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400多種福利】法國人400多項社會福利還能維持多久 |法國才是福利大國 |海外育兒福利 |

法國福利可以從以下數據中看出,各國福利佔GDP支出:法國34.9%;德國27.6%,英國25%,加拿大23.1%;澳大利亞22.5%。法國福利制度可謂是法國保持」定海神針」。法國福利生到死400多種,孃胎第6個月開始生育補助,到死亡成千上萬歐死亡撫卹金。

法國醫療保險全民享有,個人收入情況,公民每年交三四百歐元醫保費,失業者免交。家庭如果只有一人工作,可配偶及子女納入自己保險中,交費不變,病人每看一次一生交1歐元掛號費,其餘所有費用自己保險帳户上,社保機構劃撥。

出生後0-3歲,每月近200歐幼兒津貼(包括收養孩子可以享受,而且收養孩子補貼近2000歐)

0-6歲孩子保育津貼:0-3歲孩子每月400歐左右保育津貼(可以是保姆/託兒),3-6歲孩子每月200歐左右保育津貼

多子女津貼:多於1個孩子家庭(3-21歲獨立孩子),每月津貼100歐-500歐之間(孩子多,津貼)

育兒福利:孩子出生後,如果父母雙方有一方失去工作,每月補助400歐左右(36個月)

每日出勤津貼:於照顧因生病,疾,事故孩子父母,每天近50歐

單身父母,每月每個孩子100多歐家庭支持津貼

搬家津貼:近1000歐(有3個月或出生孩子,且第3孩子兩歲之間搬家,978歐)

法國國民教育小學到大學一路免費,免費,政府會倒貼你

特困生:28歲以下,每年補助6600多歐

·家庭外出度假旅居費用(露營,活動房屋,其他租金);

·孩子參與社會文化活動機構費用(夏令營,課外活動中心)。

年18歲低收入勞動者可領取,(低收入是指單身每月淨收入不到1500歐元)

有2個孩子夫婦,月收入符合工資標準(月收入為€1135):就業補助金為每月€243

夫婦中一人收入符合工資標準(月收入為€1135),另一人符合兼職工資標準(€567),將住房補助計算內:就業補助金為每月€80

單數爸爸/媽媽帶一名3歲以上子女,月收入為€1500,每月領取食品津貼€100:就業補助金為每月€183

疾人工作,月收入為€800,並領取成年疾人補助金€231:就業補助金為每月€136

醫療方面,法國專門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愛滋病、心血管病30種疾病開闢了」綠色通道」,國家承擔全部醫療費用。英國通過了退歐全民公決後,許多定居法國英國人選擇加入法國籍,以便法國安度晚年。移民法國相於全家人上了一份疾保險,實現養老無憂!

法國工作模式可謂是勞逸結合,了大家多享受生活感受生活時間。

法國作為工作環境鬆國家之一,每週法定工作時間是35個時。而我國每週工作時間46個時。

讓人發酸是,法國不僅工作時間,假期多!

統計,法國是世界上節假日國家。雙休日、帶薪長假、法定節假日加上其他假日,法國人每年有150天不用工作。

自2002年開始,工齡期限,或某些行業特殊性,法國有10%人能夠享有超過五週帶薪假期。

另外,《勞動法》,只要在一家企業工作一個月,享受帶薪假期,每工作一個月可 「存下」2天半帶薪假期,如果工作滿一年,那麼全年帶薪假期天數30個非假日。

兩個月拿護照,一人申請,全家移民法國,

想諮詢 ,迎加公眾號:出國

紐西蘭風景、氣候,一度世人譽為是「世界上後一片淨土」,多年聯合國國家發展組織評定「世界上於生活國家」。景色宜人適合生活外,人民福利話説,一句囊括即是「紐西蘭人生老病死國家包了」。

其中包括4周帶薪年,除去公共假日之外,澳洲勞工法澳大利亞公民每年四個星期帶薪休假,獲得於平時工資17.5%獎勵工資。

其持有人既可享受澳洲佳美景色生活,能回中國探親或度假。澳洲居民與公民享受權利區別:1.選舉權2.選舉權3.參軍權4.選為陪審團成員5。

聖誕節補貼金政策自1998年開始實施以來,每年會有超過250萬法國民眾受益。今年,家庭津貼基金或業中心支付聖誕節補貼金預計今年將支付處境不佳民眾。

法國,公民孃胎到受到400多種福利保護。法國福利特點是不管國籍,只要在法國有合法居留身份,可享受。外國人法國留學時,享受他們住房補貼和育兒補貼。

無工作或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口數每月領取405.62歐元到851.81歐元生活保障金,如果有兩個以上孩子,每增加一個孩子,每月加162.25歐元。孩子孃胎裡第5個月起到3歲,如果父母收入於標準,每個孩子每月可領取156.31歐元幼兒補貼。如果父母顧孩子而停止工作或減少工時,則每月可領取320.67歐元到484.97歐元育兒補助。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發音:[ʁepyblik fʁɑ̃sɛːz] (i)),通稱法國(法語:France,[fʁɑ̃s] (i)),是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註 16]主權國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實行單一制半總統制,歐洲大陸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地中海延伸英倫海峽及北海,並萊茵河延伸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法屬圭亞那及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諸島嶼。全國18個大區,其中有5個位於海外。法國西班牙及摩洛哥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三個國家。法國國土面積全球第四十一位,是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法國共和制國家,採用雙首長制進行管轄[6][7]。其巴黎國際政治、藝術和文化中心,大都會區人口達1,311萬[8] ,同時歐洲生產總值會區[9]。

現今法國地區石器時代晚期有人類居住,稱為高盧人凱爾特人部落鐵器時代開始該地區定居。前51年,羅馬共和國吞併了該地區,形成盧-羅馬文化,奠定了法語基礎。法蘭克人5世紀此處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法蘭西地區日後成為加洛林帝國核心地帶。帝國瓦解後,法蘭西王國於987年成立。法國中世紀盛期是個但分權王國,直到法國國王腓力·奧古斯擴張王權並布汶戰役擊敗聯軍,使王國面積擴大了一倍,法國他統治末期時成為歐洲國家。14世紀到15世紀,法國英格蘭王國陷入一系列後世稱百年戰爭軍事衝突,法國戰爭勝利後正式產生了民族意識。法國文藝復興中,法國文化藝術遍佈繁榮,並建立了全球殖民帝國。16世紀下半葉,法國宗教戰爭顯著消耗了法國國力,直到三十年戰爭中擊敗西班牙成為歐洲霸主。[10] 接下來一百年中,法國廣泛的軍事征伐與成就著稱。18世紀七年戰爭中慘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世界第一強權地位,還使法國經濟18世紀下半葉,這些問題支持美國獨立後徹底爆發,促成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制度並頒布了《人權宣言》。

19世紀初,法國法皇拿破崙一世率領下達到本土領土巔峯,大量軍事人才以及素質軍隊使法國拿破崙戰爭中征服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國法蘭西第一帝國瓦解後陷入了期,該時期動盪政權更替而聞名,直到克里米亞戰爭後法國國力趨於並重拾了歐陸第一強軍地位。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後,法國社會度過了一段經濟、文化、科學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陸軍作為協約國主力,人力經濟代價取得了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於1940年軸心國佔領,戴高樂軍流亡海外並組建法國,該政權於1944年解放本土。當前第五共和國戴高樂於1958年成立,並許多前殖民地保持經濟軍事交流。

法國開發國家,名義GDP量度是世界第七經濟體,家庭財富總額量度是世界第四。[11] 其經濟海域為世界第一。法國作為世界藝術、科學哲學中心地位維持了數百年,其歷史上是時間歐洲霸主,[12] 其啟蒙思想和文化影響全球。1643年1759年法國世界第一強國,其鼎盛時期17世紀稱作世紀。[13] 當今法國是世界強國之一,軍事、經濟、文化、政治、科技、教育上均有全球性顯著影響力。法國國際公認有核國家,其企業軍火銷售金額年位居世界第三。[14] 1945年以來法國即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法國是法語國家組織、七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中文「法國」是「法蘭西國」簡稱,「法蘭西」源於拉丁文中「Francia」,意指「法蘭克人國」[15],現今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中稱法國Francia,而法國國名英語France、德語Frankreich和荷蘭語Frankrijk擁有Francia詞。

