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福利制度】新加坡的福利制度 |新加坡的福利制度 |移民新加坡能享受哪些福利 |

新加坡法定福利制度是全世界具有特殊性,20世紀50年代,作為獨立新加坡,面臨着社會問題:失業、住房、缺乏社會保障體系,絕大部分國民沒有養老保障。但當時國家處於經濟發展初期,沒有經濟實力提供高水平社會保障。同時新加坡政府認為,過分社會福利於競爭,會使人民產生政府依賴。因此新加坡政府體察國情基礎上,精神建立了獨具特色社會保障體系。

新加坡政府法定福利體系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兩部分組成。其中社會保險是國家強制實施個人儲蓄中央公積金制度構成,是新加坡社會保障體系主體部分;社會救助是指政府無法維持生活水平成員給予救助,如低收入家庭發放住房補貼、生活救濟和救助金,它是社會保障制度輔助部分。

本文新加坡養老金、醫療、住房保障和教育保障四個方面介紹新加坡法定福利。新加坡住房保障是世界上有特色,這一點於我國各個城市調控房價具有參考意義。

新加坡建立了獨具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公積金計劃。新加坡中央公積金(CentralProvidentFund,CPF)開始是英國殖民政府創立,雖然英國本身有一套社會保障體系,但是因為新加坡,所以殖民地採取了一種替代政策,即僱主和僱員需要交費。

保障功能擴展和工資水平提高,公積金繳費率提高。1955年,繳費率只有僱員工資10%,其中僱員和僱主各出5%;後來一度高達40%,僱員和僱主各出20%,現在繳費率降到了33%,僱主出13%,僱員出20%,每月繳費基數有封頂線。於這個制度是完全積累制,所以僱主和僱員繳費月上交。僱員繳費要僱主其每月工資當中預扣,而僱主如果沒有繳費話,中央公積金局提出理由。

雖然CPF最初只是一個養老計劃,後來它作用延伸到允許提取存款於其他目的。其中是主要是購買房子(擁有一個家)。後來,公積金存款允許於高等教育,醫療以及保險。現在能股票投資市場上進行投資。此外,購買房屋很多新加坡人看作是老年時期一種收入保護手段。因此,新加坡社會政策當中,住房和社會保障不可避免了一起。其他國家類積累基金只用於提供退休收入,新加坡CPF推動了一個住房計劃,從而推動了新加坡物質和社會上變革。

退休養老是中央公積金制度設立動因,是這一制度基本功能。早在1955年7月,中央公積金局推出了養儲蓄計劃。新加坡養老保險採取全部繳納制度,即僱主和僱員比例僱員存儲退休金。公積金會員年齡達到55歲並且退休賬户達到存款額這兩個要求後,可提取公積金。若存款達到規定數額,可選擇推遲退休繼續增加公積金賬户積累,或現金填補差額,或由其配偶、子女從各自公積金賬户中轉撥填補。政府鼓勵達退休年齡但身體會員繼續工作,以使他們積蓄多公積金存款。

這麼做目的是什麼?我們看到公積金賬户是一個綜合賬户,覆蓋居民很多方面,政府其幫助居民進行一種類似於金融理財工作。中央公積金使用範圍放寬,為避免公積金過多用於住房、醫療、教育其他項目支付而影響養老金積累,確保會員有足夠存款保障晚年生活,1987年中央公積金局推出”存款計劃”。規定公積金會員年55歲提取公積金存款時,其退休賬户中保留一筆存款作為存款。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利用東方人孝文化傳統道德,養老保險上注重家庭養老保險。1987年中央公積金局同時推出了”存款填補計劃”,規定公積金會員可父母年齡超過55歲而公積金存款於存款額情況下填補父母退休户頭,填補金額是存款額和他父母年齡達55歲時退休賬户結存額差。1995年7月起,會員可以為配偶填補保障其晚年生活。

新加坡醫療保障制度是世界上有特色醫療保障制度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公積金局制定了多項醫療保健計劃,主要包括”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eild)和”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簡稱”3M”計劃。

(1)”保健儲蓄計劃”。1984年4月,公積金局推出”保健儲蓄計劃”。該計劃下,公積金會員每月部分公積金存進保健儲蓄賬户。繳費比例投保年齡而,年齡,相應繳費比例。公積金會員可以動用保健儲蓄賬户存款,為本人或是任何一個直系親屬如配偶、子女、父母和祖父母支付當地醫療費用,主要支付公立醫院和獲準私人醫院住院費和某些門診費。1992年7月,公積金局推出僱人士保健儲蓄計劃,保障僱人士急需時有能力支付其醫療費用。

