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最早的中國移民】新移民眼中的澳洲華人百年移民史 |澳大利亞移民史 |澳洲華人 |
澳大利亞華人(稱澳籍華人、澳洲華裔、華裔澳大利亞人,英語:Chinese Australian)是指具有華人血統澳大利亞公民,包括來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地第一代華人移民羣體以及其後代。華裔族羣人數多數民族之一,佔澳大利亞總人口中約5.5%。大多數澳大利亞華人居住澳洲東岸大都市,包括悉尼和墨爾本。
華人移民澳大利亞歷史可以追溯到1810年代,有東方紳士稱廣州人麥世英認為是第一個到達悉尼定居華人[4]。而後澳大利亞東海岸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發現大量金礦,是維多利亞州,掀起一股淘金熱潮,有「金山」稱墨爾本引來大批中國礦工。截止到1857年,澳有四萬名華人礦工。而伴隨著他們後裔以及家屬移民,澳大利亞境內華人人數二十世紀之前節節攀升。
剛建立起以白人主自治政府持排華態度,制定出一系列限制中國人移民法案。到1888年,所有澳大利亞殖民地接受中國移民。第一任總理埃德蒙·巴頓宣稱「人類原則適用於英國人之間,英國人中國人之間遵循這條原則。」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1901年澳大利亞政府開始白澳政策,這項政策政府性舉國政策,包括華裔內多個亞裔有色人種少數族裔開始官方以及政府排斥,使澳華人官方廢除白澳政策以前人數鋭減,造成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一個時間空白期。
北美以及歐洲白人當時中國移民敵視可「黃禍」一詞中反映出,而這種態度澳大利亞顯著。1901年時澳大利亞人口只有370萬人,東亞諸國相差,所以北美以及澳大利亞有部份人士擔心中國移民湧入會「吞沒」歐裔澳人。聯邦政府擔心難以控制亞洲移民潮流會大幅度降低白人薪資水準,這種情緒亨利·勞森(澳大利亞詩人)1906年寫一首詩「to be amused」中反映。
1901年,聯邦政府進行第一項舉措,通過了這項臭名昭著移民限制法,在此之前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存在類法律。
白澳政策廢除認為1973年,惠特蘭工黨移民法中增加了一系列阻止強化種族觀點修正案後。這些修正案確保了所有移民無論出生有權居住三年後獲取公民權,並認可所有關於移民種族國際協定。1975年種族歧視法案則使得官方制定帶有種族色彩規則非法。
1970年代,愛德華·高夫·惠特蘭和馬爾科姆·弗雷澤兩屆政府對移民法修正下才出生國家選擇移民政策完全廢除。
澳大利亞移民[1]歷史始於五萬年前[2],第一批移民是通過馬來羣島和幾內亞來到澳洲大陸古代澳洲原住民。
歐洲人首次進入是16世紀到17世紀,但是正式羣體性遷徙是1788年1月26日才開始。
而海外到澳大利亞移民人口,過去15年間極大程度增加。總遷入人口數量1992年1993年30042人[3]增加到了2006年2007年177600人[4],達到了歷史點。而這些移民中大部分是技術移民和家庭組式移民。同時今年偷渡到澳大利亞人口達到了歷史點。
2004-2005年間,總共有123424人移民到澳大利亞,他們當中有17736人來自非洲,54804人來亞洲,21131人來自海外,18220人來英國,1506人來自南美,有2369人來東歐[5]。
2005年-2006年有131000人移民澳大利亞[6],而預計2006-2007年澳洲移民人口是143000[7]。並且這個目標2007-2008年定142800152800之間,同時有13000個人道主義項目人口定位[8]。澳大利亞打開了國門,並且2008-2009年間,計劃移民人口達到了30萬,達到了移民局自二戰結束建立以來歷史點[9][10]。
人類首次進入澳洲大陸時間是冰河時期,那個時候海面高度和現在相差。理論上來説,那個時候人類通過馬來羣島,到達當時沒有分割澳洲大陸。
1788年1月26日,現在這一天定為澳大利亞的國慶節,但是一些澳大利亞土著及其支持者們定為「災難日」,「侵略日」[11]。英國第一支罪犯遣送船隊悉尼Cove登陸,目的是當地建立一個監獄。並且同年2月7日,宣佈那裡南威爾士殖民地。
