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移民雲南】歷史疑案 |明代南京軍屯移民語言歷史演變個案研究 |明初漢族移民入滇小史 |
大多數雲南漢族家裏,如果家裏有族譜,那麼老人家肯定會拍着族譜上灰塵告訴你:“我們老祖宗是南京來……”
這是一個現象,是我們今天瞭解雲南歷史和文化另外一面所不容問題。
雲南,那麼多人認為自己祖先從南京來,那麼問題來了,他們什麼要來?他們是什麼時候?他們是怎麼來?今天我們來説説這些疑問背景。
丨雲南以前老年漢族婦女穿着打扮,還保留着明初風格
重翻歷史,其説“我們老祖宗是南京來”並不是沒有,明朝是雲南歷史轉折點,史上規模移民活動發生這一階段。
我們來看看移民前奏曲。1368年正月,朱元璋應天府(今南京),正式建立明朝。中原雖,但雲南地區擁戴元宗室,誓死與明朝抗衡。
開始,朱元璋認為雲南,不便用兵,試圖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明朝後五次派遣使者入滇勸降,兩次使臣殺,勸降無果。雲南招降遭失敗,朱元璋決議武力攻取。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八月,朱元璋發佈徵雲南詔令,命傅友德徵南將軍、藍玉為徵南左副將軍、沐英為徵南右副將軍。當年九月,30萬兵馬自南京出發,兵分兩路,北、東兩個方向雲南進。
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洪武十五年正月,出征5個月後,昆明城攻破,再過3個月(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大理城攻破。,雲南全境基本。
雲南後,明朝政府試圖一統中原行政體系應用於雲南治理。但是雲南民族、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程度內地存在差異。雲南少數民族佔絕優勢,各民族各有領袖,自成部落,且擁有武裝。往往明軍,當地民族揭竿而起,趁虛反抗。這樣,內地政治體系應用於雲南地區是行不通。
鑑於此,明朝政府調整了雲南管理方案,,大量撤縣幷州,例如現在昭通市和曲靖市大部地區劃給四川來管理,現在曲靖市東部地區劃給貴州來管理。
調整,雲南行政版圖收縮,管理壓力減小了;對行政版圖進行調整後,接下來實施了“土流並治”方案。這裏“土”指元朝所任命土司、土官和土弁 ,而“流”指由朝廷委派流官,其性質內地;第三改變雲南人口結構,“移民滇,開發生產”。這明朝大規模移民入滇歷史背景。
這些移民如何進入雲南?雲南和中原大地相隔數千裏,車馬郵件古代,遷徙可不是一件事情。性質上看,入滇移民可分為三種類型:軍事移民、罪徒移民和民間發式移民。
軍事移民是一種自上而下移民策略。事實上,洪武十四年明朝發兵南征開始,明初雲南大移民序幕拉開了。從洪武初年到洪武年結束(公元1381年~公元1398年),朝廷實施了兩批軍事移民。
第一批雲南戰事結束後,隨沐英鎮守和初設衞形成軍事移民;第二批發生洪武十九年洪武末年(公元1386年~公元1398年),明朝為各族反抗以及征伐麓川(今瑞麗一帶)而形成一次大規模調兵和“屯戍聽徵”軍事移民。
徵南大軍班師回朝後,徵南右副將軍沐英以及9萬將士留鎮雲南。然而,如此軍陣不足以平息各地民族反抗。與此同時,守軍將士糧庫出現了虧空。面如此棘手問題,統帥沐英進退維艱了。
丨楊姓後人認,他們於明初應天府遷移,最初遷移目的是保衞祖國疆
不過,他發現解決策略:雲南地廣人,土地十分,只是缺少會耕種人而已,如果能有一批人來專門種糧,不用千里迢迢地京城運糧來了。
1386年,他這個想法寫成奏書,呈遞朝廷。朱元璋閲後大喜,召傅友德入京準備徵兵事宜。1387年,朱元璋派人前往四川購買耕牛萬頭。這樣,從北路而下,士兵趕着耕牛浩浩蕩蕩地前往雲南了。
這批士兵主要任務不僅是打仗,打仗之餘要拉着牛耕田種地,這“屯種聽徵”。明朝洪武年間數次雲南派遣軍隊,總人數達15萬之多。因為軍事征伐特殊性,這一時期移民來全國各地,中原、江南籍眾。明朝中後期,朝廷雲南軍事移民減少,“三徵麓川”和萬曆年間反緬甸洞吾王朝侵西戰役外,無大規模軍事徵調活動。
是“罪徒”,還是國家功臣?
明代貴州移民中,移民數量多且影響當屬軍事移民。明王朝派大軍征服雲南,而貴州作為中原進入雲南地,戰略地位。保障徵滇順利,朱元璋決定具有戰略地位地方建城設衞。統一雲南後,確保西南邊疆安全加大設立衞步伐,進行大規模軍事移民。洪武時期今貴州境內設置20多個衞,其中,地處貴州東部邊沿五開、銅鼓、平溪、清浪、偏橋、鎮遠等六衞史稱“邊六衞”,屬湖廣都司管轄外,其餘大都屬貴州都司管轄。
有關明代前期貴州都司所轄正軍數存在説法《明實錄》記載:成化三年,貴州巡撫李浩奏稱貴州軍額有十六萬餘。明代前期貴州都司所轄20衞,除去今屬四川省寧衞和普市千户所外,十五萬人計算,加上地處湘黔驛道今屬黔東南“邊六衞”七萬五千餘名軍卒,這樣貴州明前期移入軍伍有二十三萬人。顯然,衞軍士並非軍事移民實際人口數,史學家王毓銼認為明代軍政制度,每一軍户出正軍一名,每一正軍攜帶户下餘丁一名,營生理,佐助正軍,供給軍裝。餘丁有妻小。
初,今貴州屬各衞軍大都來內地長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區,年紀,基本可稱“核心家庭”。筆者保守地每户三人算,今貴州明初移入軍户人口接近70萬人。如果加上餘丁及其家屬,移入今貴州軍事人口超過130萬人。這當時地廣人稀以少數民族主貴州來説,數量。
這些軍事移民來於哪裏?貴州有一種説法,大部分來自南京。
貴州西北地區有一個自稱“南京人”或“南京族”族羣,留存碑刻、譜書以及“南京人”口口相傳故事資料説他們是初進入州漢族人
但於年代,歷經戰亂及民族融合,這個族羣有關信息只剩下支離破碎片段。許多人這個族羣來源、遷移時間及遷移路線問題進行了猜測和考證,受限於史料缺乏,於貴州“南京人”介紹。如雲南《鎮雄縣志》載:“初,從南京後來黔南京人,原系漢人。貴州“南京人”族源正式詳細介紹來自《貴州省志·民族誌》,該書提到,“南京人是明代戰爭流落或避禍出逃來黔”,並認為這些人是明洪武時期,隨趙雲貴徵討元朝勢力後留駐屯守將士。
元末明初,貴州實際上處於自治狀態,大大小小土司控制,無論是元勢力是勢力。洪武四年(1371年),貴州建立衞—州衞,位於現在貴陽市,而州衞的軍士則來源於徵蜀士兵。州衞是四川後貴州建立第一個是唯一一個衞,七年後,建立了黃平守禦千户所,軍士來源於州衞及四川所屬其他衞。
屯守貴州兵士有另一部分,即傅友德徵討雲南時貴州設立了許多衞,留了軍士戍守。但是,這些軍士不是南京人。貴州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省,在此之前,貴州轄地域主要湖廣、雲南管轄。洪武四年後,貴州第一個衞建立,從此才有正式軍事機構。聽李文忠建議,軍務改為四川、雲南管轄,行政上多湖廣、雲南管轄。後建立了黃平守禦千户所。到洪武十五年,徵戰雲南過程中才建立了一系列衞,並同期建立了貴州指揮使司,這些衞及前期建立州衞、黃平守禦千户所隸屬於貴州指揮使司。
雲南建立衞所軍士來自哪裏?《太祖洪武實錄》中有如下記載:“洪武十五年三月丁亥,徵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遣人入京奏事。,上諭友德雲南既,留江西、浙江、湖廣、河南四都司兵守,控害,考元時留兵數,並計歲用及税糧徭役法,與凡事聞。”這段文字明確説徵雲南取得勝利後留戍軍士來源於江西、浙江、湖廣、河南四都司,而不是生活南京京軍。
既然明代軍事征伐和衞營建都沒有南京人參加,但什麼會出現這麼稱是南京人後代貴州人呢?
