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移民用護照過關】是否陸續有來 |國安困局 |港人在台灣陷法律 |

隨著台灣收緊相關移民政策,大批在台港人「二次移民」到西方國家,BBC中文訪問多名事人和學者,瞭解他們移居台灣困難,並結構背後政治角力。

陽光冬日下午,台中一羣香港人聚餐,他們席間談論不是台灣新生活點滴,而是交代何時離開台灣。

座上五人是2019年後移居台灣認識,當中只有一人取得台灣身分證,另外三人申請BNO簽證「英國國民(海外)簽證」,凖備「二次移民」到英國,有一人正在考慮。

「這邊認識香港人,這一年走得七七八八了。」農曆新年後離開台灣湯小姐黯然道。「這台灣政府想見到結果吧。」

他們大部分是「投資移民」,《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港人投資新台幣600萬以上、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通過,可申請在台「居留」,居留滿一年可申請「定居」入籍,即取得身分證和護照。

湯小姐香港是鋼琴老師,2019年「8·31太子站事件」後決心移民台灣,2020年10月獲批居留後移居台中,投資地一家西餐廳,一年多後符合資格可申請定居,她2022年中決定終止營運,正在處理關店撤資手續,辦完去英國。

「我申請定居覺得費事了,因為看到多香港人移民署玩死。既然台灣政府歡迎我們,我不想拖下去了。」她BBC中文説。

香港政局動蕩引發移民潮,自2020年7月1日以來,香港居民機場離港淨移出數目超過40萬人。

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2020年北京主導制定並推動實施《國安法》,引發大規模移民潮,人選擇到同文同種、地理上最近香港、移民成本台灣。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2019年來台居留港人有5,858人、定居1,474人;2020年居留10,813 人、定居1,576人;2021年居留11,173 人、定居1,685人。

從上述數字可見,儘管過去三年來台居留人數倍增,獲批定居(取得身分證)人數維持每年千餘名水平。BBC中文台灣陸委會查詢港澳居民在台定居人數是否有名額,局不予置評。

「收到居留申請,(政府)知道一年後會有多少人申請定居,那你什麼批居留證時候控制數量呢?如果知道一年後無法定居拿身分證,我們自己會評估,可能當初選擇來。」三個月前「二次移民」到英國阿詠説。

她帶3歲和5歲小孩一起居留,計劃一年多後拿到定居身分,申請丈夫依親團聚。她説台灣疫情期間封關,丈夫無法入境探望,她異鄉經營生意同時照顧年幼子女,「一個人處理所有事,我覺得自己老了十年,雖然但知道自己了什麼而捱,死撐下去」。

她撐到2021年9月遞交定居申請,以為有結果,怎料超過半年音訊全無,每次台灣移民署詢問審批沒有明確答覆。「他們做事很官僚,每個職員講法,有的説現要那麼,你自己想吧。那審批機制是什麼?我哪裏做錯了?為何會拖那麼?你不批關係,講,但現在一個理由。」

她説等待過程中陷入自我質疑、憤怒、委屈、,子女面前情緒崩潰,她意識到是時候結束煎熬,於2022年3月取消定居申請並回到香港,半年後舉家搬到英國諾丁漢。

「我這輩子講起可能會哭,那種壓力外人體會。」她回想過去兩年經歷時忍不住激動落淚。「我以前喜歡台灣,拿畢生積蓄來過生活,後看清楚這個地方真面目,好像發了一場夢。」

香港移民潮:港人實用技能速成,離開前裝備自己

本身是香港人台灣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蘇偉業BBC中文分析,港人對「移民」台灣認知,台灣政府設計制度之間有。「香港人以為來台灣跟去英國、加拿大一樣,你讓我來表示我移民,但其實來台灣不是移民,你是來設籍——因為未『台獨』、修憲,法律上你是國民,只不過是沒有户籍。」

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中華民國領土,其固有疆域,非經國民大會決議,不得變更」。過去中華民國體制視香港華籍居民為「國民」、「僑胞」,可申請「華僑身份證明書」,設籍及移居條件鬆。

1997年台灣趕香港主權移交前三讀通過《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簡稱《港澳條例》),香港定位是僑區,港人從「海外華僑」變成「港澳居民」,但憲法上是「中華民國國民」,移居台灣者不用「外國人」「歸化」程序,只需「定居」取得户籍,拿到身分證不用放棄香港身分,因為法律上本來承認。

蘇偉業移居台灣20年,他指台灣移民署實際做法和「九七」前,港人來台灣基本上於華僑來設籍,只是政府設了很多關卡讓人無法工作、享受福利、投票。「他行政上分了投資、專業、學類別讓你進來,你填這張表格進來,這個方式決定未來定居問題。那些分類透明,連移民署職員搞不清楚。」

