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國福利制度的解釋】英國積極救助制度及其借鑒啟示 |英國福利制度的標準和特點 |英國的福利制度 |

上期和大家談了一下塞浦路斯,那麼今天給大家簡單説一下英國福利待遇有哪些呢?英國擁有全球最優醫療福利體系,無論英國居民,還是英國停留 6 個月以上外來人口,無論個人收入,可以享受全面免費醫療服務。

英國是11 年義務教育:96% 英國學生是受教育基金資助免費生。英國教育局公立學校 7 歲以下學生,以及聾啞、低能兒童學校學生供應免費牛奶。公立學校普遍設有食堂,學生提供營養價格午餐;部分公立學校提供校車,免費接送學生;高等教育雖不免費,但英國大學生中大部分學生(90%)可以獲得政府發給津貼;大學生能申請學生貸款,獲得學費和生活費同時,享受多 4 年免息學生貸款。

基本退休福利,超過退休年齡(女60以上,男65以上)及符合國民保險金條件人士設定。要照顧未成年子女人可以獲得其它福利。退休金外,確保退休人士收入達到保障水平,以及獎勵那些退休而積極儲蓄退休人士,退休人士可享受額外退休金補助。

無論收入多少或者交多少保險金,只要有照顧兒童責任,有資格領取兒童福利金。福利金16歲以下兒童而設,如果16歲到18兒童非高等教育機構讀,有資格領取(申請辦法:醫院或者社會保障部辦事處有表格索取)假如每星期工作16時,收入,需要照顧一名兒童話(16歲以下,或者19歲以下,全日制學生),有資格申請家庭津貼。津貼視家庭收入和兒童數目而定(申請辦法:郵局或者社會保障辦事處有表格索取);照顧雙親去世兒童監護人,有資格申請監護人津貼及兒童福利金(申請辦法:社會保障辦事處索取表格,填報申請);僱員懷孕,僱主每星期要繳付工資,數目視僱員收入和金額定;單親要照顧子女人士可以領取單親津貼。兒童福利金外,這個津貼支付給首名子女;沒有資格領取法定懷孕僱員工資人士設定孕婦津貼,每週44英鎊55便士。

每兩週支付一次福利金,期一年。申請人有能力和積極地求職,他們繳付足夠第一類國民保險金。失業福利那些失業狀態但是有工作能力人羣。 2011 年 4 月起,年齡於 25 歲失業人士可申請獲得每週53.45 英鎊失業救濟金;年齡 25 歲以上失業人士可申請獲得每週 67.50 英鎊失業救濟金。

五、低收入人士福利 1)收入補助金:18歲以上,收入於某個水平,每週工作超過16個時人設定。申請人有能力工作和積極求職。 2)養老院和護理院津貼:申請人1993年3月31日之前進入養老院或者護理院接受照顧。他們可以得到金額收入補助金去支付醫院費用。 3) 市議會税津貼:當地市議會處理,協助低收入人士繳納他們市議會税。 4) 屋租津貼:市議會代表有需要人付房租。 5) 醫療費用資助:免費藥物費,牙科醫療,驗眼,配眼鏡,或者隱形眼鏡。

6)生活津貼:因患病和需要人照料人士,如果申請人需要協助才能行走有資格申請;工作津貼:為每星期可工作 16 時, 但因為患病或者傷使其業機會受到影響傷殘人士設定;津貼:為不能工作達到 28 個星期 / 每年傷殘人士設定;

是移民英國並不是衝動頭腦發熱想法,因為一次移民決定或是影響可能是你後半生生活,他需要不僅是一顆説走走心,需要一次考慮,準備,因為,移民不是一次旅行……。下面邦海外小編來您介紹一下英國福利制度標準和特點。

投資門檻,條件鬆,審理速度快

投資門檻,條件鬆,審理速度快

是移民英國並不是衝動頭腦發熱想法,因為一次移民決定或是影響可能是你後半生生活,他需要不僅是一顆説走走心,需要一次考慮,準備,因為,移民不是一次旅行……。下面邦海外小編來您介紹一下英國福利制度標準和特點。

英國社會福利制度歷史,內涵,英國社會發展既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產生了消極影響。近10多年來,英國政府認識到福利制度弊端,並採取措施進行改革,旨在化消積極,推動英國經濟發展,以助於扭轉英國日益下滑國際地位。

英國於1945年建立起“福利國家”。後社會福利制度調整和修訂,目前達到規模和水平,主要有國民保險、國民保健、個人社會福利、住房和教育5個方面,內容如下:

(一)國民保險 國民保險法規定了一個多種津貼和補助金構成綜合性社會保險制度。津貼和補助分成繳費性和繳費性兩類。領取繳費性津貼條件是領取人周繳納保險費,且繳足期限,部分津貼屬於此類。繳費性津貼需要發放。