漢字文化圈中,法國常用漢字表記有法蘭西和佛蘭西兩種形式。漢語和越南語中使用「法蘭西」(越南語:Pháp Lan Tây/法蘭西)表記,簡稱法國(越南語:Pháp quốc),而日語和朝鮮語中沿用「佛蘭西」表記(日語:仏蘭西;朝鮮語:불란서/佛蘭西),簡稱佛國(日語:仏國;韓語:불국/佛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語韓語(韓民國標準語)中,佛蘭西漢字表記形式使用,而改用音譯形式,日語以片假名寫為フランス,韓語(韓民國標準語)為프랑스,但單字簡稱(日語:仏;韓語:불)使用。希伯來語中法國名稱צרפת‎(Tzarfat)。毛利語稱法國Wīwī,源自法語「Oui, oui」(是,是)。

法國距今180萬年前已有人類居住[20],彼時人類歷冰河期間多變氣候,從事着類似遊牧民族狩獵採集生活[20]。法國境內有大量刻有原始壁畫洞窟,可追溯石器時代晚期,其中多爾多涅省拉斯科洞窟壁畫(於前18,000年所作)[20]。

末次冰期末期(前10,000年左右),法國氣候轉向[20]。前7,000年該地域進入新石器時代,同時此地人類定居生活。前4,000年前3,000年,該地人口激增,農業技術迅猛發展,後開始了冶金,製作金、銅和青銅,爾後有製鐵[21]。法國境內有大量新石器時代巨石文化遺址,包括石塊密集卡納克巨石林(前3,300年)。

前600年,來伊奧尼亞一支希臘人地中海岸建立了馬薩利亞殖民地[註 17],並此建成了法國最古老城市[22][23]。一些凱爾特人部落同期遷入該地,並通過前5世紀前3世紀經遷徙繁衍,分佈地域覆蓋法國全境[24]。這些居住於今日法國凱爾特人即為高盧人,他們居住地區稱為盧,東至萊茵河,西抵大西洋,南達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與今日法國邊境相仿。高盧地區經濟,南部地區受到了希臘和羅馬文化影響。

前390年左右,盧酋長布倫努斯率軍穿越阿爾卑斯山前往今意大利,阿利亞河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Allia)中擊敗羅馬軍隊,侵入羅馬。高盧人得以一度支配羅馬地區,羅馬國家實力大大削弱。前345年,高盧羅馬議和。前125年,羅馬征服高盧南部,建立諾斯特拉行省[註 18][25]。尤利烏斯·凱撒征服高盧全境,且於前52年平息了酋長維欽託利的叛[26],此後奧古斯盧分區建省[27]。許多法國城市於此時期建立,高盧行省首府盧格杜努姆(今里昂)[27]成為羅馬帝國西部城市之一。這一時期建立起城市具有羅馬風格,建有廣場、劇場、圓形廣場、圓形競技場和早期水療系統。高盧人羅馬化,汲取羅馬文化習俗、並開始使用羅馬語言[註 19]。宗教方面,當時羅馬凱爾特多神論出現綜攝現象。

250年280年,高盧邊境地區遭蠻族侵襲[28]。4世紀上半葉,這種狀況有所改善,高盧地區迎來復興和發展[29]。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基督教開始羅馬帝國全境迅速傳播[30]。5世紀起,蠻族羅馬掀起大規模入侵[31],羅馬帝國陷入崩潰,歐洲民族遷徙於此時開始。汪達爾、蘇維匯和奄蔡日耳曼部族穿越萊茵河,進入盧、西班牙和其它屬於羅馬帝國地區定居[32]。

古典時代晚期,高盧數個日耳曼國家瓜分,羅馬領地西亞格里烏斯王國成為僅存盧人屬地。同時,逃離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潮,一支凱爾特布立吞人遷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註 20]。凱爾特布立吞人定居當地帶來凱爾特文化烙印,隨後布列塔尼開始形成小國林立局面。信仰異教法蘭克人原居於高盧北部,他們於5世紀末克洛維一世率領下征服高盧北部和中部地區,498年克洛維一世摒棄阿里烏教派、皈依羅馬天主教,成為首位皈依基督日耳曼征服者。因此法國教宗稱為「教會長女」(La fille aînée de l’Église)[33],國王冠以「基督」(Rex Christianissimus)銜。

法蘭克人接受了高盧羅馬文化,改説羅曼語族語言[註 21]。克洛維定巴黎為,建立墨洛温王朝。克洛維死後,王朝陷入分裂,克洛維四個兒子法蘭克人習慣,法蘭克國家一分四,是巴黎、奧爾良、蘇瓦松和蘭斯。隨後時期,法蘭克王權旁落,國家大權原主理政事宮相把持,稱為「王時代(英語:Roi fainéant)」。其中一位宮相查理·馬特功勳,他因為圖爾戰役中挫敗倭馬亞王朝穆斯林入侵,而贏得法蘭克人。查理·馬特子子丕平篡奪了墨洛温王朝王位,自立王,開啟加洛林王朝。子丕平子查理大帝統一了法蘭克諸國,建立跨越西歐中歐大帝國,史稱「查理曼帝國」。800年,查理大帝於羅馬教宗三世加冕,自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國政府與天主教會歷史聯繫自此開始[34]。查理大帝試圖恢復西羅馬帝國,繼承其文化上功業。查理大帝死後,其子者路易保持了時間內安定統一,但路易死後,加洛林帝國陷入分裂。帝國路易三個兒子一分三,東法蘭克歸日耳曼人路易,中法蘭克歸洛泰爾一世,西法蘭克歸頭查理。其中,西法蘭克看作是現代法國前身[35]。

910世紀,法國開始出現雛形。彼時維京人開始入侵,同時貴族頭銜和土地開始世襲享有、王權神權聯繫趨向,王權削弱,遭到貴族挑戰。1066年黑斯廷斯戰役,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自立為「英格蘭國王」,原法國身公爵他擁有了法國國王頭銜,一度造成危機和局勢。

987年,加洛林王朝絕嗣其法國統治走到盡頭。這年法蘭西公爵、巴黎伯爵于格·卡佩繼承法蘭克王座,開啟卡佩王朝[36]。1190年,腓力二世自立為「法蘭西國王」,首次使用「法蘭西」作為國名,後世沿用。

法國十字軍東徵運動中扮演了角色,兩百年間,東徵法蘭西騎士源源,是十字軍主力之一——無論對壘十字軍是否屬於法國派,阿拉伯人稱「法蘭克人」[37]。法國十字軍法語傳播到中東黎凡特地區,法語成為當地建立十字軍國家通用語[37]。此外,法蘭西騎士是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主力軍。聖殿騎士團法蘭西擁有大量財產,13世紀一度掌控法蘭西國王御庫。1307年腓力四世解決財務問題,編織「異端」罪名主使剷聖殿騎士團。1209年,教宗剷除法蘭西南部卡特里派,出動阿爾比十字軍徵討,並其基本消滅。卡特里派信徒圖盧茲公國併入法蘭西[38]。此後法蘭西國王皆着力於擴張領土,與今日法國相比,法蘭西王國控制了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根植於級貴族、神官、平民分級制度,法蘭西王權。

1214年,腓力二世率領下,法蘭西王國布汶戰役大敗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聯軍,一躍成歐洲第一強國。

1328年查理四世離世、膝下無嗣[39]。薩利克繼承法,女性及女性系後裔無權繼承王位,所以查理四世妹,法蘭西伊莎貝拉子嗣、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無權繼承王位[39],而合法繼承人是瓦盧瓦伯爵後裔腓力。腓力即位成為腓力六世,開啟瓦盧瓦王朝。爭奪法蘭西王位,愛德華三世於1337年發動曠日英法百年戰爭[40][41]。戰爭開始數十年內英軍攻勢凌厲,佔領法蘭西領土。然而第二階段,歷精圖治查理五世和領蓋克蘭帶領下,國土收復,雙方進入停戰。但英格蘭王國於1415年入侵,並佔領大片領土,但隨後數十年內,聖女貞德和拉海爾出色軍事領袖率領法軍扭轉戰局,法國於卡斯蒂永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保住了瓦盧瓦王朝王位。英法交戰正值黑死病肆虐之時,橫掃歐洲黑死病大大削弱了法蘭西國力,其半數人口死於這種致命瘟疫[42][43]。

15世紀法國興起文藝復興,創造了矚目的文化成就。法語藉由《維萊科特雷法令》取代拉丁語成為法蘭西官方語言,隨後風靡於歐洲上層社會。文藝復興時期,法蘭西他國戰爭並停歇,1494年1559年法蘭西圍繞意大利地區同神聖羅馬帝國發生多次武裝衝突,史稱意大利戰爭。宗教改革影響法國。法蘭西,雨格諾派是新教勢力代表,雨格諾派天主教會爭鬥引發宗教戰爭,這期間發生臭名昭著聖巴託洛繆屠殺,數千名雨格諾派信徒喪命[44]。1589年納瓦拉國王恩裏克繼承法國王位,稱亨利四世,開啟波旁王朝統治。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肯定雨格諾派合法性,宗教分裂亂局一度終結。地理發現後,大陸出現法國探險家身影,例如雅克·卡蒂埃和薩米埃爾·德尚普蘭。根植於法國探險家探索與皮毛貿易活動,法國殖民者北美洲開拓殖民地,是新法蘭西。