他表示,港人「移民」邏輯理解台灣制度,加上過去十幾年來赴台投資移民港人,住一年後申請「定居」一兩周獲批,形成了港人合理期望(legitimate expectation)。但他説台灣不是這麼想,制度上沿用「居留」、「定居」兩階段,兩者沒有關係,造成期望。

「官員懂做生意,他們設了門檻叫人投資600萬台幣、聘請兩個員工,可以説是叫人虧本,但香港人願意做,因為預算了虧一年可以拿定居,結果一年後你才跟他講不能定居,那他。」

此外,法例上居留權和工作權割裂,不論是投資移民還是專業移民,來到台灣不能工作。台灣陸委會去年批評這批港人「大多數在台遊山玩水,未能貢獻專業能力」,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可。

蘇偉業這樣總結串亂象:「來説,台灣沒有移民政策,只有移民法規、移民行政,像西方國家吸收移民有。台灣沒有官員專責制定移民政策,移民署只是內政部屬下三級行政機關,級別,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

現時每年有逾萬港人移居台灣,但獲批定居、可取得身份證人數維持千餘人水平。

2019年後大量港人湧入台灣,當局收緊投資移民門檻,以往只需在台投資經營一年,沒有列明要開實體店或聘請員工,但2020年初台灣當局宣佈規定,要持續投資並營運三年,期間設有實體辦公處和聘任兩名以上台灣員工。

有申請人獲批居留時用「舊制」,到申請定居時當局「新制」標凖溯及既往,臨門增加條件。

她説凖備申請定居時,得悉台灣移民署突然加了條款,要多做一份財務報告,她形容局「搬龍門」(朝令夕改),放棄申請定居。「設定遊戲規則,大家一起來參與,但他改規,我完全無say(無發言權)。我當初離開香港因為覺得規則人任意改了,沒保障,但現在我好像一個沒有選擇地方,跳了去另一個沒有選擇地方。」

明文變更,有明文國安審查,許多港人説申請定居時「加監」(申請懸而未決),原因不明,猜測是大陸出生、中資企業打工、任職香港公營部門,或是每年定居限額盡。據悉審查時間短則半年,超過一年兩年,而且沒有公開凖則或時間表,讓人預算。

42歲港人陳先生新北市板橋開港式咖啡廳,他一家四口2021年初居留台灣,2022年3月入紙申請定居,要求2023年5月補件,他認為台灣法治程度想象中。「我照著你白紙黑字寫條例做足所有事,到審批一刻説有其他考慮,這種做法香港人接受。」

他觀察到這是兩地文化差異,香港講求「法理情」,台灣是「情理法」,他了通過審批嘗試融入「人治」辦事方式,參加活動主動接觸陸委會、移民署高級官員打好關係,「告訴他們我意」。

專門研究憲法及移民法台灣國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廖元豪BBC中文指出,港人行政上遇挫折,是因為台灣港人移民標凖有法律(legislation),只有法規(regulation)——《港澳條例》是法律,但涉及主權和邊境管制,條文寫得空洞,充滿無條款(open-ended provisions),實際上如何處理港人定居問題,是《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即台灣內政部發佈法規。

「當法律沒寫,法規,那承辦那位公務員説了算,政府機關掌握裁量權(discretion),任意(arbitrary)、互相矛盾情況很多。」

他認為,《港澳條例》政治修法,但政府應該修訂行政命令,要申請條件寫。「,政府可能留白,讓自己有彈性。可是使得申請港人確定,好像要等待政府恩惠。現在他不想直接拒絕港人,拖方式讓你知難而退。」

香港《國安法》生效後,台灣政府認為香港地位根本性改變而危害台灣安全,加強國安審查。

投資移民流程,投審會申請人進行投資許可審核,批出「投審函」,申請人匯入600萬台幣及成立公司後,移民署批出「居留證」,一年後審核「定居證」申請。

這三關原本行政部門自行負責,2019年後加入陸委會和國安單位開會「聯審」。

有願具名移民顧問公司負責人BBC中文透露,2022年3月起沒有獲批定居個案。「現在上萬人輪候,但政府一個月開一次會做聯審,即是一年12次會。如果,怎會拖那麼?」

台灣陸委會回應BBC中文查詢時指,主管機關召開審查會「原則每月召開一次,但會視案量彈性調整」,強調「只要查無國安疑慮,即會予以許可」,另投資移民涉專業查核,實務上多數案件文件齊備,影響審查期程。