從上古,中華大地上移民腳步未停息過,雲南昆明更是如此。自戰國楚“莊蹻入滇”以來,是歷經元、、清三朝,乃至民國和現代,有大量中原和江、浙全國各地移民入滇落腳昆明,一步步走過腳印,刻下了一道道歲月和文化印痕。
移民們或以軍屯、民屯、商屯,或以謫戌、充軍、謀生、逃難方式遷移昆明。他們一步步走來,一批一批定居下來,世代生息,使得今天昆明地區演繹出多少地名無人知曉。
我們追溯一次次移民歷史,我們是觸摸到了隱藏地名背後文化“核”。昆明城市多元文化來歷,一次次移民遷徙中傳遞和積澱而成。
如果説,古代昆明移民史,帶有某種程度上無奈,遷徙路上發生許多悲苦故事,以及沿途移民那腳步,留下血淚斑斑足跡。
現代中國和昆明移民史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程度上是一種自主選擇結果,讓移民腳步地鬆自如。
漢民族是雲南各民族大家庭中一員。自戰國楚莊蹻開滇起,移民方式從地方遷徙入滇。他們中進政治、經濟、軍事和科學文化帶到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社會經濟發展。入滇漢民帶進中原文化雲南固有民族文化數千年交融形成了今天滇文化。滇文化特點於其民族性,各民族個性共性兼容幷蓄。
如雲南曲靖學者郝正治所著《漢族移民入滇史活》而史料以及深入民間考證資料,由此,探索了內地漢民遷徙入滇過程以及入滇後各兄弟民族學習、包融、促進,開發建設雲南中所發揮積極作用。
該書涉及雲南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方面,縱橫幾千年。它不僅於追尋雲南漢民關心祖籍問題,瞭解先輩徙滇過程以及定居雲南後情況有幫助。
如秦朝宰相呂不韋後人留下韋縣城今保山市金雞鎮(前稱金雞村)。金雞村依山面水朝壩,是個西南絲綢之路上戰略要地。過瀾滄江天塹的蘭津渡(霽虹橋),翻過江北大山到了金雞村。
於蘭津渡,漢武帝博南山道,渡者,當時流傳着一首“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歌謠。
呂不韋族人充軍保山數百年後東漢三國時期,其後裔呂凱,字季平,做蜀漢永昌郡五官椽功曹時,他點將台建金雞村,遺蹟尚存,後官雲南太守陽遷亭侯,有一棵枯死大樹立於台上,傳説是年呂凱拴馬樹。地人紀念他,金雞鎮有一條稱季平街。
追溯雲南漢民始末,充軍方式進入雲南者當數呂氏宗族,兩千多年。呂氏世代定居雲南,幾百年後出了像呂凱這樣名人。及至初大批漢民湧入雲南,生活保山一帶呂氏後代及西漢到保山墾田漢民自稱舊漢人。
明代以前,要數漢代進入雲南漢民多。《史記·平準書》説:“是時(,指漢武帝時),漢通西南夷,築路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一鍾致一石,散幣於邛焚集之。數歲,蠻夷因以數攻,使發兵誅之。”司馬遷此載詳細地説瞭漢代統治雲南,得開通道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道路是無法控制雲南各夷酋部落。所以“築路者數萬人”,而即使修通了道路,夷堵塞,使運糧入滇困難,於是“乃募豪民田西南夷”。
這裏説漢武帝時移民入滇屯墾。其目的於解決糧食問題,而其實際意義是向以少數民族主體民族雲南輸入漢民,以便進一步控制雲南。
然而武帝這一着沒有,因為進入雲南漢民幾萬,如一滴水滴入水盆中微乎其微,當地一百多萬(西漢後期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雲南4郡轄52縣總計有147053户927580人。因此雲南人口數有記載93萬人。)各民族同化了。
唐、宋時期於雲南地區少數民族割據,且中原政權保持獨立性,故史籍未有漢民大規模雲南遷移文獻記載。
這段時期,南詔、大理國中央王朝有文化接觸。人口移動主要產生中原王朝與地方政權文化交流商貿,以及偶幾次地方中央發起戰爭中獲得部分戰俘,或擄掠一些人口而已。
如單説文教方面,有零星文獻記載:南詔王勸豐祐(公元823~859年在位)即位後,派人到長安學習中原文化,漢字書法是首選之一。唐代流行晉代王羲之字體,南詔學來王體書法,傳授,史稱“有晉人筆意”。
王氏稱為“先師”,儒家孔孟之道反而無聞。史稱豐祐執政後期常住南詔東京(即昆明),從而決意在東京建立文廟。
本地“廢道學,設學校,益州人張永讓、國人趙永本之。”説,拓東城首座文廟,是道觀改建後,從成都請來儒生張永讓,和本地通曉漢學趙永本管理,開展教育。
至於孔廟形制何如史有闕文。知土著最初誤認文廟佛寺,稱孔學“漢佛”。據一些學者考證,這時期文廟今天東寺塔魚課司街之間,今無跡可尋了。
追尋“元跨革囊”蹤跡,忽必烈十萬鐵騎渡過金沙江,平大理國,滅南宋,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雲南幾百年政權割據歷史。
元十一年(1274年),雲南始置行省,賽典赤·詹思丁為第一行政官,“治中慶路(即昆明),統有三十七路、五府”,昆明從此開始成為雲南行政省會。
元朝移民高潮起於十萬大軍進入雲南昆明後,這十多萬軍隊裏主要為蒙古族、漢族、回族、契丹族組成。他們中很多人舉家遷來,他們定居下來,“落地生根”後,這些昔日“來如風飄,去如電閃”,能徵善戰軍人轉變身份,成為兵農,非兵非農一種新式移民。
這次移民數量應該漢至宋期間零散移民總量得多。人口增長,昆明築起一座前幾代土城池——中慶城,西方人眼中“大城”。
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塔吉克人,一名烏馬兒。賽典赤,阿拉伯語貴族意。他花剌人(今烏茲別克斯坦國、布哈拉一帶),成吉思汗西征時,率數千騎迎降,充任宿衞。
舉家遷來昆明任職,鞠躬盡瘁殉職於任上,元廷命其子繼任雲南平章政事,故後代子孫多留在昆明。
世界聞名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術家鄭和,是其六世後裔。世界航海家鄭和出生昆明晉寧。這是中國崇高榮譽,是昆明人。
賽典赤主政雲南,改革行政體制,設置郡縣,萬户府、千户所、百户改為路、府、州、縣,路設總管,府設知府,州設知州,縣設縣令或縣尹。設: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餘甸、寨、軍民府此數。
其得民心政績是“治理水患”,昆明從松花壩到滇池進行水利工程治理。任職期間,昆明為中心,秦漢結束雲南古道進行大規模重修、改建、發展。
昆明境內而言,得到改善道路有滇東北出省,昆明通嵩明鹽津關路。有軍馬場、歸化寺、十里鋪、大板橋、沙朗、渾水塘、長坡、哨、五里多、石虎關、小板橋、普照村……洋洋灑灑幾百公里。
使儒家文化雲南得到傳播,平章政事賽典赤任上令中慶路總管張立道督促興建省城文廟(有一説,原址今華山西路登華街附近)。有元一代,廟學興起,雲南科舉才算基本走上正軌。
到元英宗治元年(1321年)辛酉科,昆明人王楫考中了文進士,隨後有昆明人李敬仁、李鬱、段天祥、李天佑四人考中文進士。
元代五個人考中進士,原因一是原雲南長期處於地方割據狀態,封閉、文化十分落後;二是元代規定每科會考,雲南名額,能選派五人參加,而這五人中有兩個蒙古人,兩個色目人,漢人只能一個參考;三是雲南科舉考試制度開端,中原,江南地晚了七百年歷史。故雲南產生五位文進士十分。
但元代統治者目的畢孔廟基礎,雲南建立府學作為培養人才、普及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以此籠絡各民族人才和人心,從而了元王朝雲南中央集權制統治。這些讓雲南產生了積極影響,將來邊疆發展具有意義。
然而,明朝率雄兵進攻雲南,擊敗元朝雲南勢力,佔領昆明後,加強其統治,一是“鏟墳”(即元代以前古墳全部剷平),二是“焚書”(即元梁王府中官方檔案和前期割據政權史料及民間蒐集文人筆記、野史資料,一把火燒個精光)。因此,元代移民及這之前人,昆明修了多少條街、多少條巷,它們取了些怎樣地名,“踏破鐵鞋”無法説了。
我查找,元代昆明城中留下遺址有 “大德橋(今得勝橋)”、“大德寺”、“五華山”、“忠愛坊”、“五里多”不多幾處,這些之外,據傳只有起始於元代“一丘田”、“蒲草田”幾個地名了。其兩地名由來,將落到後文插敍。