路易十三統治時期,宰相黎塞留主導下,法國國力日益,歐洲影響力空前加強,並加入了三十年戰爭取得勝利。路易十三繼承者路易十四年幼時,法國安妮王太后和馬扎然攝政。此時段發生君主專制投石黨,而當時法國西班牙交戰,法國一度面臨內憂外患。投石黨平息後,法蘭西貴族勢力王權構成威脅,這隨後路易十四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打下基礎。而戰勝西班牙帝國後,法蘭西王國國力於路易十四統治期間達至巔峯,成為無可爭議第一強權。路易十四貴族集中凡爾賽宮居住,整個法國官僚機構集中於他周圍,人治不可挑戰。路易十四統治期間法國,不僅是歐洲第一人口大國,當時世界陸海雙料霸權,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地位舉足。法語成為歐洲上層社會首崇語言,外交、科學和文學上通用語言,直至20世紀英語取代[45]。法國美洲、非洲和亞洲擁有殖民地,稱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宗教方面,路易十四撕毀《南特敕令》,囚禁上千名雨格諾派信徒,維護天主教支配地位。

尋求解決財政問題,法王路易十六於1789年5月召開三級會議,但會議陷入僵局。第三等級平民代表於自身權利,自行組織國民議會,公開反對王權權威。數日內局勢,巴黎陷入暴動,7月14日,示威者攻佔了法國王權象徵巴士底獄。7月14日視作法國大革命爆發標誌,這一天隨後法國國慶日。8月26日《人權宣言》頒布,這是法國大革命綱領性文件,據此法國確立基本人權。宣言強調「、財產、安全和反抗是天賦不可剝奪人權」,肯定言論以及司法公正。它呼籲廢止王室貴族特權,主張人人生而自由權利。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出逃,打破了民眾於君主立憲幻想,儘管路易十六隨後簽署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多數民眾自此開始傾向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而廢除君主或是削弱王權嘗試遭到歐洲其他國家,奧地利和普魯士國王發表過《皮爾尼茨宣言》警告革命者不要進一步侵犯路易十六權力。1792年4月20日法國奧地利宣戰,法國大革命戰爭爆發。戰爭期間法國國內暴亂接連,8月10日民眾攻佔杜伊勒裏宮,拘禁國王、王后[48],九月屠殺隨後發生[49]。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路易十六被判叛國,送上斷頭台。

新生共和國面臨內憂外患——歐洲列強施加壓力,國內反革命暴亂[註 22]。9月,羅伯斯庇爾建立專政統治,稱為雅各賓專政。1793年1794年,有16,00040,000人處決;法國西部,「藍黨」(Bleus,革命支持者)與「白黨」(Blancs,君主制支持者)衝突[50][51]。

隨後戰爭中,外國干涉(第一次反法同盟)和國內反革命暴動挫敗,共和國得以存活。法軍攻入國外,鄰國建立一系列共和國家,是「姊妹共和(英語:Sister republic)」。月政變終結了羅伯斯庇爾專政,但月黨人統治並。1799年英國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進攻法蘭西共和國,軍人勢力控制法國政局。月黨人督政府於1799年軍人拿破崙·波拿巴人發動霧月政變推翻。拿破崙隨後成為了建立執政府「第一執政」,攬得大權,1802年擊敗第二次反法同盟。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05年他自立為意大利國王。拿破崙軍事和政治行動改變了歐洲局面,引發前後共持續12年拿破崙戰爭。拿破崙是出色軍事家,他帶領法軍一路高歌進,攻佔歐洲領土。拿破崙經典戰例包括烏爾姆戰役和奧斯特里茨戰役。拿破崙征服改寫歐洲政治地圖,他家族成員成為一些新建王國君主[52]。拿破崙征服全世界傳播法國理念和改革,包括米制、拿破崙法典和人權觀念。法軍攻勢止於俄國,拿破崙俄國進攻遭到失敗。隨後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帝國,1814年,波旁王朝復闢[52]。1815年拿破崙的短暫復闢隨着滑鐵盧戰役敗退而宣告結束。

復闢波旁王朝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歐洲掀起革命浪潮,七月王朝未能倖免,二月革命推翻,隨後第二共和國建立。第二共和國政府重啟第一共和時期改革,廢除奴隸制,並推行普選。1852年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侄)稱帝成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希望提升國際地位,參與和主導多場戰爭,如克里米亞戰爭、法墨戰爭、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意大利,法國吞併原屬撒丁王國薩伏依和尼斯,得到領土利益。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御駕親徵拿破崙三世黯然下台。新建共和政府挫敗巴黎無產階級公社起事,建立共和政權,史稱第三共和。此時期歐洲步入新帝國主義時期,法國參與歐洲列強全球範圍內於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爭奪。19世紀20世紀,法國奪得幅員殖民地(非洲),建立領土遍佈全球殖民帝國,於大英帝國。20世紀20年代30年代,法國領土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總陸地面積8.6%。19世紀20世紀交,法國國內和國際局勢趨於,經濟獲得發展,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日臻成熟,主義成為社會一種現象。這段時期稱為「年代」(Belle Époque)。1905年法國通過法案完成政教分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是協約國主力,德國和奧匈帝國作戰。戰爭中,法國北部一小部分領土德軍佔領,但是法國代價贏得勝利。124萬名法軍士兵喪命,佔法國總人口4%[53],其中1912年1915年間徵召士兵有27%-30%死亡率[54]。戰間期法國左翼政治聯盟人民陣線贏得選舉,得以全國推行多項改革,包括年、八時工作制和婦女參政。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雖比利時阿尼戰役擊敗德軍,但沒能阻擋住納粹德國攻勢,1940年6月22日本土宣告淪陷,第三共和國滅亡[55][56]。1940年7月10日,國會決定權力移交老元帥菲利普·貝當[註 23],法國本土德國劃分北方軍事管轄區和南方地區,其中地區貝政府統治,政府設維希,故名「維希政權」,正式國名法蘭西國(l’État français),受德國控制,實施了串壓制言論舉措;政治層面以外,加強國家經濟、宗教社會各層面管控。法國國家格言「、、博愛」置換成了「勞動、家庭、祖國」(Travail, Famille, Patrie)。夏爾·戴高樂領導法國運動繼續抵抗,並倫敦設立有流亡政府[57]。自1942年1944年,160,000名法國公民(其中有75,000名猶太人)送往德國和波蘭滅絕營和集中營[58][59][60][61]。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而法國8月發動龍騎兵行動解放南法。翌年法國解放,戴高樂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接管法國本土,繼續德國交戰,並着手清算通敵者。臨時政府推行了一些改革,包括給予女性選舉權和建立社會保障系統。戰後臨時政府實施憲法,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同時法國是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成員。印度支那半島,法軍試圖恢復殖民統治,但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失利,敗越南獨立同盟會。阿爾及利亞,法國陷入反殖民戰爭泥潭。法國國內政局受阿爾及利亞危機影響,衝突,關於是否繼續控制這個有超過100萬歐洲人定居[62]北非本土省爭議,使內戰險些上演[63]。

1958年,法國政局動盪,內閣換,加上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拖累國力受損。當年5月,部分軍官阿爾及爾發起五月十三日政變(法語:Coup d’État du 13 mai 1958),5月25日法國南部發生反政府暴亂,迫使時任總統勒內·科蒂任命當時下野戴高樂擔任總理。10月5日,戴高樂宣告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1月進行國民議會選擧,戴高樂首保衞共和聯盟取勝。欠缺穩定性第四共和國憲法憲法取代,擴大了總統權力[64],首任總統即是二戰期間英雄戴高樂。戴高樂政府試圖終止反殖民戰爭,保證國家統一。1962年法國簽署《埃維昂協定(英語:Évian Accords)》結束戰爭,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餘下法國殖民地,稱為海外省和海外領地。法國戰後1945年1975年經濟出現增長、建立高度發達社會福利體系[65],稱為黃金三十年。美蘇冷戰國際背景下,戴高樂實行「民族獨立」政策,他主導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着手執行核計劃(英語:Force de dissuasion),使法國擁有世界第三核武貯備量。歐洲國家美蘇抗衡,他西德簽署《愛麗舍條約》,恢復雙方合作關係,推動法德和解。1968年法國爆發五月風暴學生運動,社會反響。這次運動看作是法國保守道德思想(如宗教、權威和愛國主義)轉向道德思想(世俗主義、個人主義、性革命)分水嶺。儘管局政府平息,但此次運動表現出的政府與部分民眾隔閡,使得政府失去部分民心。1969年,戴高樂關於削弱參議院權力修憲案公投(英語:French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 1969)失敗,宣佈辭去總統職務。

