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移民分析】現狀與我國對策研究3 |國際移民的歷史 |華人國際移民的歷史回顧和社會學分析 |

首頁

留學攻略庫

深入分析移民歷史遺留問題,解讀美國現狀

聯繫專業留學顧問,獲取院校內部開資料及留學方案,避免踩雷導致延誤留學。

摘要

勒芒大學是緬因州受歡迎大學之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留學生前來讀。於準備前往勒芒大學留學學生們來説,瞭解360度信息十分,包括學校歷史、校園設施、課程設置、教學質量、住宿條件方面。本文多個角度探討留學勒芒大學需瞭解相關信息。

正文

角度一:學校歷史和辦學特色

申請創意寫作碩士班,如何眾多申請者中脱穎而出?

申請創意寫作碩士班,如何眾多申請者中脱穎而出?

申請創意寫作碩士班需要是華和實力,但需要是申請技巧。以下是幾個角度,希望可以申請者提供參考。

一、提前準備

申請前,應該充分瞭解碩士班背景和要求,並性地提高自己素質。例如,可以通過參加寫作比賽、修讀相關課程方式,提高

華裔女神王瑤琳留學申請內幕,印第安納大學是她選擇

摘要
王瑤琳是一位備受矚目的華裔女神,她留學申請內幕備受關注。本文介紹王瑤琳留學申請過程,重點探討她選擇印第安納大學原因。

正文

角度一:王瑤琳背景及留學申請
王瑤琳出生於一個普通中國家庭,但藉着自己天賦和努力,中國娛樂圈嶄露頭角。身為一名藝人,王瑤琳有着國際化經驗和

摘要:
美國鋼琴教育具有資源和歷史底藴,優質教育體系和音樂環境,鋼琴學習者提供了發展空間發展機遇。然而,時代發展和音樂市場變化,鋼琴教育存在問題和挑戰,需要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滿足鋼琴學習者需求,提高美國鋼琴教育水平。

正文:

參加耶魯模擬聯合國心得

作為一個國際事務大學生,我夢想着有機會參加聯合國會議。這個暑假,我加入了耶魯大學舉辦模擬聯合國活動,讓我國際組織和國際事務有了深入瞭解。

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耶魯模擬聯合國會議上,我扮演了阿根廷代表,參加了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委員會討論。和來

美國高中作弊問題分析解決方案

摘要

社交媒體普及和,高中作弊問題美國日益。但是,作弊不僅違反了道德和職業操守,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和發展。本文多個角度分析美國高中作弊問題,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

正文

角度一:影響學生發展

高中作弊學生發展有着影響,首

摘要
美國公立高中交換生項目是指讓來自其他國家高中生美國公立高中學校中參加期一年課程學習和文化交流項目。學生們住美國當地寄宿家庭,學習美國文化、語言和社會習慣,同時接受質量教育。此外,該項目學生們提供了機會親身感受美國生活方式,拓展國際視野,增強文化理解和適應能力。

摘要
美國國際學生交流計劃(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簡稱ISEP)是一個非盈利性組織,旨在促進全球範圍內學生交流。本文申請準備、申請材料、學校選擇、課程安排、文化差異角度,為大家提供ISEP申請攻略及策略建議。

正文

一、申請準備

留學美國:瞭解當地宗教信仰對留學生影響

留學是許多人實現夢想一種途徑,而美國是世界上受歡迎留學目的地之一。然而,於美國社會多元化和宗教信仰特點,留學生可能會面臨一些與宗教信仰相關問題。本文多個角度探討當地宗教信仰對留學生影響。

一、文化衝擊

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宗

20世紀初紐約風起雲湧,日新月異。全市340萬人口中,外來移民佔比超過三分之一。他們不知不覺中改變着城市面貌,將紐塑造成當今世界多元化國際化。

這130萬入駐紐約客們是誰?他們日常生活是怎樣一番面貌?22名上紐大學生在暑期通過數據分析和跨學科合作開展研究,揭開了這些移民生活經歷面紗。

這項研究是紐約大學“人文研究實驗室”一部分。 “人文研究實驗室”是上紐大歷史學助理教授Heather Lee領導一項期一學期研究計劃,最初2018年春季紐約大學歷史學教授David Ludden發起。四學期來,Lee教授帶領紐約大學三大門户校園學生,美國第一數據源“美國人口普查”中數百萬數據,以及來企業目錄、執可記錄、歷史地圖和其他人口調查信息源大量數據進行了數字化、分析和綁定處理,幫助學生確定移民生活軌跡模式。該研究旨在利用數字技術,為移民歷史提供詳細、可靠解讀。