今稱得勝橋,始建於元代大德年間,昆明古城水陸要津盤龍江上,所以明代稱雲津橋。
1678年,自稱“周昭武皇帝”吳三桂衡陽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洪化皇帝”退守雲南。
1681年死守昆明與清王朝決一死戰,清軍大將趙良棟統領,打到昆明城下,震天動地炮火,一口氣奪下此橋,後攻破大南門,拿下省城,從此了“三藩”。
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這座戰火而損壞大橋時,紀念當年清軍從此橋取得攻佔昆明城勝利,改名“得勝橋”,此名沿用至今。
橫跨盤龍江上得勝橋地處青年路、金碧路、巡津街三條路岔口,現昆明市五華區盤龍區和西山區、官渡區分界交匯處。
位於五華山東側祖遍山上,平政街(今華山東路中段東側省畜牧局大院內)與青年路之間。
該寺創建於元年間(1264年——1294年),擴建於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建寺年號而得名。
後此山叫德山。今寺不存,大殿遺址前存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那兩座東西對峙密檐式磚塔。
昆明老區中偏北之處,海拔1926米,山上是南明王朝故宮,民國和現今是省政府所在地。
20世紀初,登高遠眺四周景色,可引見有關文獻載:“其地左蟠龍,右玉案,滇池於前,商山聳於後”,“金馬環其東,古柏參天,蒼翠如玉,昆池臨其西,汪洋浩蕩,一望”;“煙波萬家,山郭川原,一顧可盡”,“雙塔左,翠湖右,形勢,為全市各山冠”。
山雖而中國歷代氣,山名有幾説:一説該山有五座紅壤山峯,像五朵紅花高攀城中,因而得名五華山。有一種權威的説法是:南詔鄯闡侯高智升這裏建造過規制私宅。
據明景泰《雲南圖經志》記載:“元十四年(1277年),雲南平章政事賽典赤……於中慶城中(即今昆明)北高阜之上創建五華大殿,匾曰‘憫忠寺’。”山即因此得名憫忠山。
元二十三年(1286年)寺毀於火,直到二十八年(1368年)重修,“像設五如來於其中”故改稱五華寺,山亦從此得名五華山。據《重修五華寺記》載:“……設像五如來居於其中。周檐四壁繪畫諸佛菩薩神龍儀形,範金填彩,人目。其殿制,重檐疊拱,其乎它構,一方蘭若甲”。
明末清初,大西軍領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於清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1647年)率部進入雲南昆明建立大順農民政權。孫某王府設五華山。
順治九年(曆六年,1652年),“孫由黔回雲南,大營宮室於五華山,創制宮殿,制侔內……黃屋雙闕,,世稱秦王宮”。
順治十四年(曆十一年,1657年),大西軍李定國迎永曆帝朱由榔入滇,雲南府城成為滇,五華山秦王宮即成為南明皇宮。
順治十六年(曆十三年,1659年),曆帝棄宮西逃緬甸,吳三桂此割雲南,五華山永曆帝宮王宮,同時 “填平翠湖半”闢建王府離宮。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年平叛,清軍消滅吳氏反叛,戰亂中山上宮室大部毀。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雲貴總督範承勳山上創建“拜雲亭”,寓意不言而喻。它有作用,作為文武官員朔望“北闕”,表示效忠習儀(民國三年(1915年),袁世凱陰蓄帝制,各省督軍換成他分封“將軍”,9月封賞掌握實權唐繼堯一等“開武侯”,這座原大清“皇亭”改稱“開武亭”)。
同年,糧儲道孔興紹亭東建“諸葛武侯祠”,1691年,孔山南麓建“萬壽無疆坊”(俗稱四牌坊,今馬市口)。
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設五華書院於山南(原雲南省經貿廳處),嘉慶年間書院以西創建翎靈寺(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處)。
同治十二年(1873年),總督岑毓英武侯祠左邊建祭祀總督潘鐸“潘忠毅公祠”。祠左建祭祀總督“勞文毅公祠”;同時勞公祠後殿改作恆公祠。祭祀總督恆春。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敕命將五華書院改為省兩級師範學堂,同時山上增建教學大樓,1908年施工中曾掘得“曆帝玉璽”(今存省博物館)。
於歷代增修,五華山寺祠、宮觀、書院林立,晨鐘暮鼓,林木葱鬱,環境清幽,鷺鷹盤繞,明清時“五華鷹繞”譽為昆明八景之一。
1911年雲南辛亥重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統治,雲南都督府由雲貴總督衙門(今人民勝利堂)遷至山上,原師範學堂教學樓改稱“光復樓”作為辦公用所,從此,五華山成為雲南省政治活動中心。
昆明城中原有很多座牌坊,其中位於三市街金碧路丁字形街區之間“忠愛坊”、“金馬”、“碧雞”,合稱“品字三坊”,巍然挺立,可謂昆明歷史建築中珍品。而稱得上這三個珍品中珍品,是忠愛坊了。
據大量文獻資料記載,金馬、碧雞二坊明代所建,忠愛坊歷史要長一些,是元代移民和當地原住民紀念死後葬於昆明松花壩旁,追封為“鹹陽王”賽典赤· 贍思丁而建(史載,到明洪武年間沐英上奏民情,奉旨督建而成),為表彰他“忠於君而愛於民”,故牌坊,名曰“忠愛”,志忘。
“品”字三坊,忠義首,命運要有意地捉弄它。它矗立起來後,經歷了發生明末、清初、民國幾次災,毀建。雲南地方誌學者詹霖先生《重返昆明》一書中,講此坊民間流傳故事:
如鹹豐七年(1857年)閏月5月25日,建水武生馬獻(如龍)官府統治,率眾圍攻昆明,攻守戰打得。馬如龍弓箭射書到近日樓上,雲貴總督恆春警告道:他準備忠愛坊石獅子上,架起將軍火炮,轟擊制台衙門。
恆春看後,嚇得亂了方寸,大臣黃琮獻了一計,説是可用火箭射忠愛坊上,將整座牌坊燒掉,馬如龍沒有架設大炮位置了。
恆春聽後想沒想下令,見城門樓上數十支冒着烈焰火箭騰空而下,射中了木質結構坊,使這座數百年遺留下來,建築物灰飛煙滅。
面如此結局,恆春嚇呆了,他感到自己可能觸犯了神靈,一種不祥之兆襲上了心頭……恆春心驚肉跳打道回府後,誰知進家門,見夫人博伊特氏掩面而泣。她丈夫正言相責,數落和痛斥丈夫過失:“你今闖下了這台大禍,讓我後咋個做人?你不要臉,我要臉呢!”丈夫罪過令她無以面昆明百姓,之下,自縊身亡。恆春眼前一片黑暗,痛悔心言表,嘆一聲吞金而歿。
忠愛坊自始建以來毀過多少次,我不得而知,而“毀我忠愛者,必亡!”成了一種有可查“天意”。此雖舉下去,但要指出是:賽典赤·贍思丁本身一個來自今天中亞一帶,所以可以説這座牌坊紀念這位元代外國移民而立。一個外國移民樹立牌坊,昆明算是首次,這既是一種民族和民族融合象徵,足見賽典赤·贍思丁受百姓愛戴之深。
從忠愛坊立此路上推算,這裏(今三市街、正義路)元代中慶城閭閻要衝,到目前已有700多年歷史。這條兩公里街道,即使昆明元、、清老城中軸線,是省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今忠愛坊所在正義路南段北端(原近日樓南向,三市街北口),南達金碧路東面是寶善街,西邊靠順城街、新昆百大,周圍有東風西路、南屏商業步行街,盡是市中心“八面來風”大片地。
舊城改造,一些建築撤除,一個個老地名人淡忘。於是,高樓掩映之中,20世紀90年代原址上古色古香坊,作為這一帶有特色和標誌性建築物,成了讓人知,一聽大地名。
位於今民航路北口段,現五里多小學內保存元鹹陽王(墓賽典赤·贍思丁)衣冠墓於此。“五里多”地名並非是指當時南城到這裏有五里,三里距離,而是來於蒙古語”斡耳朵”,意思是衙門和行營,因為元朝時梁王離宮此,駐紮着蒙古軍隊而得名,後昆明人轉化“五里多”諧音。
從元代開創了那麼多入昆官道,整治水患,興修水利,獲良田萬傾,有來自五湖四海移民落户昆明。經歷歷代遷徙,形成了移民聚居點特有老昆明人聚居羣落,乃至生出那麼多衞、營、所等地名。另外,讓文教和科舉開啓,促使雲南明、兩代各方人才輩出,舉人、進士羣星燦爛。
