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福利 新移民放寬】香港福利或向新移民放寬居港1年可領救濟金 |放寬新移民救濟津貼港人多不贊同 |香港觀察 |

【台灣醒報記者廖政貿綜合報導】大陸婦人因為居住香港7年才能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畫」規定(類似台灣社會救濟金),香港政府提出告訴,近日獲終審法院判決勝訴。未來,受益人身份香港居民擴大只要居住1年領取。於移民大多是來陸,所以此案引發香港居民「反大陸化」和「反標籤化」正反論戰。

據北京晚報報導,現居香港64歲大陸婦人孔允明,因為要居住香港7年才能領取綜援,香港政府提出申訴,5年且兩次敗訴後,於17日獲得香港審法院判決勝訴。綜援受益人身份從香港居民,放寬到定居原因來港居住1年。

審法院認為,香港政府於2004年時提出,移民要居住7年才能領取「綜援」制度,違背《香港基本法》第36條「規定回歸後所有香港居民,包括住一年人士,可以享有綜援之下社會福利待遇」。

裁決後,香港社會福利署3日內收到達330件申請,掀起一股移民申領綜援潮。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承認,結果無可避免令福利開支上升,需要調整明年財政預算案。

歲末,香港審法院做出裁定,移民申請綜援時,要港住七年規定違反了基本法。《基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權利」。這裏「香港居民」,不僅是香港居住七年以上「永久性居民」。

這意味著,移民到港可享受香港社會保障綜援。此法理推論,一些只有香港居民享有福利和權利,移民可以享有。

如果強調人權利,那麼,港住七年新移民應有申領綜援資格,外傭港住七年可以取得香港居民權利,「雙非」嬰兒可以港出生並獲得香港居民身份,移民可以申請公屋、報考公務員職位、取得選舉權和選舉權。

然而,資源匱乏時,以上權利,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現。大多數國家遵循權利義務原則或先來後到公序良俗來進行資源合理配置。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温一週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英國卡麥隆最近移民喊話:”歡迎沒有貢獻人來英國!”英國政府擬原本「居者有份」英國免費公立醫療福利移民關上大門,移民需要上5年才能申請英國社會住房福利。

新加坡最近發生44年暴動,起因開放移民和輸入外勞造成本地居民福利減少有關,雙方發生衝突。

香港住七年,是申領綜援資格。如果這一資格放寬到只需港住一年能領取綜援,不僅香港政府每年要為此多開支七億元左右,而且對香港納税人和居民造成公平。

香港,申領綜援人士要進行居住年限、到港途徑資格審查外,通過入息和資產經濟審查。

雖有審查,但濫用或騙取綜援個案時有發生。隱匿資產是詐騙綜援多罪行,定罪,受到法律制裁。近10年來,詐騙綜援個案有惡化趨勢:香港社會福利署統計,2001/02財政年度個案236宗、總金額涉及1100萬港元,2004/05年度有665宗,總金額涉及3960萬港元。

移民需港住七年可申領綜援時,香港政府審查申領者經濟狀況,是資產狀況。

任何社會存在公平與效率糾結,香港例外。移民申領綜援門坎降低,以及其它福利增加,體現了社會公平,然而會使社會效率下降。任何政府試圖社會公平社會效率糾結之間找到點,以此推動社會。

過去七年來,香港有1 .4萬多宗港住七年新移民綜援申請獲得批准。這於社署調查申請人確有「自力更生」工作意願,但確實找不到工作,署長行使權批出綜援。而同時期有2萬多宗申請獲批准。

因此,維護目前申領綜援機制和門坎,堅持移民只有在港住七年才能申領,同時讓社署署長行使權批准困難者領取,達到效率主,兼顧公平。

總之,香港社會法制和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政府施政管治是提高社會效率和創造多社會財富,二者是香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雙翼,並行不悖。政府時期可有所側,但不可廢。

北京晚報報道 香港合法居住7年才有申請居民資格。移民(博)7年才能獲得“香港福利”,最近一個六旬老太勝訴而打破。現年64歲打工者孔允明,終於等到令她有權獲得香港社會福利判決。但是,香港審法院判決,卻可能引發香港社會“外來潮”。