陸委會表示,移民署發現有港人取得身分證後,撤減資、停業、設立紙上公司輪流投資、移民公司協助提交假性商業契約及單據、港有工作辭職,撤資後申請低收入户救濟,「亂象,有違我投資移民政策及預期效益,部分案件暫予保留觀察」。

咖啡廳闆陳先生認為,取得身分證後撤資並代表貢獻台灣,希望官員能營商實際角度看問題。「保留外資身分會有很多限制,例如我要投資計劃書經營,不能開新業務或賣產品。其實我心裏有些想法想試,想投資其他人店,但這些要等到拿身分證、轉本地資才能做。」

鋼琴老師湯小姐指,明明是台灣移民法規沒寫「投資」定義,法律沒有規定拿到身分證後不能撤資,「現在是放大『投資』來指控我們」。

台灣政府規定投資移民港人實體營運三年,聘請兩名本地員工。

協助在台港人台灣公民團體工作者、不便公開全名李小姐表示,移民署職員商業世界脱節,於「投資」和「工作」理解。「例如他們會覺得開一家店一週要營業幾天,要哪一類批發商,你不符合他內心假設會懷疑是投資。或者你公司設商務空間,他們覺得嫌疑。」

具名移民顧問直言,台灣官方口中「投資」,其指「移民而投資」。「他現在想要是來投資人,近期有零星個案獲批,是帶了很多錢來開幾家分店、本身香港做生意,那些人在乎移民否。」

這位移民顧問説,目前政治氣氛和國安危機下,不只投資移民不過,專業移民、依親移民、僑生移民碰壁,「好像是香港人全方位打壓」,諷刺是「有國安疑慮」大陸配偶申請居留和定居港人順利。「我們幫陸配辦理,跟著程序走辦,香港人各種理由拖。我現在接到香港客户,勸退他們不要來。」

此,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強調,陸配婚姻移民與港人投資移民不能相提並論,前者要在台灣住6年才可申請定居入籍,後者住一年可,「法律上鬆,如果行政上嚴格處理,很多政治人物會擔心中資扮港資滲透台灣」。

香港人出席蔡英文造勢晚會,呼籲支持民進黨執政。

三年前「反送中運動」民進黨高調挺港,蔡英文總統大選宣傳片使用香港示威台灣日常生活畫面呼籲選民投票,其造勢晚會可見香港青年揮舞黑色示威旗,和羣眾一起呼喊「蔡英文凍蒜」。

鋼琴老師湯小姐形容,當時覺得台港兩地「好像呼吸」,到了台灣發現制度,陳先生説民進黨宣傳和公關厲害,「來到知道是誤會,豬了」。阿詠表示,台港民眾是守護民主、反抗極權同路人,「沒想到2019年後過來,他們我們當成中共間諜」。

台灣法律學者廖元豪表示,執政民進黨作為本土主義政黨排外,港人忽視了選舉政治複雜性。「以為政治上聲音於挺,其唇亡齒寒,只要讓中國共產黨,(民進黨)會喊聲,那只是政治修辭,能否化為實質政策還是看選票。『挺港』有選票,但接收港人能增加選票嗎?。那政府。」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解釋,民進黨內有派系,開會時力説話。「派系實力夠可以站出來主張或一件事情,就算今天你蔡英文是總統、黨主席,不是你説話大家會聽,民進黨裏面這回事。」

移民潮流,國內移民海外華人多,移民後不僅拿到相應國家永居身份,有很多華人入了外國國籍,但在入其它國家國籍同時,中國護照沒有過期並沒有註銷,這樣相當於享有中外兩國國籍,但是大家知道中國雙重國籍是認可,這樣違反了中國國籍法律。

發現後會拒絕入境中國,會離開中國,直至辦理完相關手續為止。

目前,中國各海關全面實行審查,所有年齡介於14歲70歲外籍人士包括入審查內。

每次外籍人士入境中國時,中國海關會進行指紋比,如果發現入境者信息和公安部門不上,那就説此人該註銷户籍並沒有註銷,非法持有中國護照,那麻煩來了。

於海外華人國內犯罪率上升,中國公安部門了控制此現象,所以決定中國出入境相關程序加強管理。

其中一項政策要收集外籍人士指紋、虹膜、面相人體特有生物識別信息,並上傳海關,每一次入境,海關會進行嚴格審查。

雖然中國承認雙國籍,但是大多數辦理外國護照項目投資人是因為各種原因希望保留自己中國國籍。

所以環節出示應護照,要各個檢查機構職責哪,護照搭配5步走,一下讓你搞清海關、航空公司各自職責!

如果你要去B國護照任一免籤國,出發時應用B國護照定機票,航空公司職責是:確認你是否有資格去目的國?(有簽證、免籤護照、還是地公民?)

