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福利制度看法】制度的啓示新華社 |核心利益模糊不清 |從狄更斯看英國福利制度 |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資深記者麥克凱(Michael Kaye)接受本刊訪問,解釋英國什麼領導工業革命,淪落到目前經濟困境,並提出忠告,希望台灣能避免重蹈覆轍。
問:報導資料顯示,英國物價膨脹百分之十五,利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二,失業率百分之十;加起這些數目,可以説英國「痛苦」指數,而且有一萬名商人宣告破產。英國經濟現況這麼嗎?
答:英國經濟現況確。有些情況上述數目更糟;英國有二百六十萬失業人口,多。但是,實際物價膨脹於百分之十五;這是柴契爾夫人目前得以欣慰地方,因為她經濟政策,主要主張採取強勢貨幣,和淘汰缺乏效率工業。
柴契爾和前任賈拉罕經濟哲學上,基本是:賈拉罕認為英國地工業社會過渡到超工業社會,他主張利用北海油田收入,緩衝變遷過程中的沖擊,幫助垂危工業,、結束。
柴契爾認為,北海油田,不能浪費這種無謂發展上,她基本上相信貨幣力量,認為有力貨幣,才能獲得商場上信任。藉著提高利率,柴契爾吸引了大量投資,並且阻止了人民大量貸款。
賈拉罕政時,和工會訂立契約,維持工資政策。當時工會,若英國政府支持公共事業,控制失業率,工會願意代表所有會員,接受工資政策;後來情勢改變,賈拉罕調薪幅度,不符工會要求,他因此下台。
柴契爾上台後,工資調整。我個人例,去年薪水調薪百分之十五,而當局批准了其中百分之八點五。因此工會中有會員認為,物價膨脹百分之十五情況下,他們無法接受百分之八點五調薪,所以,整個英國社會是愁雲佈。柴契爾因此受到很多批評,而這是英國面對意見分歧問題。
任何民主制度下,在野黨有責任挺身而出,指責執政黨錯誤,失業問題當今英國工黨對執政黨保守黨批評重點。事實上,柴契爾前任政府繼承了一百五十萬失業人口;賈拉罕政府三年半前,繼承了六十萬失業人口,説三年半內,英國增加了九十萬失業人口。賈拉罕一九七六年執政時,英國經濟情況現在,賈拉罕政策救了英國,同時英國當時得助於世界經濟局勢轉。巧合是,柴契爾上台後,失業人口兩年不到時間內,增加了一百一十多萬,賈拉罕三年時間相比,兩者增加失業人口上,但是時間上有。這是失業問題困擾柴契爾主要原因,因為無論政治上或經濟上而言,失業問題無法人接受。
要照顧大量失業人口,北海油田收入原本是應該用來發展工業,或用來執行有利於經濟局勢措施,全部耗用社會福利開支上了。
以上説,可以説是英國應該如何邁向超工業社會兩種看法與做法。英國步伐其他國家,但是是往前邁進。
問:失業救濟,是英國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下一環,台灣有很多人認為政府應該這方面設置預算,但是有人認為福利開支是英國經濟發生困難主要原因之一,請問,你認為這種説法公平嗎?
答:英國經濟學家JohnRobinson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一本小書「Economics:TheAwkwardCorner」中,語指出:英國無法擔當福利國家角色。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為福利國家,社會福利只是許多公共開支中一種,宛如流行一句話––天下沒有白吃午餐,英國人納税,支持社會福利制度順利運作。
很多社會主義人士,保守黨人士,全民醫療制度理由是:它不是幫助那些負擔人,幫助了那些綽綽有餘有錢人。因為全民醫療制度本身無法區分,導者坐享貧者權益。全民醫療制度同時產生一些現象,例如説國營機構過度官僚化,醫生願意留在設備醫院工作。英國公醫制度,目前有許多爭論。於英國目前採行混合經濟制度,私人企業多,倡行私人醫生和私人保險提議多,但是病患和老年人負擔不起私人醫療費用,他們需要國家照顧。
答:有人説過,英國工人並非工作,而是工作過度。英國發起工業革命後,英國工人世界其他地方工人辛苦工作,他們開始懷疑什麼要世世代代如此。二次大戰期間,英國是國營經濟,政府控制一切企業;戰爭結束後,人民投票工黨,希望不要再有戰爭,希望國家照料一切,他們生活奔波。
至於社會福利制度,是否助長人民心理,我認為,主要問題並於制度本身減低人們工作意願,除非配合社會福利情況下,人外出工作卻可以外出工作獲得多收入;但是這只是數情形。
以前我國外時聽説,英國有些人鑽社會福利漏洞,領取他們該得補助,但是有人拒絕接受他們該得補助,其中不乏中產階級人士,即如工人階級見。
同時於失業問題,英國人現在展開運動––要求工作權利,因為他們擔心失業問題讓他們從此沒有工作機會了。
上任工黨執政時,發表一篇報告指出,到一九九五年,英國會有四百四十五萬失業人口。工黨預測英國本身複雜性和其他制度缺失有關,同時於反映如下事實:邁入工業社會國家(如中華民國),超工業社會來臨前,人人科技隱含著恐懼,因為科技發展並意味著會帶來大量工作機會。
英國福利制度讓人羨慕。於大多數申請移民英國人而言,英國高水平福利制度及政策是吸引他們移民主要原因之一。