現年64歲內地婦人孔允明,“居港滿7年才能申領綜援”政策規定,一紙訴狀港府告上法庭,經歷5年兩次敗訴後,12月17於香港審法院獲得勝訴。5位大法官裁定,香港政府要求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我們理解社會救濟金,須居港滿7年要求違憲,推翻了兩個下級法院判決,綜援受益人身份從香港居民擴大居住1年、定居原因來港香港居民,即單程證持有者。

2003年,孔允明嫁領取綜援香港居民陳某,2005年12月獲批單程證赴港。本打算工作、照顧患病丈夫孔允明,原本以為自己內地工作經驗,來港後可自力更生。加上丈夫享有租住政府公屋條件,孔允明相信兩人起碼能維持生活。但不幸的是,丈夫她到香港後第一天病逝了,公屋遭香港社會福利署收回,而自己無家可歸,只能住露宿者庇護中心,兼職兩份散工來維持生活。

延伸閱讀…

香港福利或向新移民放寬居港1年可領救濟金

放寬新移民救濟津貼港人多不贊同

孔允明找工作、參加各種機構培訓班充實自己,任職保安、工作,但受盡歧視無安身之所,導致身體多病,只靠做散工和借錢度日。目前居港7年,去年申請到公屋,但任職派傳單她表示收入多,目前透過小區組織協會協助食物銀行及基金生活,希望能夠儘找到一份全職工作。

2006年,孔允明申請綜援拒,獲得社會福利署署行使權。孔允明表示,2006年社署求助時,其上訴委員因移民有偏見,非但沒有合理幫助她,而且各種申請受阻。有人奚落她説:“老公死了不是什麼鉅變,你嫁他時知道他了!”諷刺她來香港是享受,拿綜援。孔允明直言受盡屈辱而決心向法庭上訴。

2009年,孔允明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複核,認為政府居港滿7年規定違反了《基本法》,但原審及上訴時敗訴。於這次上訴,孔允明感謝法官她作出公道判決,希望社會不要人地移民插上特種標籤,移民來港是一家團聚及打拼希望,並非領綜援。她表示打算申請綜援,會繼續做散工自力更生。

勝訴第二天,孔允明買了7份報紙,看新聞看到“淚流滿面”。她坦言一方面贏了官司,終於吐了怨氣,但另一方面覺得有好多港人看不起移民,覺得。孔允明內地兩個兒子打電話她説,媽媽你這麼、這麼。

孔允明認為,港人並瞭解移民。目前社會上移民做港人願事、工作,移民報讀課程充實自己。很多人勸孔允明回內地,但她就算,堅持留在香港努力生存:“我想做個榜樣我兩個兒子看,我能夠自力更生香港養活自己。”

按理説,老百姓要告政府是比登天事,而且香港高昂律師費、訴訟費,以及訴訟過程,孔允明上訴增加了。所幸香港制度安排,人可以無償享受司法救濟。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她伸出援手,並直接支持她香港綜援制度發起挑戰。可見香港勢羣體,可以通過司法,實現正義。

終審判決中,香港審法院指當年港府通過行政會議,“居港一年可領綜援”規定,改為“居港滿七年”,這一修訂行政決定,會批准,直指政策修訂缺乏合法性,要求其恢復“居港一年可領綜援”原規定。判詞跨境家庭團聚、香港人口政策、福利政策角度解釋案由,熔法理、情理於一爐,讓人心服口服。

得知審法院判決後,從行政官,到律政司司長,到勞福局局長,異口同聲地表示:法院判決。這是香港官員面法院判決時,做出習慣性表態,可見香港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延伸閱讀…

香港觀察:新移民能否申領綜援?