到達機場航空公司櫃枱check in取登機牌時,出示B國護照。

a. 核對護照信息是否機票個人信息,確認你是否有資格去目的國?(若信息不一致,航空公司是出票,否則會面臨鉅額罰款)

航空出票櫃枱是會在意你為何能呆本國,同時他們信息與出境海關處是隔離 。

check-in打印機票工作人員,關心是你能不能合法進入目的國,其他不是他關心範圍。

如果你預定時用護照需要簽證才能進入目的國,關係,你可以大方他另一本無需簽證護照,他會幫助你完成出票程序。

3、出境海關檢查,出示哪本護照?

出境時,應向海關出示你合法呆本國A國護照。

出境海關職責是:確保你之前是否有資格待本國(比如你A國出境,出示A國護照,證明之前合法呆A國)

出境海關是會看出行機票,他們關心你去哪(亞洲部分國家例外)。

如海關詢問,非要看出行機票,B國護照購買機票上名字和A國護照上名字,那麼能順利過關。

萬一機器查驗發現機票所屬國籍和出示A國護照不一致,那説兩本護照,他們只是要瞭解情況,雙國籍屬於他們監管職責範圍。(美英加等國出境檢查)

你進入離境檢查之前,這句話不要忘記:”什麼護照來,什麼護照離開。”

比如,你進入這個國家時,使用是澳大利亞護照,那麼離境時,應該使用澳大利亞護照,一進一出,負。

4、登機前檢查,應出示什麼護照?

登機前檢查,應出示B國護照和機票 登機檢查人員職責是:核登機口是否正確,後認護照信息是否機票 注意啦!

這一環節有時候完全省略,有時候只看機票,情況當地機場主,但出入。

5、入境國海關檢查,哪本護照?

入境目的國海關,出示B國護照 入境海關職責是:

a. 確保是否有資格入境(拿 本能免籤B國護照,有資格入境咯~)

b. 核信息,檢查是否與航空公司發來(記得第二步Step 2 嗎?!)

亞洲部分國家例外,如果海關詢問,那合理説。

一樣道理,他們只是要瞭解你是否合法入境,雙國籍屬於他們監管職責範圍。

到達目的國後,你應該選擇此國家你護照,呈遞檢查驗詢問。

大陸和澳門某些口岸共享出入境信息,過境旅客只需要檢查一次旅行證件,兩邊政府可以同時查驗。

延伸閱讀…

港人在台灣陷法律、國安困局「二次移民潮」是否陸續有來

去港澳拿護照旅遊被標記上“DT”,不僅會遭遇出國拒籤

泰國,馬來西亞類,旅遊立國國家,這些國家和發達國家處理方式,多擔心。

例如,你身中國,準備去泰國旅遊,中國時,預訂來回機票,check-in,出中國邊檢,全用中國護照,但是到了泰國後,加拿大護照入境,完全沒有問題。

離開泰國時,切記,check-in中國護照,因為你加拿大護照沒法進入中國(需要簽證),離境檢查加拿大護照,進入中國檢(含自助入關)中國護照。

這樣操作,可以完全省去泰國簽證費或者節省泰國通關時間。

老撾,越南之類國家,這些國家檢涉及到索取小費之類行為,這些國家,如果兩本護照你帶來了一些通關困擾,應該是沒有錢解決不了事。

雖然中國承認雙國籍,但是大多數辦理外國護照項目投資人是因為各種原因希望保留中國國籍,做到這一點,大家心照不宣,中國過境使用外國護照,保持雙重國籍。

1、外國護照放在保險箱裏面,需要時候使用,這個是見辦法。

2、持有第三國綠卡、簽證、或港澳身份,配合這些身份使用外國護照。

拿到外國護照後利用第三國綠卡(愛爾蘭綠卡例),比如愛爾蘭轉機,進入中國時使用中國護照,離開中國時持中國護照和愛爾蘭綠卡。

中國記錄,只是在愛爾蘭住過一段時間,查到任何你第二本護照那個國家有關記錄。

類,如香港户口、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匈牙利國綠卡、簽證,可以幫助隱瞞加入外籍身份,但是每次需要從“綠卡國”、”簽證國“或者港澳地區進行中轉。

缺點是,如果拿一本護照拿一個第三國綠卡話意味着需要大量資金,成本,同時如果嚴格查驗出入境記錄,還是會有露陷可能,因為入境和出境護照,中國護照並沒有停留持有綠卡國家,無法做到出入境記錄無懈可擊。

3、提前準備好長有效期簽證,配合外國護照使用

設我是中國公民時候,申請了有效期第三國簽證,如美國留學簽證或10年多次往返,簽證呢,留在中國護照上。

這樣每次美國轉機,有了看上去很合理手段。

比如,你如何解釋使用旅遊簽證“美國”呆了幾年事情?