1948年,時任英國Clement Attlee形容過 英國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福利國家,宣佈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
所以好多人一聽到我英國生活,第一反應是“哇!英國福利,有政府養!”由此可見,英國高福利國家形象深入民心。
英國是一個福利制度發達國家,英國政府於英國整體社會福利政策是到位,英國福利制度中,英國移民福利分為七類:兒童和孕婦福利,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婦福利,失業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會基金。
英國擁有全球最優醫療福利體系,無論英國居民,還是英國停留 6 個月以上外來人口,無論個人收入,可以享受全面免費醫療服務。
國民醫療保健體制是英國社會福利制度中部分之一,希望人人享受統一標準醫療服務。
且英國看病方式中國,實行地看病原則,居民居住地附近選擇一個家庭醫生,當地社區診醫生,登記後列入NHS系統,後期定期透視或婦科檢查,系統得到通知,感冒發燒或者頭疼腦熱,去看家庭醫生就診和買藥交錢。
不僅如此,英國18歲以下女孩免費注射HPV疫苗,英國12和13歲男孩提供注射HPV疫苗服務。(免費四價疫苗)
無論收入多少或者交多少保險金,只要有照顧兒童責任,有資格領取兒童福利金。
福利金16歲以下兒童而設,如果16歲到18兒童非高等教育機構讀,有資格領取。醫院或者社會保障部辦事處可索取表格進行申請。
假如你每星期工作16時,收入,需要照顧一名兒童話 16歲以下,或者19歲以下,全日制學生),有資格申請。
負責照顧雙親去世兒童監護人,有資格申請監護人津貼及兒童福利金。申請辦法:社會保障辦事處索取表格,填報申請。
僱員懷孕,僱主每星期要繳付工資,數目視僱員收入金額而定。
為那些接受收入補助金,家庭津貼,工作津貼,存款於500英鎊人士設立。
單親要照顧子女人士可以領取單親津貼。兒童福利金外,這個津貼支付給首名子女。
分開居住伴侶索取贍養費,照顧子女生活所用。
教育福利是中國人嚮,是許多華人選擇移民英國原因。
英國教育局公立學校7歲以下學生,以及聾啞、低能兒童學校學生供應免費牛奶。
公立學校普遍設有食堂,學生提供營養價格午餐。
高等教育雖不免費,但英國大學生中大部分學生(90%)可以獲得政府發給津貼。
大學生能申請學生貸款,獲得學費和生活費同時,享受多是免息學生貸款。
部分公立學校提供校車,免費接送學生。
每兩週支付一次福利金,期一年。申請人有能力和積極地求職,他們繳付足夠第一類國民保險金。
18歲以上,收入於某個水平,每週工作超過16個時人設定。申請人有能力工作和積極求職。
延伸閱讀…
當地市議會處理,協助低收入人士繳納他們市議會税。
於失業、收入或人士,政府會支付大部分或全部房租。
免費藥物費,牙科醫療,驗眼,配眼鏡,或者隱形眼鏡。
2020年,英國300萬兒童食不果腹、衣體,而英國政府近年來削減了多子女家庭福利,讓部分家庭收入鋭減1/3以上。
美國,3000萬人口罹患糖尿病,佔美國人口10%,其中1/4人因負擔不起胰島素而面臨死亡威脅——他們中間部分人,要麼去墨西哥買胰島素,要麼去其他歐洲國家蹭醫保。
什麼英美不熱衷於福利國家建設?於這些移民國家來説,還是中國那句老話,“肥水不流外人田”。
“福利國家”傳統上是左派政黨理念,但2017年,一點成為法國總統極右黨魁瑪麗娜·勒龐,卻表示擁護“福利國家”體制。
二戰後1/4個世紀裏,福利國家體制西方實現並擴張,成為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不可或缺制度——規模佔公共財政支出一半以上。國人嚮丹麥、瑞典北歐國家,或者瑞士,是典型高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改變了西方幾代人命運。麥克·斯多里,一個畢業於劍橋大學老人《衞報》寫信説:“我,出生1950年代,一個人家孩子,父母失業有問題,家裏有廁,沒有暖氣,一個牀上得擠4個人。但是政府福利政策下,我完成了我學業,賺了足夠錢照顧我家人,並且讓我小孩有所成就。”
丹麥、瑞典北歐國家,是典型高福利國家
然而,福利國家體制並非面面俱到。2017年,830萬英國人資抵債,需借債度日。
工資收入是,而福利國家體制,包含社會保險、養老金、職工補償、育兒福利,是契約社會階級社會資本分配,旨在協助國民應包括疾病內大小危機。
但一層原因是,國家照顧國民,是因為國家和企業需要、情緒、受教育程度、素質人才。
福利分配是減少因素,但福利國家體制並非每個人“保姆”,它有選擇性地主要照顧失業人口和老人,而傾向於其他羣體身上花錢,比如兒童、糖尿病患者或精神病病患,排除開來。
2019年6月29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倫敦市,來美國1型糖尿病患者當地藥店購買胰島素後離開
躺福利體制下吸血人。比如,《時代》雜誌報道,2017年,有些敍利亞民歐洲國家庇護後,拿到政府補助款,轉眼買了最新款蘋果手機。很多加拿大父母超生,是了靠孩子奶粉錢補貼生活。
這些“吸血鬼”,是近年來福利體制緊縮一個原因。而且他們享有福利,很可能政黨輪替後砍掉了。
延伸閱讀…
其中知名例子,是特朗普差點推翻奧巴馬時期“平價醫療法案”。
福利,抑或是一種階級鬥爭?