明朝滅元后,但雲南殘存元朝分封雲南元梁王政權。幾次派使勸降不成,完成統業,軍事解決盤踞雲南割據勢力。長治久安,鞏固雲南邊疆,中央政權採取多大量移民政策。
六百多年前,從江南雲南遷徙移民大潮是轟轟烈烈,它雲南和昆明帶來了無限精彩,演繹了多故事。
明朝人口遷移政策,明王朝前後出台各種優惠政策和手段。有些一時兑現許諾一番,直接連哄帶騙,將各地各色人等匯聚高石坎。於是,南京城牆外,那個原本怎麼起眼練兵場,無以倫比大校場威武,走進了大明王朝風風雨雨,走進了歲月滄桑,走進了昆明人記憶。一個小小的地名傳遍雲南漢族聚居地,“”接了地氣,生命力,那句關於“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高石坎”寫進了老昆明人家譜,家神牌位,哪管得你滇池秋風吹落葉,我只取高石坎柳樹頭上一枝梢。
封建王朝專制體制國家裏,採取是高壓中帶欺騙“移(愚)民政策”。據(聽我祖輩傳説,是否屬實待考證)説:當年開始執行此政策時,百姓們躲避着願去,此時執行官員不知誰想出個詭計,安排各個居民點同出一告示:“願移民者,來某某地集合,限時三天趕到;願移民者,可家中等候。”消息跑比風。各地家族、親戚、朋友、鄰裏,傳遞着這一消息,全都攜家帶口老少出動。來到指定地點,方言表明心願:我們祖地這裏,那裏,俺們,咱們願離開故土。百姓中了官府計謀,所有到場人製作移民帶走。這是明王朝統一行動。
明、清時期全國那時有八大移民地;山西洪洞縣槐樹,是許多華北人心中;湖北麻城孝感鄉(清初移民,湖廣填四川),是當今數眾多巴蜀人心中故鄉;江蘇蘇閭門是蘇北人祖先發源地;山東兗州棗林莊是安徽鳳陽府人祖籍……八大移民發源地中,影響是山西洪洞縣槐樹和南京柳樹灣石坎。
移民來自地方,經歷過生存心路歷程有,總的説來是小異。明王朝設下彌天騙局雖然各有各手段,騙局核心內容可能有第三種結果。
來赴某某地百姓,得知上當受騙,沒有退路了,沒有留給他們回家打點時間,繩子他們手杆捆綁成一串串蛇形隊伍,一步步回望家鄉踏上世代歸路。
但是他們毫無選擇餘地,只能忍淚,腳步邁上了遷徙。這一去天涯海角各東西,一家子能否,他們知道。父輩兒子們叫來眼跟前,一隻土碗砸成數片,弟兄幾個各自揣一片,作為他日同宗相聚。
一個個期盼,一個“通情達理”謊言留住血脈,他們誰料想不到,打破了碗,無論如何拼湊。
移民雲南和昆明,途中家族走散概率,這是中萬幸。但而旅途之上,既勞頓不堪,風餐露宿,遭遇三災兩病而奪去性命,故保證不了打破“碗”能夠修復如初。
這種制性政策移民中,提到一個現今使用詞:“解手”。今人考證此詞來源,即是明初洪武年間全國大移民。有這樣一則民間傳説,説是明洪武年間,朝廷制性移民。官兵防止移民逃跑,他們捆綁起來上路,捆綁兩條胳膊叫綁,捆綁一條胳膊叫綁。
不僅如此,怕他們帶綁逃走,還要捆綁起來人用繩子一起,押解上路。許多人一起,要動動,要停停,一個人要動牽扯很多,誰逃不脱。對押解官兵來説,省事,但苦了捆綁移民。他們反綁雙手而走完萬裏移民路,麻煩是、小便。
表達意思,話,比如一個人要解大小便,得報告説:“報告大人,請讓大家停住,我手解開,我要小便。”人數眾多,路上解繩子次數多,官兵覺得麻煩,但這個辦法是不能改變,到後來,簡化剩下幾個字了:我要解手。若解開一隻手可撒尿移民們叫做“解小手”。如屙屎解開雙手,移民們叫做“解大手”。説者簡,通俗易懂,聽者明白。直到定居下來,這個説法成了習慣語。直到今天,許多地方稱上廁所沿襲這説法。
不過,和其他一些省份是,雲南、四川人很多派生出一個習慣認為:於移民手臂時間後捆綁着,胳膊麻木而習慣了後捆綁姿態,天長日移民後裔們後走路養成了炒雙手習慣,大人前行,孩子模仿。
所以代傳六百年,雲、貴、川人們是喜揹着手慢悠悠走路。但不管專制移民採用種種鐵血手段,明王朝移民政策獲得了。
隨明朝軍隊進入雲南昆明文武官員屬移民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後人世居昆明,如有:黔寧王——沐英以及後世子孫;涼國公——藍玉家族醫學家兼詩人蘭茂;潁川侯——傅友德後裔(這以下幾位後文簡介)以及後來神童著稱,並出入相楊一清和當朝百姓號稱“嚴青天”人物。
那時昆明壩子,滇池水域,土地,四面是崇山峻嶺,氣候。元代開發建設基礎上,使水利設施,農耕方式,是省行政中心,佔盡天時地利,是所有移民首選地,沒有社會背景和手段,你想落腳昆明,門沒有。
移民們無論,走路是那幾條。當時進出昆明驛道有三條:昆明西,武定、元謀、渡瀘水(金沙江)接四川;昆明北,經曲靖、豆沙關,過金沙江接南川;昆明東,楊林、勝境關,接夜郎(貴州西部)出鎮,進入湖南常德出長江中下游。移民們這三條驛道經沿途驛站來,流傳下來驛站故事,有傳、別傳、傳,但多是演繹性質。
移民們驛道和驛站來。其中一位傳奇人物可算“傳”,他充軍雲南江南首富——沈萬三。有關資料:沈萬三姓沈,名進,字仲榮,俗稱萬三。
萬三者,萬户之中三秀,所以稱三秀,作為鉅別號。其遭充軍命運怪不得別人,要怪怪沈萬三有錢,富擺排場。主動出資幫助建立明王朝修築京師南京城牆,繼而請求犒賞築城軍民,這樣做不僅沒有得到賞識,反而朱元璋認為“匹夫犒天資軍,亂民”,想殺他泄憤。
延伸閱讀…
後經賢德馬皇后多方勸止,但死罪可免,活罪饒,發戍雲南充軍。沈萬三糊裏糊塗充軍雲南,不知犯是那股水,令出天子,他知道君命違,躲脱不過“一百殺威棍”,敢怒不敢言地忍着杖刑上路了。
沈萬三是充軍雲南隊伍中者:帶有兒子、妾、奴僕和華貴行李及眾多財帛。平日行路,沈萬山腳鐐解鎖,讓他錦衣繡服一個紳士樣,一串串蓬頭垢面充軍人中,倒體面。他找回丁點尊嚴,卻淡忘了因反差太大而導致“眾”道理。
於人到此地步還放不下臭架子,同路人得搭理他,後日子,沈萬三,移民和充軍刑徒們同情他。心境失落,身體一日不如一日,飲食遞減,喝口水喘,看來成路死鬼,移民和充軍人途中,這樣事時有發生,“溝死溝埋,路死路埋,老虎拖去得口肉棺材”民諺,那時傳下來。
來到昆明板橋驛(今大板橋),沈萬三病入膏肓,肥頭大耳沈官人只剩皮包骨頭。解差怕沈萬三死道上,眼看雲南省城只有二十幾裏路了,有大半天路,沈萬三交給雲南衞(昆明府城內),是死是活他們無關。解差想脱幹係,要得保住這人命。只得急請板橋驛醫官來沈萬三治病。
醫官張口一串吳越腔,勾起沈萬三思鄉病,讓他淚如雨下中精神崩潰了。醫官這時知曉病人是誰,治好江南誰人不曉沈大官人,醫官認為心病得心理治療最佳:得解開沈萬三心結,讓其有個盼頭。
醫者仁心社會關係,什麼時候有人脈,他決定力助這位命懸一線鄉,開口誇讚道:“離板橋驛官渡鎮和省城昆明府景色江南周莊,商貿讓江浙。生意上只要你想東山再起,關節上事敝人自告奮勇,使銀子事由沈官人擔待”。此時生命雖處迴光返照跡象,然沈萬三做夢想頭來,他有信心進省府做一個充軍商人,沒準是個當年富可敵國沈萬三。
説起地人是厚道,是對待充軍商人,只要觸犯鄉規發展空間,磨不開頂頭上司那塊天。可抬手而過。可嘆沈萬三福淺命薄,幻想歸幻想,身子骨沒有起來,死於隸屬於雲南衞的板橋驛(大板橋)。
醫官仗義,沈萬三小妾盧十娘找來求情,説:沈萬三遺願是想魂歸故里。醫官費盡周折取出沈萬山骨殖,打通他能打通關節,讓沈萬三家奴沈保悄悄負骨鄉,秘密葬於故鄉周莊橋頭水下,成為一段隱事。
六百年後,周莊旅遊業發展,挖掘人文資源,傳沈萬三遺骨和遺財老橋底下“冒”了出來,一段半真半假故事,或者説情節,細節幻故事,很吸引遊客。
聽人多了,傳地界了,版本很多,有的説沈萬三看見省城東、西寺塔尖,含於板橋驛,有的説他昆明城區生活了幾年。這位大名人沈萬三那個時代歷史難解。雲南衞、板橋驛、沈官坡。
説,今五華區人民中路(原武城路)中和巷內,石屏會館前一段翠湖南路斜坡,名稱“沈官坡”,相傳這裏他寓所,他流放到昆明後,選翠湖南岸這條小巷裏住下。因為他門第“秀”降到了“官”等級,故鄰裏稱他“沈大官人”。
有資料説他身剩一點錢,靠做買賣維持生計,於天生善於經商,有了些積蓄。但這時沈某徹大悟,感到錢多並不是事情,餘錢來賙濟貧困,開辦過義學。府城老百姓尊敬他,他居住那條高低不平陋巷叫做“沈官坡”。老昆明人口中——移民羣途徑腳步和流放者服役地方向來故事很多……
南京學者扎西劉是《東方文化週刊》雜誌高級攝影師。作為老南京,扎西劉致力於研究和挖掘南京民俗傳統文化,開始尋訪沈萬三足跡,這些調查結果,扎西劉推測了這樣可能性。