研究團隊成員覆蓋人文、商學金融、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四個專業學生。他們分成四個跨學科研究小組。每組負責一個主要數據挖掘和數據提煉任務,包括訓練計算機確地閲讀歷史文件、探索確定餐廳闆國籍途徑,以及確定移民收入水平及合法身份。

“作為歷史學家,傳統歷史檔案內缺乏研究對象記錄,且歷史研究機構認為他們想法和經歷,這着實令人。”Heather Lee説。她目前研究焦點是美國中餐館發展歷史。“既沒有日記,來信件數量,這樣情況下要如何瞭解移民生活經歷呢?我們可以採用數據和數據分析。”

“‘我們能這一信息中學到什麼?’——學科會採用方式探索這一問題。跨學科角度探索研究,填補歷史記錄中與空白開闢了途徑,讓我們邊緣化移民羣體發聲。”Lee教授説道。

2020屆學生Sarah Tahir、2019屆學生Marina Victoria Pascual 插畫師Trevor Fraley合作創作了一系列動畫,描繪中餐館數據庫中國移民美國遭遇困難歷史敍述

2020屆學生武光宇所在“美國人口普查”團隊1880年、1910年和194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與其他歷史信息源相關聯。他表示,Lee教授提出用數據揭示百姓故事想法,啓發他團隊數據應用於領域。

“歷史人口普查收集數據,所以我們嘗試利用機器學習,採用職業、年齡見變量,預測信息缺失移民社會經濟狀態,”武光宇説,“我們希望通過這項研究,講述有數據做支撐普通移民羣體故事,使這些歷史敍述更具包容性。”

武光宇同組有2021屆世界史(綜合人文)專業學生張劭宇。這位人文專業隊友幫助下,幾位數據科學專業同學利用覆蓋面歷史背景,確定了能提供全面數據人口類別和城市選區。張劭宇和隊友發現,可以收入水平計算結果和種族信息構建一個“差異指數”。這些計算結果展現了20世紀早期,曼哈頓各地區社會、種族羣體間分隔和融合狀態水平。

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沈夢婕所在小組擴大了中餐廳闆和員工現有數據庫,並創建了一個有關中國移民美合法身份數據庫。研究過程中,她地發現,僅完成一列數據需要大量知識儲備。確認某個移民身份,她需要花幾個時梳理歷年法律案件記錄。

“計算機科學思維模式下,我一個視角看待事物,關注某個數據點,例如某一地區移民紐約居民總人數,”沈夢婕説,“但這個項目中,是我尋找法律案件記錄過程中,我得一個視角看待每個個體人生軌跡。”

來自台北2022屆數據科學專業學生林奕忱是“餐廳”研究小組成員。他們利用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以及人口普查數據信息源,查找19世紀晚期收錄紐約企業目錄餐廳闆國籍。完成後,林奕忱曼哈頓地圖上標出了餐廳和移民社區所在位置。結果發現族裔餐廳聚集地並總是該族裔移民聚居地,小組最初假設完全吻合。林奕忱及其組員因此想知道這些餐廳服務對象是誰,並着手研究人們食用非本族裔食品態度發生了怎樣改變。

現代以民族國家主體國際體系下,移民現象可分為國境內移民,以及跨國境移民;跨國境移民分為移民出境(英語:emigration)外來移民(英語:immigration)兩種。

指涉人移民,場合和環境下有稱謂,如「出境移民」、「外來移民」、「開拓者」。地理大發現時代以來,移民勞工即成為跨國界人口移動大宗。

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移民勞工(簡稱「移工」)規範、權益保障及相關執法,許多輸出或引進大量移工地區(例如美國),加上移民帶來文化差異,當地社會價值觀產生衝突,移民議題成為受到高度關注政治、社會議題。[2]

歷史上,於匈人入侵導致歐洲民族遷徙,造成了連鎖移民事件,大量民族流離失所,導致了羅馬帝國衰亡。

地理發現後,白人大量移民到美洲、大洋洲地,當地傳統文明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美國建國後,向西移民擴張,地原住民族遭到打擊。俄羅斯16世紀起,東移民擴張,吞併西伯利亞,當地民族遭到打擊。