所以很多人香港轉機,然後週轉幾個國家去美國,入境加拿大曲線迴方式,但是如果如果海關嚴格查驗出入境記錄,還是會有露餡風險。

要各個檢查機構職責,搞清海關、航空公司各自職責,環節出示應護照,搭配使用。

大陸和澳門某些口岸共享出入境信息,過境旅客只需要檢查一次旅行證件,兩邊政府可以同時查驗。所以建議兩本護照持有者澳門護照替換。

泰國,馬來西亞類,旅遊立國國家,這些國家和發達國家處理方式,多擔心。例如,你身中國,準備去泰國旅遊,中國時,預訂來回機票,check-in,出中國邊檢,全用中國護照,但是到了泰國後,加拿大護照入境,完全沒有問題。離開泰國時,切記,check-in中國護照,因為你加拿大護照沒法進入中國(需要簽證),離境檢查加拿大護照,進入中國檢(含自助入關)中國護照。這樣操作,可以完全省去泰國簽證費或者節省泰國通關時間。

老撾,越南之類國家,這些國家檢涉及到索取小費之類行為,這些國家,如果兩本護照你帶來了一些通關困擾,應該是沒有錢解決不了事。雖然中國承認雙國籍,但是大多數辦理外國護照項目投資人是因為各種原因希望保留中國國籍,做到這一點,大家中國過境使用外國護照,保持雙重國籍。

飛象移民顧問團隊數以萬計家庭實現移民夢想。團隊內成員各國移民法、移民政策及辦理流程,眾多申請經驗、突出業務能力和態度服務每一位客户,致力為客户提供專業、全面、個性化移民諮詢服務。

飛象資深顧問團隊經驗文案顧問、質量監控及專業律師團組成。團隊擅長各類疑難案例申請,客户背景量身定製合適資料,並緻文件質量監控及律師控細節,保證方案質量,提高移民成功率。飛象文案團隊是行內規模、人員齊備、服務完善精英團隊。

“申請,全額退款”理念,飛象高端專業客服團隊全方位進客户多樣化服務需求,一一解答客户項目辦理過程中、辦理完成後疑問之外,會定期主動客户彙報項目,瞭解客户時期需求,並及時提供完善解決方案。

隨著台灣收緊相關移民政策,大批在台港人「二次移民」到西方國家,BBC中文訪問多名事人和學者,瞭解他們移居台灣故事背後困難政治角力。

陽光冬日下午,台中一羣香港人聚餐,他們席間談論不是台灣新生活點滴,而是交代何時離開台灣。

座上五人是2019年後移居台灣後認識,當中只有一人取得台灣身分證,另外三人申請BNO簽證「英國國民(海外)簽證」,凖備「二次移民」到英國,有一人正在考慮。

「這邊認識香港人,這一年走得七七八八了。」農曆新年後離開台灣湯小姐黯然道。「這台灣政府想見到結果吧。」

他們大部分是「投資移民」,《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港人投資新台幣600萬以上、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通過,可申請在台「居留」,居留滿一年可申請「定居」入籍,即取得身分證和護照。

湯小姐香港是鋼琴老師,2019年「8·31太子站事件」後決心移民台灣,2020年10月獲批居留後移居台中,投資地一家西餐廳,一年多後符合資格可申請定居,她2022年中決定終止營運,正在處理關店撤資手續,辦完去英國。

「我申請定居覺得費事了,因為看到多香港人移民署玩死。既然台灣政府歡迎我們,我不想拖下去了。」她BBC中文説。

陸生港人移民台灣受挫,陸委會稱涉「國安」和「投資」

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2020年北京主導制定並推動付諸實施《國安法》,引發大規模移民潮,人選擇到同文同種、地理上最近香港、移民成本台灣。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2019年來台居留港人有5,858人、定居1,474人;2020年居留10,813 人、定居1,576人;2021年居留11,173 人、定居1,685人。

從上述數字可見,儘管過去三年來台居留人數倍增,獲批定居(取得身分證)人數維持每年千餘名水平。BBC中文台灣陸委會查詢港澳居民在台定居人數是否有名額,局不予置評。

延伸閱讀…

雙國籍科普:出境海關檢查,出示哪本護照?