出於保護自己子孫考慮,沈萬三後代裹挾沐英大軍中南下滇黔一帶,沐英派出陳、鄭軍官照顧下,沈萬三後人及其龐大家族隱姓埋名雲貴高原。(這個沈萬三後裔可能是次子沈茂,因為長子沈旺及其後人後遭到了朝廷算計,而歷史沈茂沒有明確記載。
遷徙者説走是條逆旅,總是有許多不情願。別意悠悠,念情依依傷心淚和痛心淚,驛道。淚落塵潤百草,一路走來,總是會長成野草一片,桃李一林,着沿途驛路景色,那是一卷歲月風景,史書。
萬裏充軍萬,生老病死不堪;
煙瘴蠻荒滿腦殼,前面到碧雞關。
千屯遍列西南夷,春風到彩雲南;
時過境遷六百載,忘石坎。
時間是醫治良藥。一代傷,二代,三代四代了無痕。這不能怪子孫們忘祖。生存,他們摒棄常規性念祖情結,將感念暛嘆和望,轉換駕馭生活能力,修煉性格中不屈和,開始了餘生忘死奮鬥歷程,以求生存環境。
這是老祖宗們期盼嗎?更何況,當年移民政策,當今各種因素異地搬遷,由此他鄉創業搬遷户,當年有很多政策性作保障。
移民中種子、田地、農具之外,有“免租三年”一説。三年時間,基本可以安頓一份生活了。不過,民屯若軍屯相比條件相差,軍屯及其家屬除吃皇糧或半吃皇糧外,加很多政策性保障。
據載,大多數民屯移民是白手起家,雖“三年免租”翻身,只有部分民屯移民奮鬥,需三、四代人後供得起子孫上學讀書。
明朝以來,雲南成建制、大規模移民大都是一個地方地,一個小小的地名為祖籍鄉關——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高石坎。老昆明人“尋根團”描述,“石坎”是一帶營房,駐守着保衞明王朝一支外圍部隊。其實軍中人多數祖籍南京周邊,大多為元朝政府、陳友諒或張士誠降軍混編為成。
是明太祖朱元璋有解除 “非嫡系反”意。認為保衞京師倚重應是大有人在鐵桿王牌師,雜牌部隊形同雞肋。於是派其心腹愛將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統領這支師徵討雲南,且接受招降元梁王。
另一方面,朱元璋立國一個舉措是合理分佈國人口,調動全國土地明廷所用,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與元朝及多股割勢力交兵多年,朱元璋百廢待興,拿這批將士做世間垂範,故1381年1398年十八年間,南征、軍屯、民屯、商屯、充軍方式雲南移民超過了百萬,漢族一躍成了雲南主體民族。
地方誌中可窺見一些零星史實。不過,有一點可以斷言,、兩代五百多年間,通過移民方式,流入雲南户口,數。如洪武二十年冬十月“詔湖廣常德, 辰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屯雲南。
這證明古代移民問題上成功者是朱元璋。這百萬以上漢民可能當地民族同化了,事實正是如此。百萬漢民各少數民族和睦,從此,中央王朝雲南實施了管理。
從有些史料看出,明洪武年間進入雲南總兵力累計達到四五十萬以上。戰死沙場、瘴氣毒死估計於20萬人。據《中國歷史地理簡論》:1389年,沐英入述職後,攜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萬入滇。第二年,奏請江南居民八十萬人充實滇地;沐英統治雲南七年,再移南京三十萬人入滇;這一串數字加起來是四百餘萬。當時全國人口史料中説是六千多萬。移民雲南人口佔全國人口6.8%。
從此後,漢族人口雲南,主要土著民族如彝、、苗這成為名副其實“少數民族”。與此同時,昆明移民大批湧入,迎來了它發展時期。昆明人口呈現出爆炸性大增長,他們擴築磚城,使省府城池和;增修道路、驛站,使今天昆明區域內形成了數不勝數地名。
明王朝建立後,將人民內地地遷徙人疏地廣地,調整土地分配,開墾地。而民屯軍屯,即於民屯屬領於布政司,而軍屯屬於衞。
洪武十七年(1384)遷中土大姓入雲南,而其主要分佈靠內地區府、州、縣;所以有“原籍南京”普遍説法。而其他移民活動中,還包括戰爭中全國各地逃亡軍士,以及罪謫戍官吏或百姓,當時民間有一句俗話:“充軍雲南”;加上洪武二十年(1387),户部四川永寧雲南沿途設置驛站,每驛存有250石米糧,予謫戍雲南犯人使用。而這些謫戍者有留在雲南生根;有的回原籍落籍雲南。這些當地一些有家譜可考及志書記載中,諱言其先祖充軍雲南而來。
雲南移民活動中,還包含一批民籍移民人,這是商屯引發。邊區駐軍多,處於缺糧地區,供應,因此招募商人指定地區,糧食換取鹽引,鹽引到產鹽地取鹽,這個方法稱為“開中”,因此 商人出資招募內地農民到開中地區去種植糧食,下來,成為移民。
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糧食,因此招商人納米,後需要,鹽米比例,減低納米數,目的是增加商屯量,後減少納米數量大力招募商人,到後期反造成地米產過多市場價錢現象,這個現象表示此地域外移民達數量,即使商屯廢除,這些耕種移民安居樂業,會再有念頭迴歸原籍。
移民來到昆明,絕大多數人是開荒種地,初期村落建構,土著人散居方式移民取,背井離鄉底氣,抱成一團搬來家鄉樣子。
幾百年前昆明生態環境,大小湖沼佈,江河溝汊縱橫交錯,屬於水城水鄉,加上是一個春光駐,氣候宜人壩子。讓來自江南移民有種“賓至如歸”感覺,從中頓生欣慰,一處“天氣如二三月,花枝四時春”滇中風水寶地。
於是大多城鎮和村子中間劃出一條中軸線,讓能夠拋頭露面為大家代言智者、長者、大姓人家,裏而外形成依附。住地些不要緊,呼之應之照應,“離土離鄉”,些城鄉江南風格靠攏,家鄉地名照搬來用,俱添加念想省事。
,明代昆明城內形成移民特色街名,過於位於翠湖公園之南。南起東風西路,北武城路(今人民中路),洗馬河上洪化僑大、小富春街地名(今“美辰百貨”旁)。此地方明代中期,但顯現“小橋流水人家”風貌。
明末清初,江南遷居雲南府城人多此建蓋家園,故里風光,形成街道,故鄉富春江名,後取名、小富春街。看留存下來、清昆明民居庭院多修成三兩耳天井四合院建築,內設倒座和門廊,佔地多,安排,但功能全。
學者們這種佈局庭院稱為“一顆印”認為是昆明大眾民居樣式,但忽視了它範本雲南。是用來採光小天井,不是雲南原有建築風格。
同期,明王朝政府機構:雲南布政使司、指揮司、按察使司置署城中,明廷軍隊及隨軍家屬部署和設立了雲南左、右、中、前、後衞五鎮戍。如昆明城區內有:雲南左衞,俱雲南前衞。
永樂元年(1403年)廣南衞遷昆明城中,於是昆明城內三司並置,府衞同治,屯聚六衞 ,三十一個千户所,漢族軍事移民人口達十餘萬,有數量達官吏員及其家眷附城。
綜上這些是一部分移民腳步動態。而後昆明城不僅是継元代後雲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而且其城市規模超前,城防體系完備,屯兵規模,成為明代雲南漢族移民定居大都會。
從此,昆明地區城池建築格局和民眾風俗習慣中原無大異;昆明作為一個移民城市事實完全形成。後外來人口流動無論多少,無法改變這一歷史形成存在。
明朝徵南大軍進入雲南後堅持集中兵力,鎮守重鎮,突破,討平各地反抗戰略,雲南腹地迅速推進。移民腳步隨同行,四散分部。誕生出一個個移民聚居地。
昆明城區,我粗略統計,那時駐軍或屯軍有關地名有有大西門外屯、黃土坡屯、黑林鋪屯、馬村屯、崗頭村屯、北門外蓮花池邊屯,小西門外魚池傍屯、白廟屯、西海子屯。
如今昆明有些帶“衞”、“營”字街區名稱,和明代軍屯(駐軍屯田)有關。這些地方是郊區,市區擴大,有後來變成了街區。如明代前衞營(前衞十字街)現在龍井街(東接光華街,西連東風西路)東風西路一段,明初此設有前衞軍事機構,後發展成街區,故名前衞十字街。
清代此建祭祀雲貴總督甘文焜祠堂,改稱甘公祠街。因明初,街上有一古井,旁建龍王廟(1933年撤除),居民多來汲水,故民國名龍井街。舊時當昆明城郊帶“營”字地名有六十多個。這是軍屯式移民聚集區。
我認為,昆明城區駐軍或軍屯有關地名有二、三十個營,如:傅家營、張官營、王旗營、任旗營、廖家營是當時統領此營將領姓氏命名。
如南城外焦家營、趙家營是明初屯軍兩位領姓氏命名,後因民國初年和其附近波轉彎合併一村,故名三合營。
延伸閱讀…
劉家營大塘子北面,屬普吉南邊村名,明代軍屯營地,形成村落後,劉姓人家多而故名(另一“劉家營”據載:為清初吳三桂部下,一姓劉的將領在此紮營;後繁衍為村落而得名。)。