到現代資訊科技與交通方式革新,還增加了臨時移民(temporary migration)、往返&巡迴移民(repeated and circulatory migration)幾種類型,這些移民當中是勞務移民(labour migration)主[3]。

聯合國稱跨國移民(國際移民)規模於2017年達到2億5800萬。這個移民數字是第一代移民,説包括那些出生移民接收國但父母其中一方是移民第二代移民。接受移民國家是美國(3480萬),其次是沙特、德國、俄羅斯、英國、阿聯酋。輸出移民國家是印度(1660萬)、墨西哥、俄羅斯、中國。[4]

【編者】: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發起形式“學術快閃”活動,意在集合研究會前輩先賢、知名學者、骨幹力量、青年學人一起推動中國學術增益,通過邀約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學者開展跨學科、跨國話,活躍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學術體氛圍,增進學術體交流,認識並瞭解各自研究領域動態和理論方法,為己。第一季“學術快閃”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主辦,目前辦三期。本次活動——移民史溯源:移民史“源流”“點面”,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任,特邀了何芳(上海紐約大學博士後)、伍斌(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遊天龍(雲南大學民族學社會學學院副教授)三位學者探討美國移民史、美國亞裔移民史、中國美國移民史研究源流脈絡、發展變化。

移民人類歷史,可以説中斷過。近300年來,資本主義經濟興起擴展、全球化聯繫密切、科技與交通通訊方式革新,移民類型、動因、規模、影響變得發複雜化、多樣化。移民成為“衝擊主權、挑戰治理、關涉人權”複雜問題,大眾生活、國家治理、國際政治緊密相關。移民於美國有着意義。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移民參與創造了美利堅文明,美國借移民問題實現了國家建構。如梁茂信教授所言,研究美國歷史如果研究移民,那麼美國文明是,是一個欠缺。

以來,美國學界移民史研究與族裔、是少數族裔追求公平正義自我覺醒和社會運動,相伴而生、相輔相成。奧斯卡·漢德林為代表早期移民史學家相關研究,讓美國史侷限於盎格魯—撒克遜精英們歷史。此後,民權運動中,亞裔移民史研究創生,主流社會稱“外國人”羣體納入美國史書寫。移民史研究專業化、學科化,不僅填補了美國史相關研究空白,啓發大家對一系列問題思考——誰是美國人?誰應該納入美國史書寫?移民於美國意味着什麼?。

移民史研究是一個問題,無論是時空地理角度,還是考慮到其經濟、文化、政治、外交、環境、城市、醫療疾病問題密切關聯。移民史研究發展孤立,其他學科,是社會學科之間有着碰撞、影響啓發、乃至競爭複雜關係。美國移民史研究理論範式從同化論、到多元文化主義、到跨國史和全球史轉向,既歸於時代社會發展變遷,是學科方法觀念相交融產物。

如今美國,移民和族裔史研究成為美國史研究中組成部分之一,研究隊伍、成果不勝枚舉,族裔和移民研究中心遍佈北美大地。比之下,受時代和資源條件所限,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一度陷入停滯。先學們早期研究基礎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移民史研究意義上取得了,但無法忽視是存有許多。希望國內移民史研究可博採眾長、集眾人力,繼往開來。希望通過三位學者精彩短文,可以對大家思考美國和中國移民史研究從何而來、為何研究、意義、未來會走向何處,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史本身是一部移民史。當下面美國國內反移民聲音,有人會説,土著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我們是移民。但研究表明,即使是這些所謂“原住民”,是通過當年海水淹白令海峽遷徙到北美大陸。美國移民史和種族史、族裔史有着不可分割關係。我們現在講非裔、亞裔、拉美裔、印第安人歷史是美國移民史一部份,美國歷史上核心問題之一奴隸制是一種制性移民。而美國佔大多數白人是通過移民來到美國,所以我剛才提到少數族裔移民歷史,白人研究(Whiteness Studies)包括於歐洲移民研究。比如馬修·弗萊·雅各布斯《膚色白人性》(Mathew Frye Jacobson, Whiteness of Different Color: European Immigrants and the Alchemy of Ra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裏面講到:二十世紀交來到美國東南歐移民以及猶太移民不是當成白人看待,有一個種族化變“”過程,所以“白人”概念是一種社會和歷史構建。今天我主要側講是美國亞裔移民是美國華人史發展,以及當下一些研究動態。