而這個殖民地最初目的是一個監獄和少量移民。建立第一天起開始接收來到各地移民。於歐洲到澳大利亞航行費用要於美洲。殖民地發現吸引民眾遷徙到這裡。直到1840年,愛德華·吉本·維克菲爾德想法做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做法是維持土地價格,但是移民提供津貼。而這一做法到自治政府成立以前沿用。直到後來選民拒絕罰款税來有就業競爭力人提供工作機會。
淘金時代,開始於1851年,引發了人口數量極大增長,包括數量不列顛和愛爾蘭移民,有數量德國人和其他歐洲人口以及中國人。這些人羣後來受到了增加限制和種族歧視,而這使得他們大部分沒有可能繼續這個國家留下來。聯邦政府多個澳大利亞殖民地組建起來後,其最初所有改革包括1901年移民限制法案,白澳政策,主要是限制非白人移民。於大英帝國,這項顯著種族歧視政策沒有通過,但是一項移民官抽查歐洲語言控制機器測試開始執行。後一個經歷此測試移民是1909年。興人過於埃貢·歐文·基施,他是一個左翼東歐記者,5門語言,但是蘇格蘭語言測試中認為是沒有閲讀和寫作能力而流放。
聯邦政府發現要想能夠吸引各地移民,要通過津貼移民方式,而且可以通過控制津貼數量來控制移民人口,從而達到經濟發展階段能夠得到移民數量。
於1938年一個有5000個猶太人家庭組成民羣體,通過獲得官方語言測試或者擁有官方語言證書合法移民到了澳大利亞,由此讓澳大利亞政府感到,從而停止了之前那項法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能力抵抗日本人侵略,澳大利亞要人口昌盛,因此政府開始了大量移民計劃項目。成千上萬無家可歸歐洲人遷徙到了澳大利亞,而且有超過100萬英國民眾移民輔助計劃幫助下移民到了澳大利亞。而且廣泛的稱作是10英鎊一個人。移民條件,只要你是歐洲人血統,合理條件,並且沒有犯罪記錄,那麼你能夠成為澳大利亞移民。
1970年左右時候,移民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788年澳洲開始外開放白人移民以來,首次出現了移民數量於政府所需求數量。那後所有移民津貼全部取消,並且移民需要過程變得困難。
1972年,執政長達23年黨-鄉村黨保守派聯盟下台,澳大利亞工黨惠特姆上台執政。惠特姆政府主張東方政策,其任內,澳大利亞承認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同年終結白澳政策。此後,亞洲移民開始進入澳洲,澳洲正式成為亞太區主要移民國家。
2001年大選中,伊斯蘭主義問題和境線保護問題成為了焦點,而這些是於諸如美國911事件,坦帕事件,海外兒童事件以及SIEV-X沉沒事件引起。而這些成為了於太平洋問題解決方案大選討論內容。約翰·霍華德政府於其支持美國小布什於伊斯蘭主義政策而第三度取得選勝利,並為他2004年連任,11年半執政。但是,即便如此,霍華德保守派政府執政期間,海外移民數量顯著增加,是來中國和印度亞洲國家。
澳大利亞統計局2006年年中數據報告[13],有4956863位澳大利亞公民不是澳大利亞本土出生,差不多是總人口24%。
2006年數據,人口構成上面有[15]。
新南威爾士州是人口州,同時是外國出生人口佔比例,本地出生人口有1544023人,很多國家人口集中這個州,有74.5%黎巴嫩出生,63.1%意大利出生,63%韓國出生,59.4%斐濟出生,有59.4%中國出生澳大利亞公民。
維多利亞州,人口第二州,同時是移民人口比例第二位州,黎巴嫩50.6%,土耳其50.1%,希臘49.4%,後意大利41.6%。
西澳大利亞州,有528827海外出生公民,總人口佔有率。這個州吸引了29.6%新加坡出生澳洲公民,同時英國出生人口比起新南威爾士英國出生人口相差很少。
昆士蘭州有695525個海外出生公民,同時有比例來新幾內亞和新西蘭人口。
環境,經濟和社會影響[編輯]
延伸閱讀…
澳大利亞多民族移民組成社區經驗或者發展有着各種層面影響。2002年,一個名「未來抉擇」人口研究DIMA指導下開支,列出了由移民促進人口增長未來可能出現六個問題。包括,年齡人口增長大量外來移民沖人口年齡結構分化,處理國內消耗而帶來大量貿易逆差,擴大汽車排放引起温室效應,過度開發耕地,漁業以及天然氣以及其他資源開發,有城郊空氣質量下降,河流質量下降以及有毒化學物質增多[16].