如何使用兩本護照出行雙重國籍攻略

「收到居留申請,(政府)知道一年後會有多少人申請定居,那你什麼批居留證時候控制數量呢?如果知道一年後無法定居拿身分證,我們自己會評估,可能當初選擇來。」三個月前「二次移民」到英國阿詠説。

她帶3歲和5歲小孩一起居留,計劃一年多後拿到定居身分,申請丈夫依親團聚。她説台灣疫情期間封關,丈夫無法入境探望,她異鄉經營生意同時照顧年幼子女,「一個人處理所有事,我覺得自己老了十年,雖然但知道自己了什麼而捱,死撐下去」。

她撐到2021年9月遞交定居申請,以為有結果,怎料超過半年音訊全無,每次台灣移民署詢問審批沒有明確答覆。「他們做事很官僚,每個職員講法,有的説現要那麼,你自己想吧。那審批機制是什麼?我哪裏做錯了?為何會拖那麼?你不批關係,講,但現在一個理由。」

她説等待過程中陷入自我質疑、憤怒、委屈、,子女面前情緒崩潰,她意識到是時候結束煎熬,於2022年3月取消定居申請並回到香港,半年後舉家搬到英國諾丁漢。

「我這輩子講起可能會哭,那種壓力外人體會。」她回想過去兩年經歷時忍不住激動落淚。「我以前喜歡台灣,拿畢生積蓄來過生活,後看清楚這個地方真面目,好像發了一場夢。」

本身是香港人台灣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蘇偉業BBC中文分析,港人對「移民」台灣認知,台灣政府設計制度之間有。「香港人以為來台灣跟去英國、加拿大一樣,你讓我來表示我移民,但其實來台灣不是移民,你是來設籍——因為未『台獨』、修憲,法律上你是國民,只不過是沒有户籍。」

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中華民國領土,其固有疆域,非經國民大會決議,不得變更」。過去中華民國體制視香港華籍居民為「國民」、「僑胞」,可申請「華僑身份證明書」,設籍及移居條件鬆。

1997年台灣趕香港主權移交前三讀通過《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簡稱《港澳條例》),香港定位是僑區,港人從「海外華僑」變成「港澳居民」,但憲法上是「中華民國國民」,移居台灣者不用「外國人」「歸化」程序,只需「定居」取得户籍,拿到身分證不用放棄香港身分,因為法律上本來承認。

蘇偉業移居台灣20年,他指台灣移民署實際做法和「九七」前,港人來台灣基本上於華僑來設籍,只是政府設了很多關卡讓人無法工作、享受福利、投票。「他行政上分了投資、專業、學類別讓你進來,你填這張表格進來,這個方式決定未來定居問題。那些分類透明,連移民署職員搞不清楚。」

他表示,港人「移民」邏輯理解台灣制度,加上過去十幾年來赴台投資移民港人,住一年後申請「定居」一兩周獲批,形成了港人合理期望(legitimate expectation)。但他説台灣不是這麼想,制度上沿用「居留」、「定居」兩階段,兩者沒有關係,造成期望。

「官員懂做生意,他們設了門檻叫人投資600萬台幣、聘請兩個員工,可以説是叫人虧本,但香港人願意做,因為預算了虧一年可以拿定居,結果一年後你才跟他講不能定居,那他。」

此外,法例上居留權和工作權割裂,不論是投資移民還是專業移民,來到台灣不能工作。台灣陸委會去年批評這批港人「大多數在台遊山玩水,未能貢獻專業能力」,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可。

蘇偉業這樣總結串亂象:「來説,台灣沒有移民政策,只有移民法規、移民行政,像西方國家吸收移民有。台灣沒有官員專責制定移民政策,移民署只是內政部屬下三級行政機關,級別,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

2019年後大量港人湧入台灣,當局收緊投資移民門檻,以往只需在台投資經營一年,沒有列明要開實體店或聘請員工,但2020年初台灣當局宣佈規定,要持續投資並營運三年,期間設有實體辦公處和聘任兩名以上台灣員工。

有申請人獲批居留時用「舊制」,到申請定居時當局「新制」標凖溯及既往,臨門增加條件。

她説凖備申請定居時,得悉台灣移民署突然加了條款,要多做一份財務報告,她形容局「搬龍門」(朝令夕改),放棄申請定居。「設定遊戲規則,大家一起來參與,但他改規,我完全無say(無發言權)。我當初離開香港因為覺得規則人任意改了,沒保障,但現在我好像一個沒有選擇地方,跳了去另一個沒有選擇地方。」

明文變更,有明文國安審查,許多港人説申請定居時「加監」(申請懸而未決),原因不明,猜測是大陸出生、中資企業打工、任職香港公營部門,或是每年定居限額盡。據悉審查時間短則半年,超過一年兩年,而且沒有公開凖則或時間表,讓人預算。