延伸閱讀…

華人國際移民的歷史回顧和社會學分析

世界近現代史視閾下的移民概念與含義

亞裔美國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興起於美國風起雲湧20世紀60年代。受到民權運動和黑人少數族裔權利運動影響,亞裔學生提出應當讓美國亞裔自身歷史走進大學課堂。與此同時,美國史學界出現了史學流派——社會史,要求拓寬傳統史學研究對象範圍,婦女、工人、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社會羣體關注, 倡導書寫“下往上”歷史。因此,亞裔美國史發展一開始跨學科、帶有政治運動色彩,社會史緊密結合、致力於發掘史料。社會史影響下美國華人移民史注重美國華人自己聲音,關注華人白人之間族際關係, 但是往往強化了華人白人之間壓迫和壓迫二元對立分析框架。有一些華人社會史帶有“同化論”影子, 強調華人移民美國性特徵(Americanness)。這是美國主流社會話語一種迴應。這裏主流話語,我指是華人同化,是“外國人”,有着旅居者心態。因此一些相關著作傾向於強調華人移民以及他們後代美國同化程度,他們美國做出貢獻、以及他們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願望。這些著作存在問題解釋美國華人經歷時,淡化了美國華人中國和其他國家華人聯繫,了他們經歷中跨國和全球聯結方方面面,華人地描述種族歧視被動受害者。亞裔歷史書寫基本上存在類發展態勢和問題。

90年代左右移民跨國主義理論興起, 美國史書寫出現了全球史和跨國史轉向。美國早期移民史主要表現跨大西洋史,美國華人歷史主要是跨太平洋史。下面幾個概念做一下界定:

國際(關係)史(International History)主要關注國際關係,將民族國家或者國族國家作為分析工具,研究國家機構、政府和國際衝突。

跨國史(Transnational History)下移民研究,地於移民與社區,關注聯結和依賴(interconnections and interdependence),致力於挑戰美國中心和國家中心研究方法,因為美國中心和國家中心研究方法往往國家邊界來定義移民身份和文化,將移民視作單向遷移。

同時,大多學者跨國主義社會史研究方法結合起來, 探討美國華人跨國家庭、婚姻和跨國社區形成和發展。如美國華人學者趙小建、劉海銘、徐元音和陳勇使用了包括美國華人社區內部中文資料、中國出版資料中英文史料,力求深受太平洋兩岸社會環境歷史變遷影響下普通華人移民生命軌跡華人社區跨國模式。一些代表性著作有:趙小建《家園》關注了美國華人史研究時間段,1940到1965年美國華人家庭和社區轉型(Xiaojian Zhao, Remaking Chinese America: Immigration, Family, and Community, 1940-1965,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2); 徐元音《夢金山夢家鄉》是關注了廣東台山人跨國社區(Madeline Yuan-yin Hsu, Dreaming of Gold, Dreaming of Home: Transnationalism and Mig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China, 1882-194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陳勇《華人舊金山》中認為,如果我們美國華人排華時期身份認同放在跨太平洋視角下理解,而是關注美國這些華人影響,我們理解當時華人身份認同形成原因(Yong Chen, Chinese San Francisco, 1850-1943: A Trans-Pacific Community,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一些學者運用視角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喬治·安東尼·佩弗其著作《假如他們婦女帶來——排華之前華人婦女移民史》,探討了1875年美國《佩奇法案》及其實施華人女性移民和華人社區性別比例所產生影響。作者比分析了美國大陸、夏威夷、澳大利亞、新加坡地華移民政策,發現華婦女移民政策鬆夏威夷和新加坡地華人社區性別比例,因而得出是移民法律而非中國傳統文化製了中國婦女到美國流動(George Anthony Peffer, If They Don’t Bring Their Women Here: Chinese Female Immigration Before Exclus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9)。此外,羅納德·高木《他們來了:赴夏威夷和美國大陸中國和日本女性移民》一文中,詳細地梳理和了中國和日本女性移民到夏威夷和美國大陸情況,分析了她們經歷之所以存在差異原因 (Ronald Takaki, “They Also Came: The Migrat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Women to Hawaii and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 Perspectives, 1990)。

整體而言,現在美國亞裔、華裔移民歷史書寫是深受跨國、跨地區和全球、解釋框架和理論影響,社會史是研究,同時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上有了拓展。