(2)”健保雙全計劃”。”保健儲蓄計劃”發生醫療費用居民來説能保障,但因患重病和慢性病花費多國民來説,賬户資金可能不夠。此1990年7月開始,公積金局實施了”健保雙全計劃”。這是一項大病醫療保險計劃。它允許會員公積金保健儲蓄賬户存款投保,確保會員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療和住院而保健儲蓄費用。自1990年開始,所有75歲以下保健儲蓄儲户除非選擇參加這項醫療保險,否則自動納入該保險計劃內。

1994年7月,公積金局推出了”增值健保雙全”計劃。與”健保雙全計劃”相比,”增值健保雙全計劃”繳付保費,相應支付待遇。

(3)”保健基金計劃”。儘管”保健儲蓄計劃”和”健保雙全計劃”覆蓋了絕大多數新加坡人口,但有少部分國民支付醫療費。此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由政府撥款建立專項基金設想。1992年1月《醫療基金法案》獲議會批准。1993年4月醫療保健基金正式設立援助”保健儲蓄計劃”和”健保雙全計劃”外無法支付醫藥費用病者,實際上是他們實施醫療救濟。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國土面積而人口密度。1959年自治時面臨着”屋荒”,當時200萬人口中有40%人居住貧民窟和窩棚內,住房條件導致公共衞生狀況化和一系列社會問題,成為社會因素。解決居住及其引發社會問題,1960年新加坡政府宣佈成立建屋發展局。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政府組屋計劃。

,新加坡政府主導組屋開發建設,提供強有力土地和資金保障。新加坡是市場經濟國家,但住房建設分配並完全通過市場來實現,而是政府主導。新加坡政府十分明確自身解決住房問題上責任,制定了符合其國情特點住房政策和分階段建房計劃,採取了一系列行政、法律、金融和財政手段,大規模興建公共住房。

土地是國家財富源,是組屋建設基礎和命脈所在。1966年新加坡政府頒佈了《土地徵法令》,規定政府有權徵私人土地於國家建設,可任何地方徵土地建造公共組屋;政府有權調整徵土地價格。該項法令,新加坡政府協助建屋發展局以於市場價格獲得土地開發權。

資金方面,新加坡政府提供低息貸款形式給予建屋發展局資金支持,支付大筆財政預算維持組屋運作。此外,為保障普通老百姓能夠買得起組屋,其售價是政府中低收入階層承受能力來確定,而不是靠成本來定價,因此於市場價格,並造成建屋發展局收支虧損。這部分損失政府核准後每年財政預算中給予補貼。統計政府開始撥款計算,累積政府補助金總額達159億新元。政府財政支撐是新加坡組屋政策得以順利實施保障。

(2)實行”公共住屋計劃”。解決低收入者購房難題,1968年9月中央公積金局推出了”公共住屋計劃”。這一計劃下低收入會員可以動用其公積金普通賬户存款作為首期付款之用,數由每月交納公積金分期支付。如果普通賬户存款支付,可向建屋發展局貸款,將來公積金來償。

(3)家庭收入水平,實行公有住宅合理配售政策。自1968年新加坡大力推行政府組屋出售政策以來,購房者日益增多,如何搞好公房合理配售,保障低收入家庭合法權益,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而嚴格法律法規,對購房人條件、購買程序、住宅補貼作出嚴格規定,公平原進行合理分配。政府制定了收入水平居民購屋准入政策,並生活水平提高調整收入上限。比如20世紀70年代,規定只有月收入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請購買組屋;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隨後到3500新元,目前放寬8000新元,接納多人購買。這樣基本保證了80%以上中等收入家庭能夠購買到廉價組屋。

延伸閱讀…

移民新加坡能享受哪些福利?-人生規劃

新加坡的福利制度– 簽證及移民– 啓源會計師事務所

出台法律嚴格限制炒賣組屋,確保組屋政策順利實施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嚴格限制炒賣組屋行為。建屋發展局政策定位是”自住主”,限制居民購買組屋次數。規定組屋購買五年之內不得轉售,不能於商業性經營。如果確實需要五年內出售,到政府機構登記,不得自行市場上出售。一個家庭同時只能擁有一套組屋,如果要購買組屋,組屋退出來,以防投機多佔,允許投資目的買房。於嚴格執行了上述一系列措施,新加坡政府地抑制了”炒房”行為,確保了組屋建設、有序地進行。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問題,並以此著力點,構建了合本國國情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新加坡社會建設。與西方傳統福利保障制度相比,新加坡社會保障制度處。

追求和諧、社會,人本、促進人民福利,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堅持執政理念﹔讓人民享受到看得見利益和實惠,生活過得,是人民行動黨始終不渝奮鬥目標。1965年立國,人民行動黨和政府堅持地解決民生問題作為課題。人民行動黨宗旨中,既有“確保、維護及保衞新加坡獨立、主權及國土”、“通過民選代表和民主政治,保障及促進人民和福利”、“建設一個公正、公平、多元種族社會”長期目標,有諸如“功酬賞、敬老扶弱、體恤病殘”、“國民提供教育訓練機會,使他們發揮所長,各得其所”目標。新加坡政府確定自己使命:“建立一個、活力、安全、向榮卓越國家﹔為新加坡人達到生活水平創造條件﹔致力於造就一個人人相互尊重關懷、愛心凝聚力社會。”

