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由福利】賢聚嶺南 |社會福利制度與香港市民福利態度的變化 |你知道香港有哪些福利與政策嗎 |
香港——全球高度國際化大都市之一,有着世界地位和聲譽,21年經濟指數位居世界首位,是全球、經濟發達地區之一。以來,香港是備受內地居民青睞移民地首選。
中國內地居民如何可以拿到香港身份,成為香港居民?目前主要可以通過香港人才入境計劃和香港專才計劃兩種方式來取得香港身份,有第三種性價比方式-香港進修計劃。那麼成為香港居民有什麼處呢?
持香港特區護照可免簽證進入全球16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英國、加拿大、意大利、法國歐美發達國家,鬆進入歐美國留學做生意;香港公民移民第三國非常容易。持有香港護照香港居民如果要移民去第三國是件非常容易事情。加拿大、新西蘭英聯邦成員國鬆移民條件。
香港學校沿用西方教育模式,學校實施中英文雙語教育,學生園開始學習英文。各大學府林立,其中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學府教育素質得到世界公認。香港實行九年中英文免費義務教育,學生每學期需繳納書雜費可讀香港中小學。
香港籍寶寶內地可免試進入小學中學大學。香港籍寶寶內地各城市可以免試進入名牌小學中學國際班接受雙語教育。可以低分進入北大國內大學,可以選擇讀香港大學,還可以直接考美國大學。
香港醫療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系統完善,公立醫院市民開放,門診和住院費。成為居民後,還享有失業救濟金、退休金和老人生活金社會福利。
香港政府未制定限制生育政策,只要合法居留,孕婦香港生育,小孩出生後獲得香港身份,並享受香港兒童福利。
2019年香港擁有380萬就業機會,勞動人口業率達到95%。2019年香港大學畢業生就業率100%,月薪達到2.5167萬港幣,而且畢業後每年加薪幅度超過15%。
7、税率,税制
類有以下2個子分類,共有2個子分類。
世界國家和地區社會福利制度有差異。勞工保護而言,歐洲工資於美國,勞工保護法律美國嚴格。瑞典和德國,員工可以得到時間帶薪病假。而美國,政府沒有帶薪病假提供聯邦政府層面法律保障。兒童福利而言,美國,兒童補助只限於家庭。而德國和瑞典,政府月每個兒童提供補助,無論家庭收入。德國,家庭前兩個子女每人可月得到219歐元。瑞典,目前兒童補助是每人每月143美元。
延伸閱讀…
Esping-Andersen國家福利模式做了經典區分。美國代表模式私人保險主,以德國為代表歐陸模式社會保險主,而瑞典為代表社會民主模式公民權基礎所有公民提供社會福利。社會民主模式允許公民即便進入市場工作,能維持品質生活。而英美為代表模式強調公民需要積極投入市場工作維持生活質素,國家低收入人羣提供基本社會救助。
東亞經濟體發展模式傾向於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目標,社會福利供給屬於經濟發展。香港發展模式強調市場作用,社會福利權利保障。香港市民認為受東亞儒家文化影響,強調自力更生,社會福利沒有要求。
我們討論香港近年來社會動盪、尋找其根源時候,發現政治因素外,“深層次矛盾”問題值得反思。香港社會各界討論主要集中於、房屋置業問題,但進一步剖析及商討對策時,各界會有各種觀點和建議,糾纏。這是各種討論未觸及“深層次”,以至各界欠缺共識,推出地解決方案。
“福利體系”主要來劃分福利制度類型,分析“福利體系”維度,包括提供福利功能部門(如政府、市場、社會)、福利提供準則、“去商品化”程度(即個人福利能多大程度上獨立於其收入及其購買力)。我們審視一個地方福利制度時,需要找出問題根源,並參考國際經驗,進行研究,避免出現紙上談兵。
延伸閱讀…
香港福利體系屬於“生產主義”福利體系,即財政資源集中投放教育、有助於促進人力資本和維持勞動力商品化社會政策範疇。這種模式具有典型東亞地區福利制度特色,始發於工業化發展初期,目的是縮小工業福利國家差距。20世紀70年代以來,房屋、教育、醫療社會福利政策擴展,這種模式造成了香港兩代人上流動。
這種“生產主義”福利體系下,社會政策往往服務於經濟發展,這造就了以就業核心福利體系,高就業維持市民個人生計,減少公共福利依賴。因此,每談到香港市民福祉問題時,有意見認為香港就業狀況,市民能夠自力更生。雖然香港近十年福利觀念及制度持續發展(轉折點是2011年實施工資制度),但於路徑依賴制度惰性,大體保持了這種“生產主義”福利體系。然而,香港就業市場,讓人了“生產主義”福利體系危機。就業出現問題時,整個福利體系會變得,造成社會。
香港政府維持、、蓬勃就業市場政策方針,讓市民得以維持基本生計,然而就業過去一年受到打擊。2011年2019年期間,香港失業率於3.5%,接近全民就業狀態,維持了近九年時間。然而,受2019年社會動亂及2020年疫情影響,2020年開始就業情況顯著惡化。香港失業率2020年首季升至4.2%,打破了自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於4%局面,其後失業情況持續惡化,2020年第二季度開始升至6.2%,並維持6%左右高位水平。失業率上升外,就業值得關注。受疫情影響,很多職位以無薪假期形式,勉強保留就業,但若疫情及經濟環境持續惡化,這些職位轉為失業風險。統計顯示,就業率為3.4%,於去年同期1.2%。受疫情影響,2020年住户入息中位數呈顯著下跌趨勢。“事經濟活動家庭住户”收入中位數2019年第一季度每月入息是36,500港元,2020年第一季度開始下跌,2020年第一季度每月入息是36,200港元,減少了800港元。住户收入下跌情況2020年持續惡化,第三季度時,同比下跌2,100港元,跌幅5.9%。就業,其反映福利體系問題表現兩個方面:一是香港沒有建立健全失業保障制度,各類工會組織只能倡議政府發放臨時失業津貼,解燃眉之急;二是很多底層市民積蓄應付時間失業,適應經濟環境變化,只能選擇借貸度日。基於這些現象,我們可以洞見香港福利體系所累積社會深層次矛盾。
收入分配結構。香港差距問題雖然受到關注,但以就業主導福利體系並受到充分重視。受到疫情衝擊,香港就業情況惡化,底層家庭其衝,這了收入分配結構脆弱性。香港基尼係數2006年0.533上升2016年0.539。香港差距,多年來沒有改善。2016年,收入組別中位數為65,000港元,收入組別中位數為4,160港元,兩者相差14.6倍。收入人口佔20%,其收入佔整個社會收入55%。這個比例1996年2016年間沒有改變。1996年2016年,收入兩個組別中位數,增幅只有30%;而收入兩個組別中位數,增幅達73.3%和75%。
房屋作為資產性收入。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程度上取決於資產,年資產性收入增長持續超過工資性收入增長,進一步加劇了市民收入結構性差距。香港資產性收入主要來源於股市樓市兩個市場。迴歸來,截止2019年,恆生指數增長率為162.9%,房屋售價指數增長率為134.8%,超過薪金指數增長率85.1%,擁有金融資產及物業市民實質收入所得超那些沒有資產市民。底層市民工資收入外,資產收入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