國民保險費分四類,即僱主和僱員繳納、商人繳納、有收入但業者繳納及獨立職業者繳納構成。目前各種津貼和補助有40多種,領取對象主要分為:母嬰(產婦津貼、生育補助、兒童津貼、兒童津貼、兒童監護津貼)、寡婦(寡婦津貼、寡母津貼、寡婦撫卹金)、患病者傷殘者(疾病津貼、病殘撫卹金、護理及傷殘津貼)、失業者、退休者(退休金、養老金和高齡補助)、死亡者、有困難者(戰爭撫卹金、低收入家庭補助津貼、社會補助金)。

(二)個人社會福利 包括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志願者組織具有困難居民所提供各種福利設施和各類服務,如為失去工作和勞動能力人提供適合他們生活、活動住房和服務;對精神病患者登門治療,處理相應社會問題;當局建造兒童設施提供方便和給予支持,國家照管17歲以下、無人贍養或監護孩子;政府部門和社會志願者組織老人及有困難家庭提供生活、娛樂服務。

(三)國民保健 國民保健法規定:英國人可享受免費醫療,牙科手術、視力檢查和配眼鏡除外;病人付處方費,產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退休者、醫療事故造成病人、戰爭或因公傷殘津貼領取者及低收入家庭除外。

國民保健法實施政府負責。全國各地分設100多個地區局和委員會,負責管理國民保健實施。每個區設有一個總醫院,並設有普通醫院、診所、衞生中心及各類專科醫院。國民保健系統規定各科醫師、護士老人、傷殘及精神病患者提供治療,免費提供輔助醫療手段、取暖設備。該系統服務包括學校、家庭和環境衞生,食品、藥物安全,防疫,戒毒,墮胎及醫務人員培訓問題進行監督管理。國民保健全部費用88%政府徵税來支付,其餘國民保險費、處方費及其他收費項目收入支付。

(四)住房 對低收入家庭,政府發給住房津貼;於第一次購買住房低收入家庭,政府給予額外津貼

和其他優惠條件。此外,政府重視老年人和病人提供住房,使其和安全。

地方當局所擁有住房優先接納居住條件房客。為防止私人者租賃者索取高額租金,政府制定了限制措施,主要有控制房租、調整房租和負責租金事務專門法庭確定房租。居民除以個人收入或存款購房外,可通過房屋互助協會、保險公司、地方當局和銀行途徑貸款購房或建房。房屋互助協會發放抵押貸款佔比例,該協會本身並建造住房,而是貸款者購買住房作為抵押品發放貸款,貸款期20—25年(情況下可延至30—35年),貸款者月歸本金利息。

(五)教育 政府教育基金資助大部分學生(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接受免費教育。免費生免繳學費外,書本和其他學習用具免費。教育局向聾啞、低能兒童學校學生和其他公立學校7歲以下學生免費供應牛奶,每日每人1/3品脱(合英制0.19升),如原因,可以免費供應到11歲。公立學校普遍設有食堂,有些學校提供交通工具。高等教育中,90%大學生可以獲得政府津貼。

英國福利制度英國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帶來了負面影響。

1.推動了社會物質、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幾十年來,社會保障措施保證了大批生活有困難人基本生活需求,目前每1000人擁有8名醫生,9張病牀。這程度上,保障了工人水平和工作能力,而資本家視福利制度是提高生產效率、追求利潤投資。同時進一步完善了中小學教育體系,使英國大學戰後20多所增加到目前48所,並使大量工人家庭子女能夠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90年代以來,英國大學在校學生35萬左右,每年培養出約10萬大學畢業生。這促進了社會物質文化水平提高。

2.有助於社會秩序。英國二戰後頒佈了一系列社會福利法案,人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全部社會福利,程度上撫平了人民受到戰爭創傷,戰後社會秩序,起到積極作用。

廣泛的社會福利措施保障了大多數人生活需要和社會需要,這地保持社會局勢有作用。

3.縮小了地區差距。於英國中央政府每年大量撥款(1993—1994財政年度974億英鎊,佔政府總支出39.8%)於公共保健、社會保險福利體制,有力地縮小了威爾士、蘇格蘭,是北愛爾蘭英格蘭差距。

⒈社會福利支出日益成為政府財政負擔。據官方《與支出》統計,1951—1982年社會福利支付增長2.7倍,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1倍,同期社會福利支付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14.4%躍升29.4%。社會福利費用來源,一半企業和個人繳納國民保險基金提供,其餘政府財政撥款。此外,政府還要承擔國民保健,個人社會服務、教育和住房費用。社會福利支付成為導致經常性財政赤字因素。

⒉社會福利制度帶來解決社會問題。一方面,福利措施平均化,助長了一些人國家依賴思想,去依靠自己努力,而是坐享社會福利。有失業者認為領取失業津貼可不納税,可事逃避税收“地下經濟”,收入並比低工資職工。因此,尋找工作動力有所減弱。有些人願事超過納税界限工作,以免多納税,不能社會福利津貼中得到相應補償。另一方面,福利制度解決社會問題。