一些澳大利亞環境遷徙組織,是澳大利亞人口維持機構,認為於澳大利亞內陸沙漠性氣候原因,澳大利亞人口出生率可能沒有人口爆炸情況下維持,同時指出,於生態環境會於氣候遷移運動而發生變化,是大陸南部地區會出現多高温以及天氣或者乾旱,而這些會導致某些地區不能維持現有大量人口[17]。同時一個英國人口確認組織支持這種人口爆炸情況觀點,並指出要澳洲大陸合理標準生活標準人口數量應該是1千萬左右,現在到了2千多萬,因此實際上2.1千萬人口實際上是降低了生活標準[18]。
同時爭論着另外一個觀點,移民因為大部分是那些温室效應地或者汽車排放率地區遷徙進來,因此移民促進了氣候變遷發生。有一部分氣象觀察家認為人口數量控制於全球化温室效應有着關作用[19]。而有澳大利亞機構調查數據顯示,人口數量激增是促進温室效應和汽車排放主要因素。,這些調查分析處了移民原國家汽車排放量是澳大利亞現在水平42%,説,實際上移民澳大利亞提高了他們生活質量同時促進了全球温室效應[20]。而且計算出了大約每7萬名移民會導致2012年多2千萬噸温室氣體,2020年時候多3千萬噸[21]。而應着這種説法,一項自然科學調查聲稱移民並沒有全球氣候變暖產生任何影響,儘管很多人口移民到一個國家,但是全球性人口移民並不能對全球人口總量發生影響[22]。
一些觀點認為,人口增長以及部分其它經濟因素,澳大利亞新移民因為租房住由此對大面積供應住房做出了貢獻,是那些主要大城市[23]。有很多經濟學家,包括麥格理銀行分析家羅裏·羅伯特森確定認為大量移民遷徙人口聚集首府城市加劇了供應住房問題[24]。他説法,聯邦採用各種政策來處理住房需求問題,例如區高住房税用於補貼高水平移民水準,而這些政策取得了比開發郊區顯著效果[25]。儘管如此,生產委員會認為人口壓力是住房問題主要原因,他們認為導致住房主要還是於人們於住房條件和住房位置要求導致[26]。
研究,於數以千計IT業者大量湧入,並電腦科技各個方面行業內競爭,導致IT行業工資水平下降[27]。但同時另一項DIAC組織研究表明於大量受過高等教育新移民湧入,使澳大利亞那些沒有技能行業工資水平有上升趨勢[28]。
澳大利亞一些貿易組織爆料,於國外僱員薪水本地員工要,因此有時候他們傾向於選擇國家僱員從而躲避本地員工高福利待遇[29]。
前聯邦財政部長,Peter Costello認為於澳大利亞出生率導致本地人口,並且主張低迷人口出生率會導致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和勞工市場競爭力衰退,從而地經濟帶來影響[30]。預防這種情況出現,政府增加移民來填補勞動力市場,並且提供育兒補助有多個孩子家庭。不過,有反這種説法組織,如澳大利亞人口維持機構現在進行新移民政策和其他一些計劃認為澳大利亞可能出現人口負增長情況[31]。
但是於移民是否能夠減緩澳大利亞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並確定,一份名澳洲人口財富研究報告裡面,政治家彼得·麥克唐納指出移民減緩人口老齡化是徹底無用功[32]。儘管如此,Creedy和Alvaredo認為[33],如果每年移民數量是8萬,那麼2031年時候澳洲65歲以上人口會人口比例裡面下降1.1個百分點,如果是每年17萬話,2031年會下降3.1個百分點。因此John Howard領導下,2007年澳洲移民數量達到了每年16萬[34]。
前Howards政府移民局部長Kevin Andrews支持這種通過移民來減緩人口結構老齡化方案。他説,海外移民總數和澳大利亞總移民數,因為移民年齡比現有公民人口年齡要低,有百分之70移民15-44歲之間,比起現有公民百分之43比例要,而且只有百分之10移民45歲以上,而現有澳洲公民這個比率是百分之38。
前Fairfax媒體經濟專欄作家Ross Gittins支持移民部部長,稱現在社會黨主要目標放在有技能移民上面,降低了移民評價年齡[35]。有超過一半以上移民15-34歲之間,而我們公民人口這個比例只有百分之28。而且只有百分之2永久性移民年齡才在65歲以上,而我們公民人口這個比例是百分之13[36]。所以這些數據,他認為移民解了澳大利亞人口老齡化問題。同時他認為,調有技術移民政策能夠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Gittens建議技能工人於經濟發展貢獻,但是沒有技能移民重要性同要。財政部長Eric Ripper聲稱澳洲主要城市有大型工作項目因為缺乏有技術工人和技術工人而擱[37]。
通過對以往信息分析,Addison和Worswick得出以下結論「沒有證據顯示移民於年人或者無技能人羣福利有任何負面影響」,另外,Addison研究還得出結論,移民不但沒有降低本地工人業率,反而降低了總體失業率[38]。
延伸閱讀…
2005年7月,生產力委員會開展了一項關於移民和人口增長於經濟發展影響調查[39],並且2006年1月17日發布其最初調查結果[40]。報告顯示數量新移民數量(超過基本模型百分之50情況)會2024-2025年導致每個人平均收入達到335澳元,這個數字形容為,同時報告指出澳大利亞公民工作時間會增加百分之1.3。是兩倍於收入增長比例[41]。
談及華人來澳兩百年歷史,無論背景、經歷、移民,如今華人移民與百年前華人移民截然不同。那麼,移民是如何看待華人移民史?談論過去,我們中能獲得怎樣的啓悟?