1、美國西部史、全球殖民史之間對話。多年前,艾明如教授文章中提出,建議美國西部看作太平洋區域一部分來理解其中殖民關係,引入了“定居者殖民主義”(settler colonialism)概念,提出19世紀美國加州與其他英國定居者殖民地(如澳大利亞和南非)存在相似性 (Mae M. Ngai, “Western History and the Pacific World,” The 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Vol. 43, No. 3, 2012)。

2、中國香港地區關注。香港大學伊麗莎白·津恩指出華人移民不是中國僑鄉到美國單一、線性過程,而是多向(multidirectional),強調香港中國移民到美國過程中起到作用。因為當時廣東出發赴美的移民大多是通過香港,這一過程塑造了香港(Elizabeth Sinn, Pacific Crossing : California Gold,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3、關注美墨和美加邊境。李漪漣教授《守衞美國國門》是研究排華法案實施經典作。此書關注了排華法案如何促成了美國一個移民國家到守門(gatekeeping)國家轉變,而且探討了美國排華法案及其帝國主義勢力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華人移民政策帶來影響(Erica Lee, At America’s Gates: Chinese Immigration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 1882–1943,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3)。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美加邊境形成》(Kornel Chang, Pacific Connections: The Making of the U.S.-Canadian Borderlan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

3、與拉美史、西半球史對話,代表作有:Jason Oliver Chang, Chino: Anti-Chinese Racism in Mexico, 1880-1940,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7。

4、與太平洋島國居民史(Pacific Islander history)以及 太平洋島國史(Oceania history)結合,這裏面涉及到環境史內容。代表著作有:Gary Y. Okihiro, American History Unbound: America’s Past Through the Lens of Asi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這些著作都向我們展示了學者們進一步深化全球史和跨國史視角下美國華人移民史書寫努力。這些著作我們帶來的啓發,我後補充下未來可能一些研究方向:

1、城市史和環境史可以美國華人移民史研究結合。比如目前關於金山、紐約、奧克蘭、芝加哥、聖路易斯城市華人研究主要是社區研究,深入地分析華人這些城市影響,城市建築、空間華人生活交織,以及華人美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美國移民史學者夏黎研究中關注了華人移民遭遇住房種族隔離問題。提到“種族隔離”,大家往往想到非裔經歷,而這本書中講到美國歷史第一個種族隔離社區是金山中國城,此項研究促進了華人移民史美國城市史結合(Charlotte Brooks, Alien Neighbors, Foreign Friends: Asian Americans, Hous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2、社會性別角度切入,有空間。華人婦女史80年代起成果湧現,社會性作為交叉性理論(intersectionality)要素之一運用相關著作中。代表作有:Judy Yung, Unbound Feet: A Social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in San Francisc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Xiaolan Bao, Holding Up More Than Half the Sky: Chinese Women Garment Workers in New York City, 1948-92,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Karen J. Leong, The China Mystique: Pearl S. Buck, Anna May Wong, Mayling Soo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Orient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眾多成果中,中國台灣學者王秀惠《種族歧視性別——二戰前美國大陸男性華人經歷》(中國台北:台灣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06年)人耳目一新感覺。作者揭示了社會性種族互動,如何塑造了二戰前美國本土華人男性經歷,以及華人男性特質白人男子氣概交織建構及其中存在權力關係。這本書我們提供一些思考男性史並男性中心視角歷史,社會性別視角於華人男性經歷探討,可以彌補長期以來美國華人史研究中婦女史而造成男性史研究缺失,是可以推動婦女史和男性史交叉研究成果,呈現華人男性特質和華人女性氣質塑造之間存在依賴、交織關係,有助於社會性別理論進一步開拓。

延伸閱讀…

深入分析移民歷史遺留問題,解讀美國現狀

當大數據分析遇上歷史研究……_移民

另外,目前關注美國華人歷史上性少數人羣(LGBTQ羣體)和性向或者性存在(sexuality)著作還是。代表作有:Judy Tzu-Chun Wu, Doctor Mom Chung of the Fair-Haired Bastards: The Life of a Wartime Celebr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3、“迴流”移民(return migration)不僅是美國移民史研究一個趨勢,是其他移民研究關注一個方向。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移民只是單向地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了迴流移民及移民來源國動態。目前美國華人史中,這一問題研究有突出貢獻是夏黎《出美國記》。這本書關注了1901—1949年間美國出生華人離開美國到中國謀生情況(Charlotte Brooks, American Exodus, Second-generation Chinese Americans in China, 1901–194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9)。