尚家營北郊盤龍江西岸,海拔1910米;明代尚姓領統領此營軍户得名。
沙壩營,蟲山東麓村名;海拔1903米;明代兵營,附近山溝中築壩截流沙得名。
洪家營,黃土坡西面0.5公里處村名;明代做過駐軍營地,統領姓洪而得名。
范家營,王家橋東北1公里處村名;明代軍屯營地,形成村落後,範姓人家而得名。
吳家營,是王家橋附近村名;明代軍屯營地,形成村落後,吳姓人家而得名。
陳家營,普吉西南1.5公里處村名;明代此設軍屯營地,形成村落後陳姓人而得名。
另有一個地名叫大團山,此村黑林鋪東南約0.5公里處;村後有一圓形山包,故名團山,村因山得名。明代此軍屯,設前、中所、後,現今本村內部老人習慣稱前、中所、後。1950年後,統稱大團山。如此可見,明代昆明軍屯盛行。
另有一村叫瓦倉莊,東至五一路,西接三合營,名瓦村莊,明代此建屯軍糧倉,故名。如王家營、馬家營、盧家營、金刀營、席子營、麻線營、豆腐營、織布營……這些地名無不打上軍長、軍户、軍工、後印記。
有昆明城內外遺存下明、兩代移民落腳住宿“十八鋪”或“二十四鋪”地名説。如高山鋪,今南屏步行街北側;忠愛鋪,今三市街段;羊馬市鋪,今羊市口;三義鋪,今竹子巷,北頭靠南太橋;金牛鋪,金牛街;敷澤鋪,原珠璣街;桃源鋪,今桃源街北段附近;太和鋪,今北京路中段;咸和鋪,原長春路東段,今人民中路;華鋪,今大觀商業城附近;慶豐鋪,今慶豐街;雞鳴鋪,今雞鳴橋西周邊;勝因鋪,今昆師路師專校址附近。
以及人們名就知黑林鋪、十里鋪、商山鋪、螺峯鋪、文林埔、龍翔鳳翥鋪。古代昆明設鋪(驛站級一點)意思是外來官、商、路客作為接待驛站,後延為地名。昆明市區擴大,“衞”和很多“營”及“所”、“鋪”成了街區名稱。
至於説昆明明朝時期移民來自江南何處?我一些史料及先輩是移民家族而研究得出:多數來自南京柳樹灣、石坎,同時,雲南許多漢民不僅稱自己先祖來自南京、來自應天府、來上元縣、來江寧,而且具體的説,先祖來自應天府竹子巷、手帕巷。
而昆明移民是個例外,他們基本上來自南京及其周圍是靠譜。其原因,得追述明朝初年軍屯戍守中軍隊來源及相關政策。
史記載,雲南後,留下來軍屯者大多數是不折不扣江南人。他們,朝廷有一條看上去人性化,實則拴住戍守者,讓你守戍無退路選擇,只能死心塌地為朝廷賣命,直到老死任上。
相關政策有一條鐵軍規,坐實了他們是江南人。明史中有這樣記載:“軍士應起解者僉妻。”往明白處説是這,凡雲南衞屯戍兵士,結婚成家。家中有妻室,朝廷派人送到戍地,沒有媳婦,可以當地尋找配偶成婚,如果當地求偶,着令原籍老家擇偶送到戍地,完婚後建立軍户人家,就業基本有了保障,算半個吃皇糧人。
我祖上從南京應天府隨沐英一起入滇到昆明軍户人家,到我這輩是第二十一代軍户移民了。雲南軍屯密集地昆明府城。
於昆明南京籍移民多,一度稱為“南京”。直到20世紀初,人們能昆明找到南京市井習俗。羅養儒先生《紀我所知集》中説,往昔昆明人説話和南京人。是和人家談話不離“您家”兩字,而且“您家”念成“您啑”。
昆明人做菜、做皮鞋,打皮底、打銀器、兑換銀錢以及醬館門面和出品,和南京小異。這雖是一個題外話,,但因為明代有如此多南京地江南移民大規模遷徙而來,才在昆明形成了洗馬河和大、小富春街歷經數百年之久而不衰地名。
説起明代要想鞏固邊疆省份雲南,有軍事實力作後盾外,文化興省才能教化安邦。國家人才培養選拔離不開書院和考場,而中國科舉時代全國各地設考場叫貢院。
雲南貢院坐落今雲南大學校園內,現包含致公堂、東號舍、會澤院、映秋院、鐘樓建築羣,其中只有致公堂和東號舍為貢院原物,其他民國所建。雲南貢院建立雲南府城東部,今長春路、威遠街一帶。
弘治十二年(1499),遷於今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貢院是明、兩代科舉鄉試場所。南明時期,這裏是農民起義軍大西軍領艾能奇定北府。
明末,曆帝流寓雲南,貢院作為滇都宮室,此駐蹕一年左右,因此雲南貢院是漢民族皇權衰落歷史見證。
清光緒29年(1903年),貢院舉行了後一次鄉試。民國11年(1922年),雲南大學建校貢院校址,此基礎上擴建成當今世界知名中國重點大學之一。
移民中後裔是昆明府城寒窗苦讀出來和出的人才。其中有兩位明清兩代雲南歷史上當任官。第一位是明正德年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明廷內閣首輔(於前朝宰相)。他昆明安寧人楊一清;其次是鹹豐年間官居兩江總督何桂。於篇幅,這裏只簡介紹下時昆明家喻户曉,鼎鼎大名楊一清:
楊一清(公元1454年-公元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漢族,原祖籍為明朝南直隸鎮江府丹徒(今屬江蘇)人,祖輩舉家遷往昆明安寧。楊一清少年時代,稱為神童,14歲參加鄉試,並且推薦翰林秀才。
明憲宗命內閣選派老師教他。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成化八年進士,任陝西察副使兼督學。弘治十五年南京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頭銜出任督理陝西馬政。
後三任三邊總制。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五十餘年,官內閣首輔,號稱“出入相,文德武功”,華堪唐代名相姚崇媲美。任邊疆防禦,功勳。回中央任職,計除惡貫滿盈大宦官劉瑾。常向朝廷陳施政弊病,慘遭陷害,起因是張璁人誣陷朱繼宗入獄,並稱楊一清接受張永弟張容錢財,張永寫墓誌銘要求其坐。楊一清恨道:“我老了,這些孺子給欺凌玩弄!”後背部疽發而死,留,死而不瞑。明世宗於是下令對以前事追究,數年後恢復楊一清官職。後贈太保,諡文襄。
楊一清著述可分為兩類:一類散文,大多奏議,如《關中奏議》、《督府奏議》、《綸扉奏議》、《吏部獻納槁》、《吏部題稿》、《文襄石淙集》、《通家雜述》。這些著作關切國計民生、整治防、革除弊政方面有許多切實建議,表現了楊一清政治眼光和治理才能。另一類是詩歌,其代表是《石淙詩稿》,其門生李夢陽、康海編。
移民中有位耕讀傳家後人——嚴清,字,是明代昆明大名鼎鼎先賢,祖上是外地移民到昆明,家住城內圓通寺西側(今園通街北門街相交之處)。
嚴清少年時代有美名流傳於鄰裏,因此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進士,中進士時年二十歲。後來官吏部尚書,是明代與海瑞、邱橓齊名三大清官。嚴清保定任職期間,保定府接連幾年乾旱歉收,盜賊如麻。
嚴清境內打井抗旱,獎勵農桑,安撫流民。年成時,百姓教化,使保定面貌煥然。保定府鄰近京城,老百姓各種負擔其他地方,慣例,保定每年要發民到京充做苦役,各種勞役,使百姓無法安心農。
嚴清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多次上疏朝廷請求廢除此項勞役,後來朝廷終於免了保定此項苛役。保定三年,民請命,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當地百姓呼為“嚴清天”。
嚴清四川官時間,政績。於熟悉四川地情民風,所舉政事能結合實際、體恤民情,嚴清痛恨強宗悍吏,橫行霸道者嚴懲,普通百姓拍手稱快……
“嚴清”兩字姓名名如其人。嚴氏昆明科舉世家,其後人多德高望重鄉賢。明末清初,昆明地方父老為表彰嚴家造福桑梓功德,家居住圓通寺西側建造了一座“世恩牌坊”。
另一位是獲罪冤自殺開國功臣,潁國公傅友德後人——傅宗龍。傅氏家原籍安徽宿州,祖輩傅友德案遭牽連,其全家子孫貶謫到昆明,世居傅家營(今官渡區矣六街道辦事處轄區內,史載明初潁川侯傅友德後裔軍囤地。到傅宗龍這一支前後幾輩定居現金碧路昆華醫院處)。
傅宗龍,字仲綸,好學,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乙酉科雲南鄉試,雲南首善昆明,只有四人,傅宗龍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排名前者。第二年殿試,年十九歲第三甲第四十六名進士,全省只有八人中進士,昆明縣只有傅宗龍一人中進士。傅中進士後,歷任銅梁知縣、户部主事、御史、貴州巡撫、順天巡撫、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職。