澳大利亞是中國移民主要目的地之一,澳洲主流社會歷史學家是如何看待華人移民這段歷史呢?當代澳大利亞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艾瑞克·羅斯120萬字筆墨,撰寫出姊妹篇《澳大利亞華人史(1880-1888)》與《澳大利亞華人史(1888-1995)》。
今年是中澳建交45週年,日前《澳大利亞華人史(1880-1888)》中文版中山大學出版社推出。該書中文版譯者、汕頭大學張威教授説:“艾瑞克·羅斯之前,沒有哪一個澳洲主流社會歷史學家全方位地描寫過華人移民澳大利亞歷史,但他做到了。”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到達了澳大利亞?於澳大利亞大陸和中國大陸地球版圖上彼此相鄰近3億年之久,有一些人類學家認為,中國人木筏漂至澳大利亞,和那些定居此印第安人通婚,由此造就了澳大利亞大陸上土著居民。有學者提出,15世紀初,鄭和到訪過澳大利亞。
艾瑞克·羅斯認為,關於中國澳大利亞聯繫有很多種説法,但有很多是信。目前可以確認是,19世紀初,有華人澳大利亞生活了。
他考證,澳大利亞擁有土地,並且與外國人結婚華人名叫馬克·歐·鵬,他是一位生於1798年廣東人。1817年,他移民身份來到悉尼。1821年,麥格理總督分給他一塊位於布魯士農場土地,面積30英畝。1823年,他和一位英國女孩結婚,並自己起了一個歐式名字——約翰·世英。1832年,他回到廣東,留下了英國妻子和4個孩子。1837年,他返回澳大利亞,發現妻子去世,自己土地流失。1842年,馬克·歐·鵬一位愛爾蘭女子結婚。
“他後,有幾百個中國人愛爾蘭女孩締結姻緣。” 艾瑞克·羅斯寫道。
截至1852年底,有2000多名華人澳大利亞工作。他們中有上百人作為牧羊人和農民生活南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農業方面,華人是種植香蕉。雖然早期有種種困難和失敗,但19世紀一些華人是香蕉上賺了很多錢。一百年後,華人公司香蕉催熟業和買賣方面佔統治地位。
19世紀90年代,悉尼和墨爾本華人代理商控制了香蕉生產。他們幹、,調節着昆士蘭、斐濟和新南威爾士北部海灣引入香蕉量。當時,歐洲人是唯一香蕉種植者。華人接管船貨並付款,檢查每一個集裝箱,拒絕接受那些延誤而水果。船貨公司將集裝箱拍賣時,代理商低價買下,他們因此發達了,然而種植者們處境。
有些華人公司斐濟買下了香蕉園。悉尼永興商行闆郭彪其中一位。1898年,他每星期運送7000掛昆士蘭香蕉。1900年,他開始事斐濟貿易。1897年郭清悉尼成立了永安公司,他事昆士蘭和斐濟香蕉貿易。後來,這兩家公司發展成為規模海外貿易公司。華人現在是現代香蕉種植業領導者。
到了1994年,30萬名有華人血統人澳洲生活,這個數字還不到澳洲國家總人口2%。
據艾瑞克·羅斯觀察,世界各地華人,於澳洲各地有着喜好。“馬來西亞華人墨爾本情有鍾,大量新加坡人選擇了珀斯,東帝汶華人達爾文,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大多數華人搬到昆士蘭,有許多香港人定居悉尼車士活,上海人喜歡埃士非爾德。”他注意到,澳洲報紙於華人受教育程度有關注——他們很多是大學畢業生,有些有學位。
事實上,澳洲有學者指出,澳洲華人來自國度,有着文化背景,他們放在一起討論毫無意義。但艾瑞克·羅斯表示:“華人國家——比如澳洲,他們既是所居住國家公民,同時知道自己是誰。那些有中國血統人遍及世界各地,多人尋找他們自己。”
“到1985年止,僅悉尼一處,有14週末學校,教漢語、粵語、書法、民間舞蹈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