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2014年移民搬政策】廣西三貧困縣調查 |廣西實施扶貧生態移民 |進城移民如何 |

  新華社南寧1月4日電(記者鍾泉盛、黃浩銘)廣西有538萬人口,是全國脱貧攻堅主戰場之一。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到2020年,幫助100萬扶移民搬遷“下山”謀發展。記者近日廣西平桂、田陽、東蘭地採訪瞭解到,集中與分散安置結合、合理規劃產業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有序推進。

  廣西百色市田陽縣、河池市東蘭縣全國14個集中連片地區之一滇桂黔石漠化區內,是廣西扶貧攻主戰場之一。部分羣眾分散居住基礎設施差、條件大石山區,生產生活十分困難。

  記者日前田陽縣“老鄉家園”扶移民搬遷項目現場看到,項目工程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有幾棟樓封頂。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老鄉家園項目佔地約470畝,計劃投資12億元,將安置3萬名羣眾。到明年上半年,第一批約5000名搬遷對象可以拎包入住了。

  “一套70平方米左右、三房一廳安置房,總價12萬元。屬於田陽縣建檔立卡户,政府每人7000元標準發放購房補助。羣眾如果有貸款需求,可政府協調,農發行申請期10年、8萬元低息貸款。目前有6000多户貧困羣眾申請遷入鄉家園區。”田陽縣扶貧辦主任金説。

  東蘭縣泗孟鄉廷友移民安置點,一排排四層半樓房拔地而起,有搬遷户入住,有的進行後裝修工作。泗孟鄉黨委書記龍毅告訴記者,這個移民安置點可安置76户羣眾,每户佔地面積70平方米,人口每人有6000元建房補助,另外每户可申請1.7萬元左右城鄉風貌改造補貼。

  “我們是25公里之外大石山區搬下來,我們家6口人,建房材料加人工花了17萬元,前幾年廣東打工攢了些錢,另外親戚和銀行7萬元,房子建起來了,現在裝修是自己弄。這個安置點離鄉裏,鄉公立幼兒園旁邊,後小孩上學、生活。”廷友安置點搬遷户黃必爾説。

  2014年,賀州市平桂管理區建檔立卡人口有7.27萬人,貧困率18.32%,長期以來,平桂山區一些鄉村生存條件,農民分散居住現象。2015年以來,平桂管理區依託碳酸鈣千億元產業園區、高工業區兩個園區,加快推進安置住房、社區衞生服務關設施建設,到2020年,可實現4.5萬貧困羣眾搬遷安置。

  記者近日平桂管理區“平桂新城”集中安置點項目施工現場看到,3棟18層安置房開工建設。

  “我們不是安置而安置,貧困羣眾山上搬下來了,要確保他們留得住,能發展,可。”平桂管理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建軍説,平桂新城集中安置點內,管委會規劃建設幼兒園到高中教學設施,此外建設醫院、體育場、就業培訓中心設施。貧困羣眾搬遷到新城後,可保留原有農村户口,並享受學、醫城鎮居民待遇。

  “地裏好不容易長出的玉米、紅薯,猴子、田鼠糟蹋了,一年到頭啥收成,日子緊巴巴。”33歲覃建律老家廣西田陽縣坡洪鎮康浮村,那裏山高水地,田地。

  “一樓養豬,二樓住人,三樓存放糧食,有人説‘一樓是畜牧局,二樓是人事局,三樓是糧食局’。房子年代了,每颳風下雨,擔心會倒塌。”

  當地政府人口準識別中,覃建律一家評46分,屬於貧困户。得知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後,覃建律提出申請。今年1月,一家五口人離開居住30多年老家,搬到縣城移民新區,城裏人一,住進了生活現代小區樓房。

  覃建律生產生活變化,是廣西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一個縮影。“十三五”時期,全國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完成近1000萬人口搬遷任務,同一時期廣西完成易地搬遷羣眾110萬人,其中一部分搬遷到縣城。

延伸閱讀…

廣西實施扶貧生態移民_圖片_新聞

進城移民如何“紮下根” 廣西三貧困縣調查-新華網

  71歲蘇福珠一家鄉村搬到了縣城。他老家大化瑤族自治縣六鄉茶油村,於位於缺水缺土喀斯特地貌山區,三畝山地種出的玉米僅夠一家人餬口,靠養牛、豬和雞辛辛苦苦積攢下錢,大多花了修葺年久失修老房子上。

  29歲那年,蘇福珠生下兒子蘇利,蘇利30歲結婚,兩年後生下女兒,父子二人屬於晚婚晚育。“沒有辦法,家裏,住地方閉塞,想討媳婦。”

  如何走出大山呢?電視裏看到外面世界,蘇福珠憧憬着。兒子蘇利17歲初中畢業後,人到廣州打工,這是蘇家第一個到大城市謀生年輕人。然而,城市站腳不是一件事。一年後,他回到了老家。

“以前要來村裏可有那麼,因為沒有道路,步行,起碼大半天時間,得帶上工具防野獸。”聊起移民搬遷之前,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大石排村黨支部副書記唐建雲説,他們村是出名缺水村,全村不僅耕地用水得不到保障,羣眾飲水困。

徹底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困難,5年前,恭城瑤族自治縣移民局支持下,村民從深山中榴石腳村搬遷現在大石排村。5年建設發展,是一系列脱貧攻堅政策落地實施,“現在好了,水泥路修到村裏,我們再也不是過去缺水村了”, 唐建雲説着,家裏水龍頭打開,乾自來水嘩嘩地流了出來。

延伸閱讀…

讓100萬人脱離窮根——廣西大力實施扶貧移民調查-新華網

廣西:樹扶貧生態移民新標杆圓山區貧困羣眾幸福夢

跟着唐建雲漫步村裏,道路乾,樓房排列。陪同鎮幹部告訴我們,這個村這兩年球場、文化書屋各種健身、文化設施,村民生活改善很多。

村民趙永希説,前兩年,縣裏關部門幫助下,他們發展月柿種植,生活。全村80%家庭建起了樓房,小車及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拿我家來説,4個兒子有3台小車。能有今天生活,全靠黨政策。” 趙永希説。

要説受益黨和政府政策,李玉章有發言權。“我們建房子,上級有補助;政府幫我們修路、找水沒少花錢。” 李玉章説,他家受益是政府提倡發展月柿種植。“我家今年收穫8萬斤月柿沒有問題。” 李玉章説,山區氣温,月柿山外品質好得多,價格得多,2016年他家月柿收入有9萬多元。

政策帶來鄉村鉅變,同時增強了黨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2014年,李玉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要發揮共產黨員模範作用,帶頭全村各項工作搞得。” 李玉章信心滿滿。

採訪期間,老百姓我們談得是,政府移民搬遷政策力。這些年來,恭城投入近1000萬元於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大石排村村民趙澤政告訴我們,去年自來水取水地方塌方,縣移民局和水利局他們修復,只要有什麼困難,政府及時解決。説激動他,唱起了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