傅宗龍算明末重臣加忠臣。許傅受祖上將軍傅友德文韜武略影響,故骨子裏有軍事幹,正值崇禎年間,關外有清兵壓境,關內是李自成攻下洛陽,殺了福王。崇禎帝取用關押牢裏傅宗龍,任他總督陝西三邊軍務。這時李自成統帥有六十萬大軍,兵鋒豫東,明廷搖搖欲墜。
傅宗龍二萬兵馬出擊,知其不可而之。傅軍河南孟家莊遭到闖王重兵伏擊,力盡被俘。闖軍勸降不成,劫持傅宗龍項城賺城,叫城上開門放秦總督進城,傅城上官軍大喊:“我秦督,墮入賊手,左右賊耳!”攻城領只得揮刀砍傅,劈在地傅氣,叫:“我大臣,死死耳,豈能賊賺城而緩死哉!”那幾個攻城領怒得砍傅數刀而死。傅宗龍死傳到明廷,崇禎帝嘆息不止,復兵部尚書銜,加太子保,諡曰“”,蔭子錦衣世千户,賜祭葬。
傅宗龍但是一位文韜武略明末名臣,他書法和詩文寫得,可惜這些親筆詩文大多散失。只有留在昆明西山龍門 “達天閣”石道上有一個石室,石室北側鐫刻有“覽海處”三字,洞南側有李根源摹刻傅宗龍一句詩“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蔭。” 該詩句意境,仗工整,有唐詩韻味。
另《明史》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詔發故徵南將軍傅友德家屬雲南安置……帝大怒,命其家屬分發雲南、遼東”。傅友德三子天錫(大名府知府),洪武年間充軍昆明。其後代傅良弼,嘉靖間做了吏科事中官職。傅宗龍屬這支餘脈傳。我
今日西南邊疆七彩雲南,少數民族集聚區可謂雲南省一個標籤。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劃分成56個民族,雲南佔了26個。而雲南2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佔絕優勢,這牽扯到歷史上移民入滇問題。本文試圖雲南境內當地居民入手,從碑刻、家譜、府州縣誌來考察六百多年前關於南京柳樹灣漢民入滇情況。
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古代稱作西南夷。關於西南夷,古代有南夷稱,而多是稱西南夷。歷史上,西南夷範圍不僅包括現在雲南,它包括貴州大部、四川西部,而核心地主要是雲南。雲南中原稱為蠻荒地,令人望而生畏煙瘴、區域。
雲南雖然,但人類遷徙中交往人類產生以來進行着。進一步説,原始社會,沒有誰設一道屏障雲南周圍隔開來阻止人們遷徙和交往。即使唐宋時,南詔國、大理國內地雖然有人為設置關卡情況,但沒有隔絕交往。比如貴族們送子弟到成都、長安去上學,朝廷進貢。初洪武年間上百萬漢民江南或中原一帶,南征、流官、軍屯、民屯、商屯、謫戍、充軍方式遷徙入滇。而今雲南大多數人稱自己來自南京或南京柳樹灣,既然可以精確到位置,那麼我們有一探,看看這只是傳説,還是歷史上確有此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滅六國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鞏固中央集權,始設郡縣,百代沿用。他郡縣設置到各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1]14西南地處而且民族數量很多,是這些民族各自形成了部落,擁有武裝勢力,割據領地,與秦始皇統一方針格格不入。於是,秦始皇開始打通向西南地區道路,以便設置郡縣。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秦時常略五尺道,諸此國置吏焉。”五尺道起今四川宜賓。四川南部,宜賓以來四川水陸交通樞紐,它西南雲南接壤。五尺道經昭通、威寧、宣威曲靖,後來延伸到昆明。所經地是崇山峻嶺,地勢。
五尺道修建,本來目的是要西南夷設置郡縣以便統治。然而,於秦代,來得及設置郡縣,秦朝漢取代了。然而,五尺道修通後,雲南首次打通了內地連接康莊大道。於雲南來説意義。雲南內地聯繫得到了加強,不管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方面有了發展。可以説這是繼莊開滇後有一次開發。正如郝正治所説,“如果説莊開滇首次帶進了中原文化,五尺道修築標誌着雲南中原聯繫。”
關於呂韋,大家史書上有耳聞。此處贅述。這裏簡要説呂韋後代及門客充軍雲南情況。漢武帝時期,呂不韋後代遷雲南保山。公元前109年,滇國漢武帝劉徹打敗。漢武帝保山設了韋縣,這是漢代第一次雲南設置郡縣。呂不韋後代是第一批有史料記載內地充軍到雲南漢民族。呂不韋後代定居雲南,三百多年後出現一個名人呂凱,雲南郡太守。生活保山一代呂不韋後代以及西漢到寶山墾田漢民自稱舊漢人。[3]
(三)唐宋元三朝移民
南詔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元末年,唐朝支持下統一了六詔。南詔時期戰爭,時而唐支持下抗擊吐蕃,有時聯合吐蕃攻打唐朝邊界。南詔和唐朝交往主要在下面幾個方面:1.南詔受唐朝冊封。閣羅鳳冊封雲南王,天寶初年冊封閣羅鳳之子鳳迦異鴻臚卿。2.地民眾送子女到四川讀書。貞元十年,794年後五十年內,南詔先後派遣大批青年到四川成都學習,一切費用是唐朝供給。這些青年學生學成後返回雲南,積極推進南詔文化發展。3.南詔唐朝貢。南詔每年土特產向朝廷進貢,當使者們回雲南時,唐朝會內地優質物品賜南詔。這種交往方式是南詔唐朝和平交往主要方式。
南宋保佑元年,元朝忽必烈率三路大軍渡過大渡河金沙江邊“乘革囊及筏渡”,滅了大理國。元朝軍隊裏有漢軍,並且有少量漢軍雲南屯田而定居雲南。雲南元朝統治下,和中原進行着交往。
於雲南地勢,兵徵天下,統一大明後朱元璋,並沒有收復雲南,雲南是元朝勢力範圍。元朝勢力梁王妄圖北元政權遙相呼應,恢復元代江山。朱元璋鑑於唐朝兩次敗北,雲南問題應該和平解決。所以,朱元璋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去雲南説服梁王,勸他歸降。而梁王非但投降,殺害使臣。話説事過三,幾次使者有去無回勸降,朱元璋於大怒。並説雲南以來西南夷,漢朝時候開始設置郡縣,本來稱臣於中原。今天元朝殘兵敗雲南地勢而拒不投降,殺害明朝使臣,要雲南收復回來。《明史・太祖本紀》:“十四年,九月朔,傅友德徵南將軍,藍玉、沐英左右副將軍,率師徵雲南。”
明王朝保衞皇城,南京周圍駐有大量親信部隊,其中羽林左衞駐紮柳樹灣。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二月,金吾前衞調番號,金吾前衞衞設柳樹灣,這兩個衞防地。推測,沐英徵雲南可能帶着這兩個衞軍隊。
柳樹灣一片荒郊野地,裏面栽有很多柳樹,中有一條小溪穿過。所以人們它稱作柳樹灣。後來,朱元璋起義軍佔領南京。當朱元璋天下後,南京。並且大興土木,柳樹灣附近建起了皇宮。雲南邱北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二期劉光漢《邱北各民族與南京柳樹灣淵源》一文説:“抗日戰爭時期,南京《朝報》館遷來昆明,有人寫信該報探尋,南京有沒有柳樹灣這個地方?具體在哪裏?該報館報紙上公開做了答覆説:‘柳樹灣今天南京城東南隅,後來擴建城牆,這一村莊遷走了,沒有了痕跡。’同時又説:‘柳樹灣南京紫金山麓,是明代兵營(即屯兵訓練地)’。”該文接着説:“關於柳樹灣位置,瘦華1986年1月4日《雲南日報》第三版寫一篇報道説:‘……南京市辦同志,了四個多月時間到處訪查,結果故宮遺址前一塊萬曆年間立碑上找到了線索,繼而《明宮城備第十》及《明應天府城內防備第十一》資料中,查到了柳樹灣確切位置。……當初柳樹灣和石坎是一起,後來修築城牆,它們隔開在護城河內外。證實了當年柳樹灣今天南京城東南隅藍旗街一帶’。”