42歲港人陳先生新北市板橋開港式咖啡廳,他一家四口2021年初居留台灣,2022年3月入紙申請定居,要求2023年5月補件,他認為台灣法治程度想象中。「我照著你白紙黑字寫條例做足所有事,到審批一刻説有其他考慮,這種做法香港人接受。」

他觀察到這是兩地文化差異,香港講求「法理情」,台灣是「情理法」,他了通過審批嘗試融入「人治」辦事方式,參加活動主動接觸陸委會、移民署高級官員打好關係,「告訴他們我意」。

專門研究憲法及移民法台灣國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廖元豪BBC中文指出,港人行政上遇挫折,是因為台灣港人移民標凖有法律(legislation),只有法規(regulation)——《港澳條例》是法律,但涉及主權和邊境管制,條文寫得空洞,充滿無條款(open-ended provisions),實際上如何處理港人定居問題,是《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即台灣內政部發佈法規。

「當法律沒寫,法規,那承辦那位公務員説了算,政府機關掌握裁量權(discretion),任意(arbitrary)、互相矛盾情況很多。」

他認為,《港澳條例》政治修法,但政府應該修訂行政命令,要申請條件寫。「,政府可能留白,讓自己有彈性。可是使得申請港人確定,好像要等待政府恩惠。現在他不想直接拒絕港人,拖方式讓你知難而退。」

投資移民流程,投審會申請人進行投資許可審核,批出「投審函」,申請人匯入600萬台幣及成立公司後,移民署批出「居留證」,一年後審核「定居證」申請。

這三關原本行政部門自行負責,2019年後加入陸委會和國安單位開會「聯審」。

有願具名移民顧問公司負責人BBC中文透露,2022年3月起沒有獲批定居個案。「現在上萬人輪候,但政府一個月開一次會做聯審,即是一年12次會。如果,怎會拖那麼?」

台灣陸委會回應BBC中文查詢時指,主管機關召開審查會「原則每月召開一次,但會視案量彈性調整」,強調「只要查無國安疑慮,即會予以許可」,另投資移民涉專業查核,實務上多數案件文件齊備,影響審查期程。

陸委會表示,移民署發現有港人取得身分證後,撤減資、停業、設立紙上公司輪流投資、移民公司協助提交假性商業契約及單據、港有工作辭職,撤資後申請低收入户救濟,「亂象,有違我投資移民政策及預期效益,部分案件暫予保留觀察」。

咖啡廳闆陳先生認為,取得身分證後撤資並代表貢獻台灣,希望官員能營商實際角度看問題。「保留外資身分會有很多限制,例如我要投資計劃書經營,不能開新業務或賣產品。其實我心裏有些想法想試,想投資其他人店,但這些要等到拿身分證、轉本地資才能做。」

鋼琴老師羅小姐指,明明是台灣移民法規沒寫「投資」定義,法律沒有規定拿到身分證後不能撤資,「現在是放大『投資』來指控我們」。

協助在台港人台灣公民團體工作者、不便公開全名李小姐表示,移民署職員商業世界脱節,於「投資」和「工作」理解。「例如他們會覺得開一家店一週要營業幾天,要哪一類批發商,你不符合他內心假設會懷疑是投資。或者你公司設商務空間,他們覺得嫌疑。」

具名移民顧問直言,台灣官方口中「投資」,其指「移民而投資」。「他現在想要是來投資人,近期有零星個案獲批,是帶了很多錢來開幾家分店、本身香港做生意,那些人在乎移民否。」

這位移民顧問説,目前政治氣氛和國安危機下,不只投資移民不過,專業移民、依親移民、僑生移民碰壁,「好像是香港人全方位打壓」,諷刺是「有國安疑慮」大陸配偶申請居留和定居港人順利。「我們幫陸配辦理,跟著程序走辦,香港人各種理由拖。我現在接到香港客户,勸退他們不要來。」

此,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強調,陸配婚姻移民與港人投資移民不能相提並論,前者要在台灣住6年才可申請定居入籍,後者住一年可,「法律上鬆,如果行政上嚴格處理,很多政治人物會擔心中資扮港資滲透台灣」。

三年前「反送中運動」民進黨高調挺港,蔡英文總統大選宣傳片使用香港示威台灣日常生活畫面呼籲選民投票,其造勢晚會可見香港青年揮舞黑色示威旗,和羣眾一起呼喊「蔡英文凍蒜」。

鋼琴老師湯小姐形容,當時覺得台港兩地「好像呼吸」,到了台灣發現制度,陳先生説民進黨宣傳和公關厲害,「來到知道是誤會,豬了」。阿詠表示,台港民眾是守護民主、反抗極權同路人,「沒想到2019年後過來,他們我們當成中共間諜」。