後戴高樂時代,法國雖是世界上發達經濟體之一,但面臨着多項經濟問題,有着高失業率和公共債務。20世紀21世紀交,法國站歐洲一體化發展最前沿。1992年法國簽署《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9年參與建立歐元區,2007年簽署《里斯本條約》[66]。法國注意力轉向北約,參與大部分北約成員國相關軍事行動[67]。

自19世紀起,有大量移民定居法國。最初他們大多數是來歐洲天主教國家男性外籍工人,失業時多數會選擇回國[68]。20世紀70年代,法國面臨經濟危機、開始放寬移民政策,給予移民定居權,迎來移民(大多數來自非洲馬格里布地區[68])。放開移民導致社會問題,數十萬穆斯林享受公共住房補貼同時,擁有着高失業率[69],這個現象大城市。法國放棄同化政策,強制要求移民遵守法國傳統價值觀以及文化規範。政府允許移民保留他們自己文化習俗,需融入社會[70]。

21世紀初主義興起,法國遭到波及,面臨襲擊威脅。2015年1月查理週刊總部槍擊案引發法國歷史上規模愛國遊行,有超過440萬人參加,即2015年共和遊行[71][72]。2015年11月巴黎遭襲擊,造成137人死亡。這次襲擊事件是二戰以來法國領土上傷亡人數事件[73][74],是馬德里三一一連環爆炸案以來歐盟國家傷亡襲擊事件[75]。2016年法國國慶日,尼斯遭到襲擊,85人死亡、202人受傷[76]。法國自2015年11月13日遭受攻擊以來,因為斷續發生攻擊而數次延長狀態,一次延長預計延長2017年11月1日[77]。

法國歐洲部分稱法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端41°51°N、6°W10°E之間,南北東西橫跨1000公里,領土形狀呈六邊形,屬於温帶。法國本土北達北海,西北及英吉利海峽,西抵大西洋,南地中海,東北部比利時和盧森堡、東部德國瑞士、東南意大利和摩納哥以及西南西班牙和安道爾接壤。法國南部和東部國境線分佈山峯山脈有比利牛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和侏羅山,河流有萊茵河。地中海上,轄有科西嘉島和眾多海岸羣島。

法國世界範圍內擁有眾多海外省和海外領地,這些領土之間行政區劃級和管轄形式有所不同,它們位於:

其中,法屬圭亞那與巴西和蘇裏南接壤,法屬聖馬丁荷屬聖馬丁接壤。

法國歐洲領土面積551,500平方公里(212,935平方英里),歐盟成員國中[78]。法國國土(包括海外領地,包括阿黛利地)總面積為643,801平方公里(248,573平方英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0.45%。藉分佈於全球範圍海外領地,法國擁有11,691,000平方公里(4,513,920平方英里)專屬經濟區,位居世界第一。

法國國土地形種類多樣,西北部有沿海平原,東南和西南部分有阿爾卑斯山脈和比利牛斯山脈,中南部是中央高原。位於法國和意大利邊境勃朗峯海拔4,810.45公尺(15,782英尺)[79],是歐洲海拔山峯。法國大部分地區形成於斷塊活動分期,其中阿摩裏卡丘陵、中央高原、莫爾旺山、孚日山脈、阿登山脈和科西嘉島形成於古生代華力西造山運動。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和侏羅山顯得年一些,侵蝕形式。法國60%城市具有地震風險,但近年來地震帶保持。幾大地塊法國分為數個沉積盆地,包括西南部阿基坦盆地和北部巴黎盆地。法國沿海沿河地區風景各異,如藍色海岸山地、阿爾巴特海岸(英語:Côte d’Albâtre)止於斷崖高原,索洛涅地區森林濕地以及朗格多克平原。

法國境內河流眾多,縱橫交錯。法國河流系統主要四大河流組成,即盧瓦爾河、塞納河、加龍河和羅訥河,流域覆蓋62%土地。萊茵河默茲河有時納入法國河流系統,但它們法國並不如歐洲。其中,羅訥河於卡馬格注入地中海,將中央高原阿爾卑斯山脈隔開。巴黎塞納河左岸涵蓋塞納河畔一個整體扇形區域,巴黎市區內如果乘船塞納河順流而下,船首左側展現,即是塞納河左岸風光。塞納河左岸是巴黎建市初期見證人,它腹地集中巴黎創立初期歷史遺蹟。

柯本氣候分類法,法國本土大部分平原地區(科西嘉島除外)屬於海洋性氣候,冬温夏涼,有雨,南部平原或丘陵地區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夏幹冬雨。月氣温:1月西部及南部4-7°C,東部及北部1-3°C;7月北部及西部16-18°C,南部及東部21-24°C。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山區達1500毫米以上。氣候類型細節如下:

法國於1971年設立環境部,是世界上設立環境部國家[80]。雖然法國是世界上工業化程度國家之一,但是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其它發展中國家,位列世界第19位[81]。這1973年石油危機後法國大力發展低污染[82][83]的核電技術無關係[84],現今法國總發電量75%來自核能[85]。與其它歐盟成員國,法國削減温室氣體排放量,定於2020年削減1990年水平20%[86],相比之下,美國僅計劃削減1990年水平4%[87]。法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低水平,於人口眾多中國(2009年數據[88])。2009年[89],法國計劃徵收17歐元/噸碳税,這法國政府提供每年40億歐元收入[90],但該計劃經濟效益原因流產[91]。

延伸閱讀…

法國人400多項社會福利還能維持多久?

法國才是福利大國?法國人一生可以享受400多種福利

法國28%國土森林覆蓋[92][93],而其中一些多樣化森林擁有超過140個樹種[94]。法國擁有9個國家公園[95]和46個公園[96],而政府定於2020年20%專屬經濟區建為海洋保護區(英語:Marine Protected Area)[97]。法國政府一些景緻美麗村落設區公園(parc naturel régional)[98],保證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不受破壞[99],同時促進自然科學層面上生態研究和公共教育發展[100]。截至2014年,這樣地區公園有49座。

2016年美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發布環境績效指數列表中,法國以88.20分數位列世界第10位[101]。

法國一級行政區大區(région),全國共有18個大區(包括科西嘉)[102],其中5個是海外大區(DOM)[103];過去本土大區共有21個,2014年經投票後合併部分大區成為13個本土大區。大區分為101個省(département)[104],字母順序編號,於郵政編碼(於車牌號碼)。101個省中,有5個海外省(與海外大區重疊),其本土省享有地位。101個省分為335個區(arrondissement),區分為2,054個縣(canton)[105],縣分為36,658個市鎮(commune),選舉產生市議會治理[105]。人口三個市鎮(巴黎、馬賽、里昂)劃分為45個市區。大區、省市鎮稱為領土集體(collectivité territoriale),擁有本地議會和行政官;區選區沒有這樣設定。1940年以前,區屬於領土集體,擁有議會,這維希政權,1946年第四共和正式廢止[106]。

法國擁有瓜德羅普、法屬圭亞那、馬提尼克、留尼汪、馬約特5個海外大區,法屬波利尼西亞、聖巴泰勒米、法屬聖馬丁、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瓦利斯和富圖納、新喀裏多尼亞5個定義海外集體(COM),法屬南部領地1個海外領地,以及1個政府直接管理克利珀頓島。海外地區法蘭西共和國一部分,但並非歐盟一部分(聖巴泰勒米除外)。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裏多尼亞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組成太平洋集體,統一使用太平洋法郎[107],歐元之間採取匯率;其它海外地區現使用歐元[108]。

法國是一個單一制國家,上述任何部分握有主權。

法蘭西共和國是實行半總統制單一制共和國,具有民主傳統[109]。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於1958年9月28日法國民眾全體公民投票通過[110],決定第五共和國國家政體運作方式。此後憲法經歷多次修訂,它地增強行政機關議會關係。所有行政機關共有兩位領袖,一是共和國總統,二是總理。