福利國家存在前提,是一個有效率而且政府。它出現19世紀末北歐。因此,福利國家誕生,並非是受俄國革命或者戰爭影響;但它後來擴張,是此緊密相關。
北歐是目前福利制度推行得地區,這其民族質性強有關。是一家人,雨露霑。
而現在,北歐因為移民問題,出現了有力極右政黨來推行移民政策。瑞典極右政黨,有可能權。
8月20日,馬耳他武裝部隊附近海域救起118名移民
之相似是,1980年代後,歐洲其他地區於許多移民,民族質性降低,福利國家體制政府削弱。
德國、英國和法國福利國家制度,是二戰後開始推行。這是因為戰後,西歐和西歐國家之間貿易帶來了經濟增長,西方有錢了;是因為,出於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競爭,西方需要樹立榜樣。
只是後來,只要那些國家遭遇經濟危機,福利國家體制緊縮。縮,知道什麼,首當其衝養老金。
8月4日,法國尼斯,志願者給養院裏者們表演
從表面上看,社會福利分配是危機和運氣精算。
政府方面説,福利國家體制不是某個階級,而是危機種類(疾病、、殘疾和失業)分配。老人有養老金和保險,中產階級有教育津貼和公立學校,農民有農業補助,工人有失業保險。
一聽好像是眾生平等了,然而,階級分到蛋糕有大小,主流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國家體制誕生起,伴階級鬥爭。
8月6日,希臘遣返首批獲歐盟回國補貼非法移民
整個20世紀,是工人階級中產階級爭奪領導權。中產階級特點是獨立,工人階級特點是團結。
福利國家制度對“”者。如果不是戰爭和動亂中產階級帶來損失,中產階級會覺得沒其他階級分一杯羹。
事實上,結束歐洲二戰時候,歐洲大陸上中產階級自信自己管控風險力量,而拒絕了福利國家體制。但是後,工人結成工會,走向政治舞台;一波一波工人運動,推動了福利國家形成。
1960年代,西方世界各種運動高漲,但到70年代土崩瓦解了。主義經濟推行,導致歐洲工廠轉移到第三世界,工人資本家沒有了談判籌碼,因為有國外勞動力。工人力量瓦解了。
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鬥爭後,是中產階級掌握了絕大多數話語權,後主宰了福利分配。比如,美國住房政策主要是保障中產階級,有許多中產階級特有福利是隱形。
全球化和IT革命,使得教育程度勞動力收入鋭減,同時抬高了高技術人才收入,發達國家收入加劇。
工業時代進入後工業時代,經濟增速降低,工資增速降低;多女性參與工作後,離婚率增加、單親家庭增多,帶來問題;加上老齡化,生育率下降,造成福利蛋糕提供上消耗。這些變化,導致了福利國家體制改革。
當時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撒切爾夫人,國家經濟表現低迷歸咎於福利國家體制。他們認為,福利國家高税率,挫敗了工作和投資積極性。所以這個時期起,發達國家開始福利國家體制動手了——砍經費和公共開支轉移到私企。
撒切爾政府頒佈了一份“臭名昭著”養老金皮書。該綠皮書規定,40歲以下男人和35歲以下女人失去了自己養老金福利,但是他們要繼續繳納國家保險維持退休人士養老金,同時他們要制性轉移到私立養老金計劃中自己存錢以供自己養老。
皮書1986年內容相似但鬆白皮書取代。白皮書雖然沒有取消養老金制度,但是降低了福利,並國家公共財政壓力轉移私人養老保險。人羣,比如寡婦,其福利降低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