雲南民眾裏,是漢族,稱自己祖上來自南京柳樹灣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現在看來在家譜上有明確記載移民南京柳樹灣沒有。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郝正治認為,老百姓所言“來柳樹灣”説法籠統。如果家譜記載,那肯定是不用疑問。實際情況是,明朝洪武年間入滇移民肯定是路途,跋涉後他們沒有時間去修譜立碑,應該是開墾土地,為自己家生計而奔波勞累。有一個情況,當時多是充軍到雲南,所以文化程度,到了雲南什麼書可以讀。所以他們有可能口傳當中誤自己出發地而不是祖籍,説成是南京來。
郝正治造訪過南京柳樹灣原址,不止一次考察走訪。他認為柳樹灣範圍並,而明朝洪武年間有超過一百萬人漢人遷入雲南,所以他們可能全部來柳樹灣這一個地方。現在很多雲南漢民之所以講自己祖先來自南京柳樹灣有以下幾種可能:
1.明朝朱元璋柳樹灣建立吏、户、禮、兵、刑、工六部,所以當地居民全部驅逐到雲南去屯田墾荒。屬於“盡遷江左閭左良家以實之”其中一部分而到雲南屯墾。
2.明朝洪武年間柳樹灣附近是金吾前衞、羽林左衞、東城兵馬司駐地,當年朱元璋此集結南征軍,並且檢閲軍隊。於大批遠徵軍是柳樹灣出發,並且幾十代人口傳,所以雲南漢民所謂“來柳樹灣”説法是。
3.洪武年間朱元璋皇宮羽林衞隊一共有十七個衞,總兵數量十萬人。他們部分駐紮柳樹灣一帶。朱元璋義子沐英統帥。沐英作為南征軍統去攻打雲南後,沐英留下鎮守雲南。由此可以推斷他來柳樹灣軍隊會有一部分定居雲南。
4.於當時充軍雲南漢民大都是因為獲罪,而獲罪之人是刑部領旨,刑部柳樹灣,並且發配雲南出發時是柳樹灣,所以那些獲罪發配雲南後裔説祖上來自南京柳樹灣奇了。
筆者認為,南征軍大量柳樹灣集結出發入滇,他們大都是謫戍、充軍方式進入雲南。當年朱元璋鞏固自身統治,將江南、華北地遵紀守法富豪遷到了南京,他們京城經濟搞上去。而大量富甲入京,勢當地老百姓,或是不法商户,農民南京遷出去,充軍到雲南邊境。這些漢民入滇過程,本來能到達雲南是萬。這些移民進入雲南後,於條件,他們開墾荒地來保命,顧不得去仔細梳理自己入滇過程,從哪裏來,祖籍什麼地方。他們能夠告訴兒孫過是京城,南京。不管祖籍哪,他們唯一是出發點是南京柳樹灣。因為他們是奉旨南遷。
留意過很多資料,住雲南漢族人,多半是明朝時候南京遷來,老家南京石坎、柳樹街一帶,説這是在家譜裏記着。有點經歷雲南人説起南京,會引出類話,並且會有兩個詞,那“石坎”和“柳樹街”。不過當時聽了聽了,多在意,南京離雲南着呢。
大學畢業後來南京工作,會聽到一些南京老人談話中,冒出很多方言雲南像。比如普通話裏“去”,雲南人發音基本與“ke”相似,各地略有;而南京話説“ki”,發音相像。比如“小姑”,雲南有種説法是“姑老太”,前段時間公交車上聽到兩個四、五十歲南京人聊天,説是“姑老太”。這些相似引起了我注意,我想起了父親説過話。我周圍人很多不是“正宗”南京人,況且我講話時候多半是説普通話,我想如果刻意訪查,這樣相像説會有很多。
雲南南京相距3千多公里,時間上了5百多年變遷,説這裏面有一些瓜葛,於是我準備考證一下這裏面學問。
那傳説中石坎、柳樹灣是不是一個存在得地名開始找起吧。從南京現在地圖,並沒有叫這樣名字地方。南京現在地圖上只有在光華門外、老城區東南有一片叫“石門坎”地方,那地方屬於城郊結合部,這幾年城市擴張,那裏是一些新建建築、馬路,找不到有價值線索。這兩個地名是兩個獨立地區,是兩個一起地區?或者是一個大地塊中套着另外一個地塊?找不出一點頭緒。
後來看到一條信息,説是雲南《玉溪方誌通訊》上有一篇文章記載:“通海縣《王氏家譜》‘始祖名孜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石坎柳樹灣竹子巷。明洪武初年,隨沐英軍來滇。’”這條信息描述上來看,石坎包括地域要廣一些,柳樹灣是石坎一部分。二者是靠一起、連成一片,竹子巷石坎延伸到柳樹灣。找到石坎或柳樹灣其中一個地方,另一個地方可能附近。
後來留心蒐集,得到一條線索,説是故宮裏有一塊石碑,碑上提到“柳樹灣”這個名字。於是我決定到故宮遺址公園找一找,看看這塊石碑上面説了些什麼。
故宮現在是一個公園,少量建築是歷史記述新建,只有一些當年墊木柱下大石礎,能讓人想象一下當年建築規模,不過這些大石塊上沒有文字。我公園裏轉了幾圈,沒有找到哪裏有什麼石碑。後來來到午朝門、內五龍橋邊臭水潭前,看到有人一塊大石板前指指點點,走過去,這要找石碑。
這塊石碑碑面了,個別字跡損壞,無法辨認。可能是後人保護石碑,用類水泥東西表面噴塗了一層,使字跡看不清。我仔細辨認,勉強抄錄了所有碑文,錯訛在所難免,但是還是保留了很多信息。
碑文上説:看得疏通溝渠乃王政要務,十三門內大小溝渠疏通外,唯洪武崗以東,從工部門首下北,東城兵馬司門首下北,標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處過西下北各溝,向來不得下流之處,所以雖經疏浚,水不行。東長安門水關外水池,加閲看,得一溝洞,乃下流。募夫於洞門口,掘去淤泥,進洞加工,直通宗人府後。從此工部門首、東城兵馬司門首、標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門首各溝水,但遇大雨頃刻俱流入東長安門下流水池。水池西進東長安門水關,五龍橋河出西長安門水關柏川橋、中橋出江。故洪武崗東各衙門及大小民居俱免淹濕患。但日後官吏改,偶失稽查以致浚導少疏及居民任意作踐,各溝易淤塞,諸水不得從入下流,各地方仍受淹濕。此,碑宗人府背後,磚砌總溝之前,使日後看官君子於觀覽,廵查。祖制:留心疏浚,及居民但有作踐者,即行嚴加禁治,以盡防微杜漸之意。庶幾今日一番行事不為徒矣。
石碑現位於午朝門內、內五龍橋之間,是故宮內有兩塊石碑之一。從碑文上我們可以得出幾點信息:
1.南京明朝時候確實有過叫“柳樹灣”地方,其位置當時工部、東城兵馬司、標營、關王廟、太醫院附近。這説那些傳説和家譜中記載並非無稽談。
2.這塊碑原來立宗人府後面,是記錄某次河流疏浚工程起因、和結果,並警告後人愛惜勞動成果。這塊碑行文語氣以及沒有落款,好像不是官府所制。但是,疏浚河道這樣工程,並民間力量可以完成,要有官府參與其中。因此,於石碑上所記述信息,可信度是可以保證。
3.在萬曆四十年(1612)時,柳樹灣一帶官府衙門之外,有百姓居住。
傳説,朱元璋於公元1366年開始南京建造宮殿,直到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經多次擴建,規模,建成皇城、宮城。此期間,當地居民遷移至雲南、貴州地。永樂十九年 (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北京,南京宮殿使用, 但作為留,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近2百年變遷,萬曆年間,這一帶可能有居民居住了。確定了柳樹灣這一地名確實南京歷史上存在後,我們接下來落實一下柳樹灣位置哪裏。
要確定柳樹灣位置,只要找到附近工部、東城兵馬司、太醫院地可以確定。南京城朱元璋20多年營建以後,城市規模達到了空前。顯示天朝國都景象,朱元璋特地命令禮部繪製了《洪武京城圖志》,記述了當時各城門、山川、壇廟、官署、橋樑、街市、樓館主要建築示意圖。
“官署圖”中可以看到,開國初明朝“六部”,刑部位於太平門以外,其它“五部”集中千步廊東面,西側五軍都督府。
千步廊是現在御道街一部分,承天門皇城洪武門之間。東城兵馬司、太醫院“五部”東面,柳樹灣可能位於東城兵馬司、太醫院之間,故宮東南角,今天旗街及標營一帶。南出了皇城洪武們、都城正陽門(現光華門),現在石門坎一帶了。柳樹灣石門坎之間城牆和護城河隔開,都城建之前,柳樹灣石門坎一起是完全可能。因此可以推斷,石坎現在石門坎,柳樹灣石坎南京城東南角。
當年朱元璋宮城是填燕雀湖改築而成。那時燕雀湖現在玄武湖是,燕雀湖因紫金山南叫前湖,玄武湖叫後湖。燕雀湖名稱始於南北朝,與梁武帝長子蕭統(即昭明太子,編有《昭明文選》)傳説有關。
傳説朱元璋調集了幾十萬民工填湖,可總是填不平,後來聽説江寧有一位老漢叫“田得滿”,朱元璋叫人老漢抓來,並封為“湖神”,然後他綁起來,活生生扔到湖裏去了,這樣燕雀湖填平了,“南京”有“移三山填燕雀”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