總統是法國國家元首,擁有任免總理,主持內閣會議和頒布法律權力,同時是國家軍隊司令,普選直接產生,兩輪投票,獲過半數支持候選人當選總統。總統任期原本為七年,2000年9月24日法國全民公投後確立總統任期七年縮短五年,並可連任二次[111]。總統主持內閣會議,頒布法律;總統是三軍統帥。另外,憲法第16條,面臨危機時,總統擁有採取措施權力,例如宣佈國家進入急狀態或啟動國動員令,並有權解散國民議會。目前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是法蘭西共和國第二十五任總統,於2017年5月14日正式上任。

總理是法國政府首腦。總理系國民議會席次過半黨派(或聯盟)組成聯合政府推舉而出,總統任命。法國憲法第8條,有權任命政府內閣其他成員。憲法第20和21條,總理領導下,政府決定並主管國家政策;領導政府運作,保證法律實施;政府議會負責,並議會議事日程有影響力。過去總統和總理隸屬而對立政黨,總統所屬政黨國會佔過半,總統委任總理總統所屬政黨,變成總統主政,總理負責組閣。相反,當在野黨國會過半話,那麼總統需任命在野黨所推舉人總理,總理主政,總理權力,形成「左右共治」局面,這個情況1986年1988年、1993年1995年,以及1997年2002年出現過,但總統任期縮短5年後,於和國民議會選舉同年舉行,出現「左右共治(英語:Cohabitation (government))」局面概率微乎其微。

法國議會是兩院制機構,國民議會(下院)和參議院(上院)組成[112]。國民議會是國家機關,總共有577名議員,每名議員代表單一選區。議會成員民眾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113]。議會多數派能夠左右政府決策。議會可以通過不信任案,或者拒絕政府施政綱領而迫使政府總統提出集體辭職,但無權彈劾總統。參議院總共有348名參議員(2010年席次由321席增至348席),參議員一個選舉機構(取決於各地方議會提名)選舉產生,任期6年,自2008年9月起每3年選舉二分之一參議員[114];參議院視為法國地方勢力議會內代表,參議院職能受到限制;兩院意見時,國民議會擁有後裁決權[115]。政府於議會議程安排具有影響。

法國法律制度屬於歐陸法系[103],是成文法律,不容許法官制定法律,法官只能夠法條來詮釋法律(某些領域司法解釋數量使得一些法律類似於遵循判決先例)。法國法律基本法治精神《法國民法典》。《人權宣言》,只有危害社會行為會禁止。前法國翻案法院首席法官居伊·卡尼韋曾關於監獄管理事務寫道:「是,於束縛是例外;任何對束縛依法進行,遵循必要性原則比例原則」——即法律只有在時、會造成額外麻煩時,才能出台禁律禁令,才能「束縛」。

法國法律體系分為兩大主要領域——私法與公法。前者包括民法與刑法,後者包括行政法和憲法。只有《法蘭西共和國官方公報》上出版條款擁有法律效力。其中,刑法遵循不溯及既往原則,追溯法令禁止[116]。行政法而言,法國行政法與一些國家行政法屬於民法情形,是其它法律完全分開且獨立。法國擁有兩套獨立法院系統,即行政法院系統和普通法院系統,兩者並行運轉。兩個法院系統有各自管轄訴訟案件並能夠作出判決。行政法院系統,行政法院、上訴行政法院和行政法院組成,而普通法院系統則基層法院(初審法庭、審法庭、罪法院、重罪法院、商事法院、勞資調解委員會)、上訴法院和翻案法院組成。瞭解兩個法院系統管轄範圍上爭議,法國設立權限爭議法庭[117]。

法國政府制定有宗教性質法律,宗教當作發布禁令動機或是目的,但於宗教信仰態度複雜。1789年《人權宣言》,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權利。自1905年政教分離法案實施以來,政府儘量避免宗教勢力和因素於決策幹預,但是近年來政府於新興宗教態度違反宗教自由準則——1995年起許多新興信仰議會認定邪教;2004年法律禁止學校穿戴宗教象徵物;2010年法律禁止公共場合佩戴伊斯蘭面紗。一些人因此抱怨遭到歧視,造成,有相關組織如國際特赦組織和人權觀察上述法案提出了批評[118][119],但這些爭議法案仍得到大多數人支持[120]。

法國法律體系中,並無性悖軌法(1791年廢除)或是褻瀆法類明文條例,但是「反道德」(contraires aux bonnes mœurs)和「擾亂公共秩序」(trouble à l’ordre public)字眼於限制街頭賣淫和同性戀公眾表達,直至近年來LGBT平權運動法國得到肯定。1999年,法國同性結合通過民事互助契約登記成為可能;2013年5月,同性婚姻LGBT收養完成合法化[121]。法國於1881年制定關於禁止歧視性言論法案,但近年來,相關法案侵犯言論理由而遭到質疑和爭議[122]。法國法律中有反猶主義以及種族主義條款[123],如1990年《蓋索法》禁止了於猶太人大屠殺否認。

戰後法國外交戰略受其歐盟成員身份影響。法國是歐洲各體六大創始成員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法國致力於西德發展外交關係。法德關係升温是歐洲走向聯合一個驅動因素[131]。20世紀60年代,法國試圖英國排除於歐洲聯合計劃之外[132],但是英法之間歷史聯繫密不可分,使得意圖實現。法英關係:歷史上,雙方1904年簽訂有「摯協定」結成英法協約;近年來英法合作,2010年簽訂有《蘭開斯特府條約(英語:The Lancaster House Treaties (2010))》,加強雙方軍事防務合作。

早在1547年,法國創立了世界上外交部門制度,1589年,四位法國國務大臣職位變得專門化,其中一位便是外交大臣。

法國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戴高樂總統任期奉行獨立外交政策,退出北約軍事指揮機構,並驅逐法國境內北約部隊[133]。法國2003年多國部隊武裝干涉伊拉克[134][135],法美關係及法英關係一度[136][137][138]。薩科齊總統任期奉行政策(國內左派及部分右派批評)[139][140],於2009年重返北約軍事組織。

20世紀90年代早期,法國因為法屬波利尼西亞實行地下核試驗而受到國際批評[141]。此外,法國部分前法屬殖民地國家保持有政治和經濟影響力[142],科特迪瓦和乍得發放物資支援及出兵維和[143]。2013年,法國出兵介入馬裏北部衝突,協助馬裏政府與阿扎瓦德民族解放運動、伊斯蘭衞士和西非聖戰統一運動(英語:Movement for Oneness and Jihad in West Africa)武裝組織作戰。

2015年,法國是世界第五發展援助支出國,位於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後。發展援助支出佔法國GDP0.37%,比率排名世界第十一[144]。法國發展援助法國開發署管理運作,主要投資於撒哈拉以南非洲人道主義支援,目標幫助目標地區「發展基礎設施、衞生保健及教育事業,協助實行適合經濟政策,鞏固民主法治」[145]。

法國武裝力量(Forces armées françaises)統帥法國總統,法國陸軍(Armée de Terre)、法國海軍(Marine Nationale)、法國空軍(Armée de l’Air)和國家憲兵(Gendarmerie nationale)組成。2014年,法國武裝力量共有22萬名常備軍人,位列世界第24位。法國軍事發展歷史,歐洲歷史世界歷史有多次關鍵影響力,法國2019年常備軍費開銷638億美元,佔GDP2.3%,世界排行第五[147]。法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是北約組織成員國,冷戰時期和諸多北約國家進行過國內和國外聯合行動。北約以外,法國於非洲、中東和巴爾幹半島積極或地參與有各種單方或多方維和行動,扮演領導角色。1997年以來,法國實施過徵兵[148]。

於國家憲兵警察職能因素,其事實上內政部管轄,而非國防部;國家憲兵幹預隊(Groupe d’Intervention de la Gendarmerie Nationale,GIGN)屬國家憲兵編制,國家憲兵履行軍事任務時作特種部隊出現。此外,國家憲兵下屬單位有機動憲兵(英語:Mobile Gendarmerie),負責維護公共秩序;共和國衞隊,負責政府機構警衞工作;海上憲兵隊(英語:Maritime Gendarmerie),負責海岸警衞。情報單位而言,外安全總局是隸屬於國防部對外情報機構;內安全總局是隸屬於內政部和國家警察總局(法語: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 Police nationale)對內情報機構。法國外籍兵團是隸屬於法國陸軍一支部隊,於1830年建立,主要由來自140多個國家、意願效力法軍外籍人員組成,其服役滿五年後可申請法國國籍。

