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福利 新移民新移民】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支援服務 |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支援服務 |香港新移民 |
香港移民,稱新來港定居人士[1],現時香港語境中,泛指1980年代抵壘政策結束,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後,或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中國內地移居香港,到香港定居者。現時內地人士來港居住途徑包括申請單程證、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但有關新移民政策和討論[2],涵蓋持單程證來港定居且7年人士。
中國大陸赴香港定居新移民稱為「香港人」,部分本土派貶稱移民為「蝗蟲」。[13]「香港人」此詞彙源自於中國《人民日報》於2013年10月發表文章,文章聲稱香港700萬人口當中,超過40%香港人,而這羣人成了香港「中流砥柱」。[14]
部分移民能夠融入香港社會,不過有部份移民於文化背景和社會風貌、生活習慣差異,融入香港社會,與本土香港人發生衝突[15]。香港本土派認為「移民」來港拿取福利,社會無貢獻,批評他們是「蝗蟲」。有些民意調查顯示移民感到歧視,以及某程度上感到自己接納。如2014年9月2015年1月香港教育學院所作調查結果,指55%移民感到香港人歧視[16]、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16年7月9月訪問300多名移民調查發現,89.9%受訪者無論有沒有親身受過歧視,認為香港存在歧視移民情況,2014年5%,49%表示就業過程中受到歧視,導致工作時工作量多、工資低等,另有25.3%表示歧視令他們封閉自己,變得願接觸社會,有11.7%受訪表示移民子女同學或朋友排擠[17]。
因此,有團體幫助移民地適應香港生活,融入主流社會,例如: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新家園協會[18]。香港新家園協會提供數據可見,香港回歸20年來,香港移民超過100萬人[18]。香港新家園協會後設立了援助基金、職業培訓中心。目前,香港新家園協會會員逾13萬,接受服務人次超過140萬[18]。
一般而言,金融行業香港移民粵語。2007年,訊匯集團副總裁阮期瑗寫道「1993年初,我來到香港定居。入鄉隨俗,和所有新移民一樣,我面對第一個問題便是語言關。我潛意識裏,普通話是規範語言,廣東話聽懂,從心底裏排斥廣東話,沒有下功夫學講廣東話。」[19]需要面香港客户服務業,學習廣東話動力。[20]。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做調查發現移民身份認同情形其居港年期呈正比。調查詢問內地出生香港學生「中國人/香港人/兩者是」身份認同度和他們支持「本土派」機率。結果發現選擇「香港人」身份中國內地出生學生居港9年或以上後,比例9%增至33%;選擇「中國人/兩者是」身份中國內地出生學生居港9年或以上後降至67%[25]。在政治上,73.7%內地出生香港學生無明確政治傾向,與香港出生學生有65.9%無明確政治傾向;而有政治傾曏者,無論內地出生還是香港出生學生,支持泛民本土派比例於建制派[25]。
本來香港絕大部份社會福利(如綜援、公屋)要求只有定居香港滿七年香港居民才可申請,但現時部分成為一些事低薪行業及無工作(有顧子女家庭主婦)新移民賴以維生途徑。
延伸閱讀…
當年香港締造獅子山下奇蹟,一個移民社會故事,但今天移民婦女一家團聚,帶著年幼子女來港丈夫團聚,來港後適應環境文化,要面區別政策及社會歧視,前路,發展受阻。
人人生而平等,是社協堅信人權理念,我們協助移民成立互助組織,進新移民教育、房屋、就業、經濟、團聚及融入社會方面困難,並政府爭取取消歧視政策及反歧視,維護移民發展機會。社協培訓新移民婦女及兒童認識自己權利和義務,自強自立投入社會,發揮所長。
延伸閱讀…
以下社會移民流傳資料及政府數據,可見兩者差別:
組織移民家庭一起倡議政策改進,包括:家庭團聚、房屋、教育、經濟、就業、反歧視、婦女權益政策,維護移民發展機會。並定期移民需要及困難、可行政策作出研究。
跟進會員需要,提供團聚、房屋、入學、就業、改善經濟方面生活指南及諮詢服務。並提供適應課程,讓移民瞭解基本香港法律、人權、社會文化、社區服務,協助移民早日融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