4、少數族裔間關係是目前美國史學界推進和有需求一個方向,主要致力於探討華人黑人、印第安人或者拉美裔之間族際關係,種族化(comparative racialization)理論和視角有助於這一方面史學研究深化並反過來促進相關理論研究。

我今天要本來打算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談談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狀況,第二個問題是粗略地談談美國移民史研究狀況,第三個問題我是想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將來發展談談自己思考。但是鑑於時間關係,我打算,可能只能談談第一個問題。

即便是隻談論一個問題,事實上複雜、牽涉內容多,需要一篇文章體量才能説。所以今天我只能概要地講一講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這個問題,如有指出請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關於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概況,我差不多十年前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所分析很多特點和問題近十年後今天沒有變化,出現了一些特點和問題。

移民及其後裔於美國重要性我想無需多言。雖然美國並移民組成唯一國度,但無論是移民規模,還是組成移民種族、族裔、文化多樣性及其社會影響有可匹者。於移民美國歷史上意義,使得移民史研究整個美國史中顯得。美國移民史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奧斯卡·韓德林(Oscar Handlin)他獲得過普利策獎著作《拔根者》(The Uprooted)開篇就不無感慨提到,“我打算寫一本美國移民史史,發現美國史一部移民史”。這種表述雖無誇張,但反應了移民史美國史中不可或缺地位。近年來,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取得相當多研究成果,形成了特色同時揭開了進一步研究新方法、領域。

早在民國時期,國內有學者關注美國移民問題。留美學者、民族學家吳澤霖《東方人美國處地位》及法學家丘漢平《美國排華過去及現在》, 主要闡述了華人美國遭受排斥歷史現實,二文堪稱國內學者研究美國移民問題開山作。丁則民先生1952年出版《美國排華史》,是中國第一部美國移民史論著,美國排華“罪行”進行了揭露,時代痕跡。

,美國移民史作國內美國史研究一個分支,其並呈延續性發展是改革開放後。20世紀80年美國移民史相關論文,屬於論題下敍事。如黃安年《外來移民美國發展》、丁則民《百年來美國移民政策演變》,鄧蜀生《美國移民政策演變及其動因》。這一時期美國移民史研究,需要辯證地看。一方面今天看來,無論是論文選題、資料厚度,或是論點的説服力度顯。不過當時國內美國史學界初入學術背景下,受時代和資料所限,這些文章屬鳳毛麟角出彩之論。另一方面史學研究發展內邏輯講,當時美國史蹣跚時期,作為其分支移民史研究精專課題做起,這種時代條件下論題具有一種“鋪路石”功用。就此而言,先學們篳路藍縷功不容置疑。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華裔移民史研究整個領域研究水平提升起着主要推動作用,其研究成果佔當時國內美國移民史半壁江山。研究論題集中於華人美國鐵路建設和經濟開發中所扮演角色以及美國社會排華問題,其結論包括華人美國鐵路建設、西部開發經濟發展中巨大作用,美國華人歧視、排斥與不公待遇。學者這類問題研究,往往包含着民族情感,其間既有客觀史實,有美國控訴。

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這時期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超出了單一學者範疇,形成多點開花局面。

90年代是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迅速延伸期,成果較以前增加。出版了一些有分量著作,如鄧蜀生先生《美國移民:歷史現實未來》,梁茂信老師所著《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戴超武老師《美國移民政策亞洲移民(1849—1996)》著作。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出版美國移民史相關專著超過20部,發表論文300篇以上,數字上看,作為國內美國史研究一個“冷門”分支,。著作方面包括鄧蜀生先生《世代悲歡“美國夢”》,錢皓老師《美國西裔移民研究》,黃安年先生《道釘——建設北美鐵路華工》,姬虹老師《美國新移民研究:1965年》,林廣老師《移民紐約城市發展研究》,李愛慧老師《文化移植適應——東歐猶太移民美國化之路》,梁茂信老師《美國人才吸引戰略政策史研究》,歐陽貞誠老師《美國外來移民勞動力市場經濟影響》,潮龍起老師《移民、秩序權勢:美國華僑堂會史研究》及《美洲華僑抗日戰爭》。