台灣法律學者廖元豪表示,執政民進黨作為本土主義政黨排外,港人忽視了選舉政治複雜性。「以為政治上聲音於挺,其唇亡齒寒,只要讓中國共產黨,(民進黨)會喊聲,那只是政治修辭,能否化為實質政策還是看選票。『挺港』有選票,但接收港人能增加選票嗎?。那政府。」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解釋,民進黨內有派系,開會時力説話。「派系實力夠可以站出來主張或一件事情,就算今天你蔡英文是總統、黨主席,不是你説話大家會聽,民進黨裏面這回事。」

台灣陸委會擬2022年5月公告修例,進一步放寬港人來台業五年可申請定居,但遭到林靜儀、蔡易餘數名民進黨立委極力,認為港人能取得身份和投票權,擔心中國透過港人進入台灣做政治滲透,有關修正案胎死腹中。

沈榮欽認為事件反映行政機關港人移民有善意,但因為港澳人民法律地位,各個想要論述人可以中抓到想要元素,加以編排和論述,」一涉及到問題討論「。

他説,某些獨派認為以往民調顯示大部分港人支持「台灣獨立」,此存有敵意。「他們(獨派)擔心這些香港人過來,是不是會稀釋了台灣人獨立支持願望?所以他們主張港人有嚴格審核,寧可有多越南、印尼、菲律賓移民來,因為他們會國家認同統獨有定見。」

假如2024年總統大選出現政黨輪替,港立場會否有變?沈榮欽認為行政上會寬鬆一點,但政策上是會回歸到現實利益選票。「今天國民黨《港澳條例》上百分百支持與政府意見,很大部分是因為黨派對立,如果換他執政,不要期待他會做在野時説事情,因為他們擔心港人過來不是投他們票,或是你過來會他們地選民,反而讓他們喪失選票。」

台灣內部政黨政治,台港關係遭受兩岸冰封池魚殃。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形容,以前香港兩岸三通前扮演中介角色,「九二共識」是香港進行,如今北京、台北關係張,香港其衝,「台港關係不如兩岸關係」。

他解釋,目前兩岸「兩會」,即台旅會(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及海旅會(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有派駐官員,台灣駐香港辦事處官員拒簽港府要求「一個中國原則承諾書”而無法續留,只剩下港籍僱員,「北京會逼台旅會台灣官員簽承諾書,反而香港做得多」。他認為台港關係能否,取決於北京中央政府及港府態度,短期內並。

政治僵局下,在台港人家庭無盡等待中飽受情緒困擾。現定居英國阿詠説,孩子因為她在台灣時情緒失控,留下了心理陰影,「那時候我,吃飯掉了一粒飯發瘋地罵他們。我打小孩,但有次忍不住推他們下牀,他們後對著我害怕,我。」

鋼琴老師湯小姐説,有半年天天失眠,即使白天約朋友爬山、打球放鬆,晚上回到家是睡不著,「心理壓力,覺得前路茫茫,很忐忑不安」。

開咖啡廳陳先生説,在台灣指數10分滿分只有3分,過去一年和家人心情,太太失眠,他清晨五點,「想到數字、經濟壓力醒了,因為每一日等待燒錢」。

協助在台港人公民團體工作者江旻諺告訴BBC中文,這大半年台港民眾對立情緒升温,參雜了仇恨成見。「很多台灣人香港印象還停留七八十年代,覺得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文化沙漠,港人勢利,有人那時候可能香港人做生意騙錢,打心裏信任港人。直到這幾年多台灣人看到港人追求民主自由、一面。」

法律學者廖元豪表示,儘管台灣大部分人是移民後代,但台灣法律制度上並不是移民國家,對待移民是邊境管控(border control)心態。「香港人只是冰山一角,一個國家怎麼對待移民,反映了那個國家精神、眼光和心胸。」

他解構台灣社會排外歷史脈絡時説:,台灣歷經幾個正式政權,從清朝、日本到中華民國,沒有「移民國家」精神,設計出來法律欠缺移民觀念;其二,戰後台灣大陸長期軍事對立,台灣政府想是安全防衞,會想到打開國門;其三,台灣民族主義者有原生傾向(nativism)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有點像美國白人心態,愛稱自己是nativist(本土主義者)」,這種態度外來人並。

專門研究民族主義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解讀,台灣社會有「黨國體系」遺緒,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實行威權統治,強調「中國」觀念,要回到大陸發展,並沒有海洋觀念,禁止民眾上山下海活動,鼓勵冒險精神。「台灣明明個島國,但大家覺得自己是海洋國家,而黨國體系培養服從人,我們產業是代工,只需要安心聽命勞工,這形成了保守排外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