者宿舍和安老院申請,並自2005年開始取消長者宿舍服務和院舍服務,並轉型提供護理服務院舍。

綜上所述,香港形成項目完備、主體分工明確、福利覆蓋面、福利支出水平合理、福利服務質素、福利資源得到整合老年社會福利體系。

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模式存在一些問題,發展角度看,它存在如下兩個方面問題。

總體而言,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經費來源10主要有三大渠道,即政府撥款、社會籌募和機構自營收入。因此,可以認為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經費來源形式上是多元。然而,仔細分析籌資渠道整個福利籌資體系中佔比例時,我們發現,香港老年福利經費來源有可能出現單一化問題。我們香港具有影響兩家老年福利機構個案,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成立於1977年,是一家專門老人提供救助與福利服務非政府福利機構。統計,該會2004-2005年度收入總額2.53億港元,其中有1.63億港元來於政府資助,有0.26億港元來於社會籌募,有0.64億港元來於自營收入(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2005:36)。通過對上述福利經費來源構成比例分析,我們發現,香港耆康老人會有2 / 3(64.4%)經費來源於政府資助。

通過對上述兩家福利機構福利經費來源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老年社會救助,還是老年福利服務子系統籌資體系中,有超過60%經費來源於政府資助。這種籌資模式帶來可能後果是,無論是老年勢羣體自身,還是老年人提供救助服務福利機構,依賴政府提供經費資助。當老年社會福利經費來源主要依賴政府撥款資助時,有可能導致福利公共支出與日益增長老年福利需求之間矛盾,從而制約老年福利水平提高,有可能降低老年人福利水平。

老年社會福利公共支出經費來源,税收是當前香港特區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香港政府強調藏富於民,幫助推動消費及其他投資活動。因此,致力於使香港保持競爭力税制,營造商業環境是香港政策施政主導方針。《基本法》明確規定,香港應保持原有税制;香港特區政府行政官權迴應社會各界2006-2007財年施政報告批評時指出:公共支出超過本地生產總值20%,這是討論政府施政方針前提。這意味着未來若干年內,香港政府財政收入,可能香港GDP增長而有增長。相應地,香港老年社會福利公共支出可能再有增長。

延伸閱讀…

老年社會福利的香港模式解析*

移民中國香港的福利待遇及定居條件- 居外網

然而,老年社會福利需求增加。如表 3所示,老年人是香港社會保障綜合援助計劃主要援助對象,每年申請並獲得綜援長者個案數超過當年綜援個案總數一半。而2001年2006年,香港綜援老年個案數139,280人直線攀升151,833人,5年內增約1.26萬宗;與此同時,香港公共福利金高齡津貼個案數458,041人攀升460,945人,5年內增約2,904人。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及老齡人口增加,香港老年社會福利需求呈現增長變化趨勢。

可以預見,政府財政收入增長老年福利需求剛性增長矛盾突出。這種背景下,如果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經費來源主要依賴政府資助,制約老年社會福利水平提高,會導致其福利水平下降。

因此,政府如何拓展廣泛的財政收入來源,非政府福利機構如何降低對政府財政資助依賴程度,增加社會籌募及自營收入其福利經費來源渠道中比例,是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發展難題。

香港政府倡導並努力促進非政府機構(包括營利性福利機構和非營利性福利機構,即商界和第三部門)三方合作,希望與非政府機構之間形成協作並制衡夥伴關係。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夥伴關係正在偏離“正軌”,出現非政府福利服務機構“行政化”傾向。

非政府福利服務機構“行政化”傾向表現:於非政府機構依賴政府財政資助,政府確保公共福利資源利用,會加強非政府機構公共資源運營監管。這種背景下,數有獨立經濟來源福利組織,大部分非政府機構日益成為政府福利執行部門,其行政架構類似於政府,從而淪為政府分支機構或行政隸屬部門(張超雄、鍾劍華,2001:253-265)。

第一,“行政化”可能導致福利責任分擔。政府“外判”服務是“減負”,即直接福利服務這類政府“非核心業務”交由非政府機構營辦,政府則集中精力負責政策規劃、資源拓展“核心業務”,從而提高成本效益,地滿足市民福利要求。然而,當政府所有老年福利服務“外判”給非政府機構時,政府與非政府機構之間夥伴關係成了一種事實上“服務買賣關係”。這種關係模式下,非政府機構於有了政府經費資助,可能喪失社會籌募和提供義務服務積極性動員能力。政府機構既要老年勢羣體提供現金援助,要非政府福利機構提供資助或購買營利機構服務;既要進行福利政策規劃,要負責福利政策實施監管;既要負責福利服務標準制定,還要監控福利服務標準執行。於是,形式上責任分擔可能淪為事實上“政府包攬”。

第二,“行政化”可能影響老年福利質素提高。政府“外判”服務另一個是“增效”,即提高老年福利服務效率,提升老年福利質素。從短期,這一決策取得立竿見影效果。如自香港社會福利署決定服務單位關閉或交由非政府機構營辦後,社會福利署職員編制2003-2005年度縮減295人,2000年3月峯期5,644人相比,減幅12.37%(香港社會福利署,2005:4)。,有可能事願違。這是因為當政府與非政府機構之間夥伴關係淪“行政隸屬關係”時,作為政府“分支機構”,非政府機構可能成為福利政策被動執行者。作為政策被動執行者,他們傾向於政府既定福利政策下提供有關服務(周,2006),而不是主動探索或拓展服務資源,從而失福利服務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影響老年社會福利效率質素。