不過,這一時期稱得上“”當屬美國華裔移民研究,無論是論著數量是質量躍上了高度。其研究概況可成文。限於時間,這裏贅述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很多美國華人相關研究引入國內,如趙小建老師《家園:動盪中美國華人社會(1940—1965)》,陳勇老師《華人舊金山:一個跨太平洋族羣故事(1850—1943)》,艾明如老師《幸運之家》和李漪蓮老師《亞裔美國創生》。,此前有一些華人研究成果引入國內,比如周敏老師重要著作——《唐人街:深具社會經濟潛質華人社區》。不過,21世紀之前相關譯介總體數量多,而且周敏老師是社會學家。

(一)時代性特點:改革開放最初十餘年,偏左意識形態影響着學術研究。儘管此時國門敞開,經濟走向開放,但學術上“開放”受思想慣性影響而顯得步履蹣跚。其原因是多方面,,於中美關係期處於戰敵狀態,學術交流存在、國內各研究機構史料建設於空白。其次,於中國成立後70年代末,政治運動幹擾了髙校研究機構教研秩序。到20世紀80年代末,學界形成一種規範,無論是註釋運、還是文章結構安排和學術思想闡發,地存在失範問題。後,學者研究中立論表現出偏頗。90年代是美國移民史研究過渡期,研究成果客觀性和創新性加強。新世紀以來,中國美國移民史研究原有廣度基礎上持續深化,研究成果學術性進一步。這表現論著研究性有所加強,出現了一些基於第一手資料意義上“歷史研究”。

(二)選題取向特點:主要表現如下三個方面。,宏觀主發展。這種趨勢既是學術發展內邏輯,資料密不可分。不過,我覺得當下國內學界研究還有所誤解。有些人研究與碎片化相提並論,這事是一種誤解。碎片化研究往往選取一些缺乏學術價值歷史片段,來進行缺乏關聯性研究;而有價值研究則,它旨在見,選取歷史節點,歷史語境下發掘其歷史節點關聯,通過研究進而拼湊出相對整體和立體歷史圖景。

其次,“學以致”轉向“學以致”與“學以致知”並舉。“學以致”是十分必要,但是我們以往歷史告訴我們,過分注重“學以致”往往會學術客觀性造成衝擊,形成錯誤歷史認知。只有歷史知識才能現實服務,否則會適得其反,這個意義而言“學以致知”顯得,否則便是本末倒置。是當前中美關係之下,且歷史知識。

後,一貫高度重視華裔移民研究。這是我們民族情感決定。目前國內美國華裔移民研究40餘年發展,進入緻問題研究中,國內美國移民族裔羣體研究中獨秀於林,無論是方法上或是資料運用上引領學界。但其他移民族裔羣體研究基本停留幾個羣體,如猶太移民、西裔移民,而且多總體研究,深入。可見,國內學界美國華裔以外移民羣體研究重視。事實上,關注華裔移民實現華裔移民進行緻透徹考察。眾所周知,華裔羣體並非美國社會孤島,而是其組成部分,是其他族裔相交融。只有對其他移民進行同樣人研究,而後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方能華裔移民羣體美國文化適應中扮演角色及其共性異性有認識,從而達到提升美國華人史整體研究水平。

此外,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表現出地域性特徵。改革開放初,丁則民先生奠基美國移民史研究以來,東北師範大學是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重鎮之一。美國華裔移民研究中,地域性特徵體現得,其研究中心主要集中華南一帶,其中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和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有影響。這種地域上集中分佈徵主要得益於地理上優勢。一方面中國海外移民包括去往美國移民主要來東南沿海,即使移往東南亞移民有一部分二次移民到美國,因而具有感情上牽絆;另一方面,這一區域移民遷出地原始資料獲得,這歷史研究關。此外華中師範大學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和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有相關成果問世。

儘管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美國移民史研究取得了發展,形成了自己一些特色,但若美國學界領域研究進行比,研究中是顯而易見。

(一)對“二戰”前美國移民史研究。近年來,對早期美國移民研究,只有在通史類著作或其他專題中有旁及,專論多,有少數學者進行了“遊擊式”研究。所謂“遊擊式”研究是指這些學者並研究早期移民而是出於一時學術興趣而作。此外19世紀美國歷史上兩次移民潮我們缺乏系統而人研究。

(二)美國視角考察外部移民;移民政策為研究重點。研究非華裔移民羣體時,側重美國角度去看移民。如移民美國文化適應、就業及其他方面、美國移民影響,而缺乏從移民角度去研究移民史成果。事實上,歐洲人移民北美是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全球性人口流動中組成部分,它歐洲各國和亞洲各國之間跨國移民一起構成了波瀾人口流動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