法國是擁核國家,擁有世界第三核武貯備量,簽署有《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149]和《擴散核武器條約》。擁有核三位一體打擊能力。法國現有核力量包括4艘搭載潛射彈道導彈凱旋級核潛艇,以及60枚搭載有核彈頭ASMP中距空地導彈[150]。其中,50枚於武裝空軍幻影2000N,10枚於武裝海軍超級軍旗攻擊機(SEM)。這兩種機種可作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艦載機,而可搭載ASMP-A型導彈陣風戰鬥機取代幻影2000N和SEM的核打擊機地位。

法國擁有規模軍事工業,其中航空製造業代表[151][152]。陣風戰鬥機和飛魚反艦導彈即為其傑作。法國是歐洲武器聯合開發計劃主要參與者,儘管其退出颱風戰鬥機設計計劃,法國是虎式直升機、歐洲多用途巡防艦、神經元無人作戰飛機和空中巴士A400M開發計劃主要貢獻者之一。上述武器之外,法國制武器有FAMAS突擊步槍、PAMAS-G1手槍、勒克萊爾主戰坦克、VBCI裝步戰車、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蘇弗朗級潛艦。法國是世界上主要軍火銷售商[153][154],法制武器於發展中國家市場中廣受歡迎,主要集中於導彈、軍艦和航天設備。

法國政府財政狀況並。2012年,法國政府債務水平達到1.8萬億歐元,於GDP90%[155]。同年,信用評級機構警告法國政府債務水平危及其AAA信用評級,增加信用評級下調和借貸成本上升風險[156]。歐盟相關要求,法國國債限制經濟產出的60%(或是該上限結構上下調比率),且公共赤字不能超過GDP3%。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政府存在財政赤字。弗朗索瓦·奧朗德總統反對財政緊縮措施(英語:Austerity),上任後宣稱要2017年消除政府財政赤字。奧朗德所屬社會黨於2012年國會選舉獲勝後,新任政府得以修改憲法,實行財政改革。新政府取消對富人減税免税政策,並累進税率提高到75%,帶來100多萬歐元收入。政府恢復此前裁減6萬個公共教育崗位,並調整租金漲幅。政府窮人建立額外公共住房。此外,公民退休年齡延長60歲,工齡滿42年可領取全額退休金。法國政府債券利率下降30%,達到紀錄點[157],德國政府債券利率50個基點[158]。

法國其GDP全球第七經濟體。法國屬於歐元區和歐盟單一市場一部分,2002年,歐元代替法郎成為國家官方貨幣[159][160][161]。2015年財富世界500榜單中,有31家法國企業[162]。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9年,法國是世界第六製成品出口國以及第四進口國[163]。2008年,法國獲得118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位居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國中第三位[164][165],次於盧森堡和美國;同年法國企業對外投資2200億美元,位居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國中第二位[164][165],於美國。法國人享有高水平生活質量,教育水平和預期壽命。

法國經濟是結合現代化資本主義經濟[166][167]以及政府幹預混合經濟,政府各個行業主要版塊有影響;鐵路、電力、航空和電信領域,政府握有主要控制權[103]。這使得法國經濟有國家資本主義色彩。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法國政府放寬這些版塊控管[103],並正在地釋出在法國電信、法國航空以及保險、金融、國防企業控股份額[103]。

金融服務業、銀行業和保險業是法國經濟組成部分。巴黎證券交易所(La Bourse de Paris)歷史,於1724年路易十五設立[168],歐洲第二證券交易所,於倫敦證券交易所。2000年3月,巴黎、布魯塞爾和阿姆斯特丹三家證券交易所合併泛歐交易所,相提供歐洲交易服務[169]。2007年,泛歐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併紐泛歐證券交易所,成為世界證券交易所[169]。世界保險業和銀行業中,法國企業具有地位。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世界第一和第六大銀行(資產排名,2010年統計[170]),法國興業銀行2009年總資產排名世界第八;安盛是世界上保險公司。

法國農業人口佔總人口3.8%,農產品行業產值佔法國2005年GDP4.2%[171]。田土、技術以及歐盟補貼使法國成為歐洲領先農業生產國[172],其農業生產量佔歐洲總量20%[171],是世界第三農產品出口國[173]。小麥、家禽、乳製品、牛肉、豬肉和國際認證加工食品是法國主要農業出口品。牛奶及乳品、豬肉、家禽,以及蘋果生產集中西部地區。牛肉產自法國中部,而葡萄酒生產則分佈於法國中部和南部地區。法國畜牧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畜牧業和種植業產值比重保持55%和45%左右。另外,農場規模擴大,1980年度農業普查,規模超過25公頃。這些農場主要分佈巴黎盆地。畜牧業集中諾曼底、布列塔尼和法國中央高原。中央高原以養牛業主,布列塔尼養豬主,西北部養羊主。地養禽業普遍,鵝肝出口食品。酒品方面,桃紅葡萄酒主要供應國內消費,而法國產香檳酒和波爾多葡萄酒則世界聞名,是出口品。達能集團是法國乳製品加工商。法國農業依賴來歐盟補貼,歐盟內降低補貼主要國家。近年來,歐盟於法國農業補貼有所下降,但2007年達到80億美元[174]。

延伸閱讀…

Tag: 海外育兒福利

法國——福利從出生到死亡的國度

法國是七國集團成員,是世界上工業發達國家之一,工業產值佔GDP11.2%,傳統工業區域集中巴黎盆地。法國的核電設備能力、民用航空技術和石油工業技術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鋼鐵和紡織工業具有地位。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飛機製造、電子電器工業、化學工業和紡織工業。其中航空工業極具實力,歐洲空中客車集團總部位於法國圖盧茲,歐洲航空工業領航企業之一;達梭航太是軍用飛行器製造業主要企業;法國擁有自有航天發射中心——圭亞那太空中心。此外,道達爾石油公司是石油巨頭之一,標緻雪鐵龍集團是歐洲第二大汽車製造商,米其林是世界第二輪胎及橡膠製品製造商。奢侈品和化妝品製造業是法國工業組成部分,為世界矚目的工業部門,主要生產商有愛馬仕、路易威登、香奈兒、迪奧、伊夫聖洛朗和歐萊雅。法國研究發展經費國內生產總值(GDP)2.26%,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排名第四[175]。

服務業近年來發展,現法國經濟部門,2014年法國服務業人口佔總業人口76.9%。法國鎖式經營企業發達,擴展到零售、房地產、金融保險、旅館、運輸、娛樂業多種行業。跨國服務業企業有家、歐尚、卡西諾和雅高[176]。

法國是世界上受歡迎旅遊目的地,2012年有8300萬名遊客赴法旅遊[177],其中並包括停駐時間於24時遊客,例如計劃赴西班牙和意大利旅遊但法國作為中轉站北歐遊客。旅遊收入方面,法國排名世界第三,這主要是因為遊客停留時間[178]。法國擁有37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世界文化遺產,同時擁有文化氛圍城市、海灘和海岸度假勝地、滑雪度假村以及景色而農村地區。「法國麗村莊」組織致力於生態旅遊村莊進行評級,而法國文化及通信部評選出200多座景色怡人花園,給予「法國花園(英語:Remarkable Gardens of France)」稱號,於給予生態保護。此外,法國聖雅各伯朝聖路和露德聖母聖地是宗教性旅遊目的地,每年可吸引眾多基督教朝覲者。

法國(是巴黎)擁有眾多世界知名博物館,其中,盧浮宮是世界上遊覽人數第二多藝術博物館,於中國故宮博物院。奧賽博物館和蓬皮杜中心法國博物館,前者主要收集印象派藝術作品,後者主要收集當代藝術作品。巴黎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是歐洲受歡迎主題公園,2009年有1500萬名遊客遊覽度假區迪士尼樂園和華特迪士尼影城[179]。

藍色海岸(Côte d’Azur)每年接待1000萬名遊客,法國第二旅遊目的地,於巴黎所在法蘭西島大區[180],每年世界50%遊艇集結於此[181]。藍色海岸每年有300天日照時長和115公里(71英里)海岸和海灘,18處高爾夫球場、14處滑雪度假村以及3,000家餐廳[182]。盧瓦爾河流域是法國另外一個主要旅遊目的地,稱為「法國花園」和「法語搖籃」,以其質量建築遺產著稱,擁有眾多法式城堡(châteaux)。城堡有昂布瓦斯城堡、香波爾城堡、於塞城堡、維朗德裏城堡、舍農索城堡和蒙索羅城堡。

2003年統計排名[183],法國受歡迎旅遊景點(年遊客多寡排序)有埃菲爾鐵塔(620萬)、盧浮宮(570萬)、凡爾賽宮(280萬)、奧賽博物館(210萬)、巴黎凱旋門(120萬)、蓬皮杜中心(120萬)、聖米歇爾山(100萬)、香波爾城堡(71萬)、聖禮拜堂(68萬)、上國王堡城堡(英語:Château du Haut-Kœnigsbourg)(55萬)、多姆山(50萬)、畢加索博物館(44萬)和卡爾卡松(36萬)。