因此,如何防止非政府機構“行政化”傾向,如何保持或提高非政府機構獨立性、積極性創新能力,是香港老年社會福利發展面臨另一問題。

來説,香港是發達地區和現代社會,內地是發展中地區和轉型社會,因此,香港模式於我們解讀內地老年社會福利發展中一些關鍵問題具有啓示。

香港內地老年社會福利經歷單一責任本位社會責任本位轉變過程。所是,香港正在經歷個人責任本位社會責任本位轉變;內地正在經歷國家責任本位社會責任本位轉變。香港政府正在消極、責任主體轉變積極、主動責任主體,並嘗試非政府機構建立一種分工“三方合作”機制。與香港相反,改革前內地政府承擔了城鎮老年社會福利所有責任,現在正在社會福利某些領域退出來,實行“社會福利社會化”改革。兩種“轉變”是探索“社會福利責任”合理分擔機制,但兩種“轉變”各自出現了一些問題。

香港而言,如前所述,政府與非政府合作關係呈現出傾向,這種可能導致政府福利負擔過。與香港相反,“福利社會化改革”以來,內地政府正在嘗試退出老年社會福利大部分領域,造成了政府老年社會福利系統是老年社會救助和老年福利服務系統中“缺位”。這種“缺位”表現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出台老年人專門救助對象社會救助項目;二是政府將老年福利服務籌資責任全部推向社會個人,致使絕大多數福利機構完全靠服務收費維持運轉,導致“福利社會化”蜕變“福利市場化”,福利服務無法惠及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老人。

於香港而言,要防止老年社會福利“政府不管”到“政府包攬”傾向蔓延;於內地而言,要防止“政府包攬”到“政府不管”結果出現。

毋庸置疑,社會責任本位是社會福利發展趨勢。而基於香港模式內地實踐分析,我們可以對“老年社會福利責任問題”作如下解答:老年社會福利是政府、社會、企業個人責任,但社會福利子系統中,責任主體責任分擔應有所區別。如老年社會救助子系統中,政府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社會、企業個人應救助經費籌募、互助方面發揮補充作用;養老保險子系統中,企業個人應承擔主要責任,政府責任限於制定規則、實施監管,保養老保險對象合法利益受侵害;老年福利服務子系統中,家庭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但不是唯一責任,政府應當在經費資助、服務監管方面承擔主要責任,社會服務機構應當在服務實施政策諮詢方面承擔主要責任,企業應服務拓展及慈善捐助方面發揮補充作用(田北海,2006:82-86)。

一談到移民中國香港時,大家總會福利待遇和定居條件問題十分關注。內地中國香港,生活習慣是十分相似,那麼當內地人移民中國香港後能享受什麼福利待遇,定居中國香港需要什麼條件。今天一起來看看吧!

持中國香港特區護照可免簽證進入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英國、加拿大、意大利、法國歐美發達國家,鬆進入歐美國留學做生意;中國香港公民移民第三國非常容易。持有中國香港護照中國香港居民如果要移民去第三國是件非常容易事情。加拿大、新西蘭英聯邦成員國鬆移民條件。

中國香港學校沿用西方教育模式,學校實施中英文雙語教育,學生園開始學習英文。各大學府林立,其中中國香港大學、中國香港理工大學、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學府教育素質得到世界公認。中國香港實行九年中英文免費義務教育,學生每學期需繳納書雜費可讀中國香港中小學。

中國香港籍寶寶內地可免試進入小學中學大學。中國香港籍寶寶內地各城市可以免試進入名牌小學中學國際班接受雙語教育。可以低分進入北大國內大學,可以選擇讀中國香港大學,還可以直接考美國大學。

中國香港醫療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系統完善,公立醫院市民開放,門診和住院費。成為居民後,還享有失業救濟金、退休金和老人生活金社會福利。

5、鬆人口政策
中國香港政府未制定限制生育政策,只要合法居留,孕婦中國香港生育,小孩出生後獲得中國香港身份,並享受中國香港兒童福利。

6、100%業率
中國香港大學生就業率100%,月薪達到1.2萬港幣。2005年中國香港擁有340萬就業機會,勞動人口業率達到95%。2005年中國香港月工資11400港幣,2005年中國香港大學畢業生就業率100%,月薪達到1.2萬港幣,而且畢業後每年加薪幅度超過15%。

中國香港移民方式滿足倆個基本條件:是年齡條件,申請人年齡需在18歲以上,國內沒有犯罪記錄方可申請。

中國香港創業移民稱中國香港商業移民,指來中國香港開辦或參與業務經營事商業活動,中國香港經濟社會做出貢獻。注資100萬起事商業活動,可申請中國香港商業投資簽證,每年給入境提供詳細業務和財務報表,七年後可以申請轉中國香港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