香港福利或向新移民放寬居港1年可領救濟金加耀海外_最專業的諮詢 …

但是,香港審法院判決,卻可能引發香港社會移民“外來潮”。港人擔心,有關判決可能會令內地女子借假結婚來港,居港滿一年後離婚,然後申領綜援,造成估計影響。

任港府保安局局長香港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表示,擔心終院裁決可能會引發內地女子借下嫁年紀港人,來港居住滿一年後離婚,申請香港福利;排除有中介公司乘機開拓生意,幫助內地人到香港定居,進一步激化香港和內地之間矛盾。

這些年來,因為大量新移民來港居住,本土香港居民大感,名詞“蝗蟲”來形容移民,可知道其反感。本土派移民,香港是不爭事實。

審法院日前作出判決,引來眾多香港市民,他們移民反感可能加劇,而下一步訴訟展開,港人擔心,移民挑戰申請公屋7年限制。這房屋資源香港,引來社會矛盾。

不出所料,香港審法院頒佈判詞後,居港7年而申請綜援人數持續上升。判決當天即有31宗申領個案,共有330宗。社會福利署工會預估,冬至後及農曆新年前是申請峯期。很多議員學者及商界人士擔心,本港福利制度牽一髮而動全身,帶來財政負擔。

香港移民,稱新來港定居人士[1],現時香港語境中,泛指1980年代抵壘政策結束,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後,或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中國內地移居香港,到香港定居者。現時內地人士來港居住途徑包括申請單程證、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但有關新移民政策和討論[2],涵蓋持單程證來港定居且7年人士。

中國大陸赴香港定居新移民稱為「香港人」,部分本土派貶稱移民為「蝗蟲」。[13]「香港人」此詞彙源自於中國《人民日報》於2013年10月發表文章,文章聲稱香港700萬人口當中,超過40%香港人,而這羣人成了香港「中流砥柱」。[14]

部分移民能夠融入香港社會,不過有部份移民於文化背景和社會風貌、生活習慣差異,融入香港社會,與本土香港人發生衝突[15]。香港本土派認為「移民」來港拿取福利,社會無貢獻,批評他們是「蝗蟲」。有些民意調查顯示移民感到歧視,以及某程度上感到自己接納。如2014年9月2015年1月香港教育學院所作調查結果,指55%移民感到香港人歧視[16]、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16年7月9月訪問300多名移民調查發現,89.9%受訪者無論有沒有親身受過歧視,認為香港存在歧視移民情況,2014年5%,49%表示就業過程中受到歧視,導致工作時工作量多、工資低等,另有25.3%表示歧視令他們封閉自己,變得願接觸社會,有11.7%受訪表示移民子女同學或朋友排擠[17]。

因此,有團體幫助移民地適應香港生活,融入主流社會,例如: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新家園協會[18]。香港新家園協會提供數據可見,香港回歸20年來,香港移民超過100萬人[18]。香港新家園協會後設立了援助基金、職業培訓中心。目前,香港新家園協會會員逾13萬,接受服務人次超過140萬[18]。

一般而言,金融行業香港移民粵語。2007年,訊匯集團副總裁阮期瑗寫道「1993年初,我來到香港定居。入鄉隨俗,和所有新移民一樣,我面對第一個問題便是語言關。我潛意識裏,普通話是規範語言,廣東話聽懂,從心底裏排斥廣東話,沒有下功夫學講廣東話。」[19]需要面香港客户服務業,學習廣東話動力。[20]。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做調查發現移民身份認同情形其居港年期呈正比。調查詢問內地出生香港學生「中國人/香港人/兩者是」身份認同度和他們支持「本土派」機率。結果發現選擇「香港人」身份中國內地出生學生居港9年或以上後,比例9%增至33%;選擇「中國人/兩者是」身份中國內地出生學生居港9年或以上後降至67%[25]。在政治上,73.7%內地出生香港學生無明確政治傾向,與香港出生學生有65.9%無明確政治傾向;而有政治傾曏者,無論內地出生還是香港出生學生,支持泛民本土派比例於建制派[25]。

本來香港絕大部份社會福利(如綜援、公屋)要求只有定居香港滿七年香港居民才可申請,但現時部分成為一些事低薪行業及無工作(有顧子女家庭主婦)新移民賴以維生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