2012年,法國發電量達到559 TW·h(國際能源署統計[184]),位列世界第8位。法國電力公司是法國主要發電及供電公司,是世界上規模電力供應商之一,2003年其發電量佔歐盟總電量22%。法國主要藉由核能發電,其在核科技上投資。法國總發電量75%來全國59座核電站(2012年數據[185]),比率為世界[186]。得益於核能發電應用,法國是八國集團中温室氣體排放量國家[187]。此外,法國水能和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充分,國內水電發電所有埃居宗水壩(英語:Éguzon Dam)、蘇爾桑湖(英語:Étang de Soulcem)和武格朗湖(英語:Lac de Vouglans)。2014年,法國19.5%電力可再生能源提供,其中13.8%來自水力、3.5%來風力、1.2%來太陽能、1.0%來自其它能源[188]。

法國本土主要礦產鐵礦,藴藏量10億噸,但品質、開採。非鐵金屬藴藏量。近年來,法國面臨資源枯竭、礦場關閉問題(煤礦),礦產資源依賴進口[176]。

截至2008年 (2008-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update],法國鐵路總長29,473公里(18,314英里)[189],歐洲第二長,於德國[190]。法國鐵路運輸法國國家鐵路(SNCF)運作,擁有大力士列車、歐洲星和法國列車(TGV)三種列車,其中TGV列車達到320公里每時(199英里每時)速度(商務[191]),歐洲星線路通過英法海底隧道英國。安道爾外,法國所有鄰國設有跨國鐵路。市內軌道交通方面,公共汽車運輸外,法國地鐵(主要於巴黎、里昂、裏爾、馬賽、圖盧茲、雷恩)有軌電車(主要於南特、斯特拉斯堡、波爾多、格勒諾布爾、蒙彼利埃)建設完備。

法國國內有464家機場[103],其中巴黎近郊夏爾·戴高樂機場、規模,運作着民用運輸商務運輸事務,同時是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與巴黎聯繫點。法國航空是法國國家航空公司,除此之外有數個私有公司運作國內國際旅行服務。

法國國內擁有10座主要港口,其中馬賽港規模[196],其是地中海規模港口[197][198]。法國國內水路航線12,261公里(7,619英里),其中包括通過加龍河溝通地中海與大西洋米迪運河[103]。

自中世紀起,法國世界科技發展貢獻方。11世紀初,羅馬教宗西爾維斯特二世(法國人,本名熱爾貝·德奧裏亞克)北歐西歐引入算盤、環形球儀、阿拉伯數字和鐘錶[199]。12世紀中期成立巴黎大學現今是西方世界高等學府之一[200]。17世紀,勒內·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當時完全分開代數和幾何學聯繫到一起;布萊茲·帕斯卡是概率學和流體力學奠基人。此二人是時席捲歐洲科學革命人物。激勵和保護法國人科學研究精神,17世紀,路易十四設國科學院,這是世界上科學學院之一,處1718世紀歐洲科技發展最前沿。

啟蒙時代法國科技成就,布豐和拉瓦錫著作和理論於近代生態學和化學有着影響。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主編《百科全書》,它是歷史上第一部致力於普及科學和藝術知識綜合性百科全書[201]。19世紀,工業革命開展,法國科技界碩果纍纍,人物包括:菲涅耳,近代光學奠基人;卡諾,熱力學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巴斯德,微生物學先驅。巴黎埃菲爾鐵塔上所刻72個姓名,其中絕大部分是法國出科學家。

20世紀法國科學家有:數學家兼物理學家龐加萊;物理學家貝克勒爾、郎萬、德布羅意、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其中居里夫婦於放射學貢獻;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發現者之一。1998年9月23日,一支世界各國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里昂實現手移植,這其中包括法國醫生讓-米歇爾·迪貝爾納(英語:Jean-Michel Dubernard),他地實行世界首例雙手移植手術[202]。2001年9月7日雅克·馬雷斯科(英語:Jacques Marescaux)團隊實現世界首例距外科手術,即林德伯格手術(英語:Lindbergh Operation)[203]。2005年11月27日貝爾納·德沃謝勒(英語:Bernard Devauchelle)實現了臉部移植[204][205]。

截至2022年 (2022-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update],法國有72人獲得過諾貝爾獎[215](其中物理學獎15人、化學獎12人、生理學或醫學獎13人),16人獲得過菲爾茲獎[216]。

法國於2016年1月估計人口有6,660萬人[217],若包括海外領地和海外地區6,450萬人[218]。法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20,並居歐洲第三位。

法國人口增長於其他發達國家,是歐洲國家,擁有出生率及增加率。法國於2006年增長人口歐盟,該年增長30萬人[219],1973年嬰兒潮結束以來新高,並總和生育率由1994年1.7提高到2010年2.0[220][221]。

法國自2006年2011年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6%[219],移民人口生育率為人口增長主要因素,於2010年,法國本土27%新生兒中有父母一方外國出生,並有24%新生兒父母一方出生於歐洲以外地區[222]。

絕大多數法國人先祖凱爾特人(高盧人),同時具有拉丁(羅馬)及日耳曼(法蘭克)血統[223],他們稱為法蘭西人,佔全國總人口九成以上[224]。國內其他民族有阿爾薩斯人、巴斯克人、布列塔尼人、加泰羅尼亞人、科西嘉人、弗拉芒人和奧克人。法國法律,大規模統計民族血統資料是禁止。這項法律源自1789年大革命,1958年憲法中重申。

現今法國是主要移民目的地之一,每年接收20萬合法移民[238];法國是西歐難民接收國及庇護尋求地,2005年有5萬名難民或庇護尋求者[239]。法國國家統計經濟研究所2008年估計,法國國內第一代移民總數500萬,佔總人口8%;第二代及後代移民650萬,佔人口11%,因此從目前,法國大約五分之一人口為移民(其中有400萬北非裔)[240][241][242]。2008年,法國新授予137,000人公民身份,他們大多來自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土耳其[243]。2014年,法國國家統計經濟研究所發表研究稱,自2009年2012年間,於時期經濟危機(參見歐豬四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意大利移民數量增加一倍[244],例如西班牙移民5300人增長到11,000人,增加107%。國內23萬外國人中,有8%葡萄牙人、5%英國人、5%西班牙人、4%意大利人、4%德國人、3%羅馬尼亞人和3%比利時人。而於歐盟允許成員國公民流動,法國近年來受到東歐移民潮影響,迫使其東歐移民設置限制。移民正在成為法國爭議政治問題之一。

法國是高度城市化國家,主要大城市如下:

法國憲法第二條,法國官方語言是法語[245],屬於羅曼語族,拉丁語演化而來。自1635年起,法蘭西學術院法語權威機構,但其並無權力。除法語外,法國國內有77種地方語言,其中8種分佈於法國本土,69種分佈於海外領地。法國政府規定私人出版物語言文字,但是法國法律要求商業和工作場閤中使用法語。本國推行法語相關措施外,法國政府建立法語圈國際組織國際機構,提高法語歐洲乃至全世界地位。估計,全世界有2.2億人會講法語[246],其中包括母語使用者和第二語言使用者。

自17世紀20世紀中期,法語是歐洲流行語言,多用於外交及國際事務,是歐洲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通用語[247]。但當時,法語並不是大部分法國人母語:1794年亨利·格雷瓜爾所作統計[248],全國2,500萬人中,只有300萬人母語法語,餘下人羣母語各異(有阿爾薩斯語、布列塔尼語和奧克語)。於法國教育普及(法語是惟一教學語言)、城市化推進以及大眾傳媒興起,法語得以取代其他語言,全國方方面面使用,這個語言一體化進程到20世紀完成。英國世界範圍擴張美國崛起,法語外交通用語地位英語取代[45][249][250]。

即使英語取代法語外交通用語地位,但是法語單字文法英語,許多國際組織或外交文件,有英語版,有時候會附上法語版。英語版出現翻譯、單字或文法有疑慮,則以法語版主。法語是許多國際組織官方語言,例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衞生組織和國際足球聯合會。

於17世紀20世紀法國全球範圍內殖民擴張,法語美洲、非洲、波利尼西亞、東南亞和加勒比海地區得到傳播,許多前殖民地將法語作官方語言。如今法語是英語之外學習人數外語[251],法語使用者數量處在增長之中,是非洲部分國家。去殖民地化後,法語非洲部分地區保留通用語地位,法屬波利尼西亞和西印度羣島則出現以法語基礎混合語和語言。而黎凡特、印度和東南亞法國前殖民地,法語使用見。