建立中央公積金制度, 妥善解決國民保障問題

新加坡政府認為,這方面政府責無旁貸,但要充分調動個人通過努力工作為自己積累保障積極性。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過程中,新加坡政府本國實際出發,發展和完善了合本國國情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設計總體上遵循“低供”原則,倡導人們自力更生去改善自己生活狀況。

新加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兩部分組成。其中社會保險是國家強制實施個人儲蓄中央公積金制度(Central Provident Fund)構成,是新加坡社會保障體系主體部分﹔社會福利是指政府無法維持生活水平成員給予救助,如低收入家庭發放住房補貼、生活救濟和救助金,它是社會保障制度輔助部分。

中央公積金制度實行會員制,屬於個人賬户儲存基金模式。即所有受僱新加坡公民和居民是公積金局會員,無論是僱主和僱員僱員月薪收入比例繳交制性公積金,公積金局每月收繳公積金款項計算記入每個會員個人賬户中。因此,會員公積金存款他本人工作收入,而所享受保障待遇其個人賬户上存款直接掛鈎。説,會員收入,其公積金存款,相應社會保障待遇,年老時保障。因此,會員獲得可靠社會保障,享受到社會保障待遇,隻有加倍努力工作,爭取工資收入。而且隨著公積金制度日趨完善,公積金可供使用款項增加,激發會員們積累多公積金儲蓄而發奮工作。這弱化了政府依賴意識,弘揚了自強自立、自力更生精神,有利於建立國民意識。

延伸閱讀…

新加坡的福利制度-簽證及移民-註冊香港公司

獨具特色的新加坡社會保障制度

如上所述,新加坡完備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包括養老保障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制度、教育計劃以及投資計劃。這一集退休養老、醫療、住房、教育多功能綜合性社會保障體系,國民提供了多樣化社會保障:養老保障制度使國民退休時有一筆公積金存款,確保其退休後能有收入安享晚年﹔面向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制度,使中低收入階層能擁有自己住房,人們安居樂業﹔醫療保障“3M”計劃會員及其家人提供了所需醫療費用,使國民享受到醫療保障。此外,中央公積金用途擴大到教育支出,有助於促進會員及家庭智力投資,提高國民整體文化素質。

新加坡雖然國土面積小,但是95%新加坡人認為自己生活新加坡。細觀其經濟、人文和社會環境,新加坡依舊是亞洲最宜居城市,許多新加坡人表示並不想離開新加坡。

新加坡稱為“花園城市”,國家綠化率超過50%,環境乾,空氣質量,是眾所周知宜居國家。

於新加坡社會環境,很多人擔心新加坡這樣一個多種族國家,種族之間會會得融洽啊?不是了。

每年7月21日是新加坡種族和諧日,旨在提醒國民種族、語言和宗教,,為新加坡做出貢獻。這一天,新加坡各校會有許多活動,學校會鼓勵學生穿自己民族傳統服裝上學,讓學生明白種族重要性。因此新加坡,沒有種族歧視,沒有級劃分,各種族之間和睦。

《全球法律與秩序報告》中,新加坡評為全球治安國家。新加坡犯罪率,於國際水平,新加坡,法律執行十分嚴格,吐口香糖會收到高額罰款!!要知道,新加坡直到現在保留絞刑和鞭刑這樣子刑罰啊!!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説過,“新聞不是我們追求唯一,老百姓要是一個女性和兒童,夜間可以放心走街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説過這番話“只要你有工作,需要擔心買房”,説,新加坡只要你有一份工作,基本上可以買到屋子。要知道,新加坡擁房率有90%呢!

80%新加坡人住政府組屋,組屋限新加坡公民和居民購買,住房首付只需要10%,購房居民可以公積金來支付這10%首付款,公積金可以於房貸,貸款利率只有1.89%!!於新加坡公民來説,第一次購買房產需要額外印花税,並且能獲得政府30萬人民幣補貼。後第二次購買房產只需要7%額外印花税。

新加坡,一個醫療效率排名全球第一國家,擁有發達醫療設施和水準。新加坡公民能夠享受居民兩倍左右門診費花銷,公民專科診療看病享有政府50%津貼,住C級病房(6到9人病房)享有政府高達80%津貼。此外,新加坡公民享有政府65%手術津貼,看病能公積金賬户報銷。新加坡兒童疫苗全面,公民兒童注射某些疫苗時候可以享受政府多津貼,有一些是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