法國是世俗國家,宗教信仰是憲法賦予公民權利。法國目前宗教政策植根於歷史上法國式世俗主義(Laïcité,嚴格實行政教分離,保證公共生活世俗性)思想。

天主教法國佔主要地位達一千多年。法國47,000座宗教建築物中,94%羅馬天主教建築[252]。法國大革命後,伴去基督化運動,天主教會失去先前君主制國家崇高地位。19世紀法國政局動盪,政治制度搖擺,天主教會地位來回改變。1905年政教分離法案實施[253]徹底終止天主教會和其它宗教團體特權(隨軍神職人員(英語:Military chaplain)團體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除外),而認可不宣揚宗教信條、幹擾決策「宗教組織」[254]。而山達基、家庭國際、統一教和太陽聖殿教信仰政府認定邪教[255](sectes,貶義詞[256]),法律中具有宗教地位。

關於法國國內宗教信仰情況,調查出了數字。1965年調查,81%法國人認為自己信仰天主教,而2009年一項調查中這個比率降為64%;1952年有27%法國人每週參與一次彌撒(或多),但2006年,這個比率5%[257]。調查顯示,法國國內有3%人口信仰新教,先前調查中有所增加;5%人口信仰其它宗教,而28%人口沒有宗教信仰[257]。福音派新教或是目前法國發展迅速宗教[258]。2007年1月另一項民意調查[259],法國有51%人口信仰天主教,31%人口堅持無神論或可知論(另一調查顯示這一比率27%[260])只有5%法國人定期前往教堂(天主教人口中佔10%),10%人口信仰其他宗教或無確定信仰,4%人口為穆斯林,3%人口信仰新教,佛教和猶太教各有1%信徒[261]。2009年政治邏輯學專家皮埃爾·佈雷雄立估計認,法國天主教人口比率跌42%,而無神論者或可知論者比率升至50%[262]。2012年歐盟民意調查(英語:Eurobarometer)[263]顯示,總共60%法國人信仰基督教(50%為天主教信徒,8%為新教徒,其餘2%信仰其它教派),20%人口無信仰或為無神論者,13%人口不可知論者,6%人口為穆斯林。

法國穆斯林羣體近年來增長,但估計人數之間相差。2003年,法國內政部估計人數是500600萬(8-10%)[264][265]。法國監獄服刑囚犯估計有70%是穆斯林[266]。世界猶太人大會發布數字,法國國內有60萬名猶太教信徒,歐洲多。

法國國內發生包括薩繆爾·帕蒂謀殺案內多起穆斯林主導襲擊事件,時任法國總統馬克龍打擊極端宗教分子,要求法國國內穆斯林羣體採其制定「共和國價值憲章」(charter of republican values),該憲章穆斯林反對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否定伊斯蘭教具有政治目的,強調性別原則,譴責女性割禮、婚姻方面做出要求[267];2021年1月17日,法國穆斯林信仰委員會(CFCM)主席穆罕默德·穆薩維(法語:Mohammed Moussaoui)發布聲明稱採用該憲章[267]。

法國醫療保健系統政府支持國民衞生保(英語: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資助,實施全民醫保。2000年世界衞生組織於各國醫保系統調查評估顯示,法國醫保系統「最佳整體醫療保健」[269]。1997年世界衞生組織醫保系統排名中,法國排名世界首位[270][271]。2011年,法國GDP11.6%(人均4,086美元)於醫療保健[272],這個比率於歐洲平均水平,但稍低於美國,而大約77%醫療支出政府資助機構支持[273]。

法國,癌症、艾滋病和囊腫性纖維化慢性病(affections de longues durées)病人可得到免費治療。法國男性壽命78歲,女性壽命85歲,是歐盟內國民長壽國家之一[274]。
統計,每1000名法國居民中,有3.22名醫生[275];2008年,法國人均醫療保健支出4,719美元[276]。截至2007年 (2007-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update],140,000名法國居民(佔總人口0.4%)患有艾滋病[103]。

儘管西方印象中,法國人其他發達國家國民相比身材苗條[277][278][279][280][281][282],但事實上近年來,法國其他國家,面臨着人羣持續擴威脅[277][278][283]。而當局定位主要公共問題之一[284],但法國發達國家中保有肥胖率,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兩國肥胖率相等[278]),同時是歐洲國家中肥胖率國家之一[280][283]。政府近年來工作,於其他國家兒童持續升高肥胖率,法國兒童肥胖率正在降低[285]。

19世紀80年代[286],茹費理頒布費裏法創立近代教育制度,規定教育免費性、世俗性和制性,視為法國近代教育制度父。但1802年,拿破崙創建高中教育(lycée)[287]。2011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評定法國教育水平位居世界第25位[288],接近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法國教育制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enseignement primaire)、中等教育(enseignement secondaire)和高等教育(enseignement supérieur),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育部主管、免費且世俗公立學校佔優勢,而高等教育則兼有公立和私立成分。法國要求6歲16歲公民接受制性教育(最初費裏法規定613歲,後有所上調[289])。初等及中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培訓及薪酬,以及教學方案選擇國家及其下屬地方政府主管。

初等教育包括兩個階段。幼兒學校(Maternelle)並非強制,面向36歲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社會教育以及語言和數字教學。小學(École élémentaire)面向611歲兒童,一兩位教師講授許多學科,例如法語、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和地理(後兩門很少分開)。中等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初中(collège,4年制)及高中(lycée,3年制)。初中階段,通過考核評分、以及後一年學習考核,合格者會獲得國家升學文(Diplôme national du brevet),得以升入高中學習。高中(lycée)完成後需要進行業士文憑考試,取得中文後,可以到高等院校讀。

高等院校分為大學校(grande école)和大學(université)。大學校大學享有聲譽,是法國菁英份子搖籃,其選擇程序具競爭性。大學校有巴黎政治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校和國家行政學院。大學校培養有眾多高等公務員、首席執行官和政治人士,認為有精英主義色彩[290]。高等教育國家資助,學費,自150歐元至700歐元(學校和年級而異),所以一名學生要獲得碩士學位(耗時5年),需要花費750到3,500歐元。公立工程學校學費,700歐元/年,但是私立工程學校年學費可達到7,000歐元。而一些私立或是半私立商學院年學費,可達到15,000歐元。20歲以下學生醫療保險是免費。

13世紀以來,法國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擁有眾多世界聞名藝術家,並且因其文化傳統而聞名於世。法國文化富有多元性,具有哥特式藝術和天主教式融合風格。現代法國文化因為經歷許多挫折,例如英法百年戰爭、舊制度時代、法國大革命、普法戰爭、巴黎公社、兩次世界大戰,湧現和產生出文化融合來,造就出今天法蘭西文化;而這古代古典法蘭克文化地顯得大相徑庭。法國文化以待,作家、藝術家、服飾設計師以及知識分子,法國社會上有崇高地位。1959年成立法國文化部致力於保護文化遺產、發展旅遊觀光、給予藝術補貼、舉辦節日慶典及文化活動和保護並提升法國文化世界地位。

6月4日,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第二十九次年會暨2023年中國(國際)乳業技術博覽會江西省南昌市正式拉開了帷幕。法國愛達力大中華區總裁、倍嘉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黃姍女士作為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副理事應邀出席。本次年會主題“質量強國、科技興乳、營養惠民、市場…

媽媽們奶粉安全性需求,現在很多年輕父母不惜高價寶寶選擇安全食品,奶源質量和生產加工安全性上會多加考察。這一點上看,有機奶粉其認證體系特點上符合媽媽們奶粉安全需求。什麼是有機奶粉?有機奶粉是國際公認安全食品,奶源和生…

這季節源自法國愛達力發起#愛媽#主題寵粉活動#法國愛達力·2023寵粉第五彈#門店活動即開啓,提前鎖定贏物#愛媽#活動通關攻略5月12日~5月25日期間,會員在線下門店買愛達力800g產品滿1罐、6罐抽獎①!獎品包含中國黃金航天金條、富安娜牀品四件套、愛…

於新手媽媽來説,如何眾多奶粉中選對奶粉,成為一個首要育兒挑戰。奶粉應該怎麼選?奶粉配料表和營養成分怎麼看?0-3歲寶寶生髮育關鍵,寶貝體質選擇營養口糧,尋找到一款適合奶粉於寶寶成長才是!01關注奶粉奶源奶粉品質程度上受到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