⒊福利問題成為英國黨派鬥爭焦點之一。英國保守黨和工黨競選中取得選民支持,選民許諾各種社會福利,工黨主張社會福利“普遍化”;保守黨則主張實施“有選擇性”社會福利。濟滯脹,兩黨社會福利問題上爭吵會日益。

此外,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福利制度成為福利國家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桎梏。英國經濟增長,美日差距越拉越。如何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增強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已成為急待解決問題,而每年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社會福利開支成為解決問題入口。

英國社會福利制度改革雖然必行,但進展。社會福利制度實行全面改革始於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90年代以來,保守黨改革方案基本上是撒切爾時期延續,但各方面改革一,國民保險住房方面進展,國民保健與教育方面進展,個人社會福利方面基本未變。

保守黨政府認為,壓縮增長津貼開支,不僅能使政府當前,而且進入下世紀後,能承受社會保障鉅額開支。因此,政府採取了如下措施:

消費增加和工資水平提高,養老金發放標準相應提高,成為英國單項社會福利津貼。此,保守黨政府決定:(1)國家基本養老金制度不變,但只能提供限度生活費用,數額不能。(2)改革工黨政府制定國家收入養老金制度。規定年50歲男人和45歲婦女,繳納和願繼續繳納該項保險費者,退休後可原規定標準領取國家收入養老金。於50歲以下男人和45歲以下婦女,繳納和繼續繳納該項保險費者,退休後可領取國家收入養老金,但數額工作期間工資1/4降為1/5。(3)政府通過法律形式規定,所有企業強制推行職業養老金制度。(4)職工提供獲取個人養老金機會。規定職工可銀行、建築協會、單位信託公司和保險公司掛鈎,繳付費用。

近10年來,英國政府積極鼓勵職業養老金或個人養老金取代老年養老金。其模式是原本屬於政府管理老年養老金中附屬養老金,依養老金參與者意願,外包民間企業經營。而基礎養老金部分歸政府管理。

英國不僅是現代社會救助地,是積極救助社會政策拓荒者,是它20世紀90年代末期所提倡和踐行“從福利到工作”變革,全球範圍內堪稱積極救助制度開拓創新典範。而言,雖然中國社會救助具有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藴,並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降二十餘載中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但其積極救助制度於探索發展階段。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這既為我國社會救助事業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目標方向,治理角度社會救助制度創新發展提出了要求。此背景下,全面回顧英國積極救助發展歷程和實施效果,進而得出兼具性和建設性經驗啟示,既促進中國積極救助制度改革發展具有現實價值,推動我國社會救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帶來歷史影響。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積極救助”形成統一定義。“積極救助”是於“消極救助”而言,而這兩者理論淵源可追溯到“”概念哲學討論上去。英國哲學家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其演講《兩種概念》(1958)中“”區分“消極”和“積極”,前者指免受強制和干涉,而後者指自主或自決選擇。相應地,公民基本權利可分為“消極權利”和“積極權利”,前者是個人要求國家權力作出相應作為權利,後者是個人要求國家權力作出相應作為權利。社會救助權利是公民一項社會權利,而社會權利是公民基本權利之一。由此,“消極救助”與“消極權利”應,即國家基於憲法和法律對公民處於一種消極或不干涉狀態,隻有危及和侵害了公民社會救助權利時,國家採取司法審查或救濟途徑予以保障﹔“積極救助”與“積極權利”應,即國家公民社會救助權利採取積極措施和行動予以幹預,從而使其相關權益得到保障和實現。

於“消極救助”,“積極救助”主要特徵有:它是維護公民受助權利手段,而非政府或者社會施捨﹔它主張受助者權利義務,並強調其承擔個人責任﹔它是實現社會公平工具,而非追求經濟效益手段﹔它保障受助者基本生活水平,而非維持其基本生存水平﹔它注重受助者就業能力建設,而非他們提供經濟救助﹔它是綜合性而非單一性救助措施,救助方式從以物質或現金救助主向增加收入轉換。﹝2﹞總的,積極救助要義於公民社會救助權利積極幹預和對受救助者自我發展能力提升。

延伸閱讀…

英國的福利制度

英國福利制度的標準和特點

長期以來,英國積極救助制度產生發展可以劃分如下三個階段: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石油危機爆發、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發展,英國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福利支出攀升。1979 年,撒切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夫人首保守黨上台執政。於失業增加、非技能型人員工資減少、非全日制和臨時工作增多,英國政府試圖維持津貼收入與工作收入之間差距來保証工作激勵,即強調津貼申請人要積極尋找工作,從而開啟了英國積極救助制度肇端。1980年,英國出台《社會保障法2號令》廢與收入相關失業補充津貼(Earnings Related Supplement)。1986年,英國政府出台“重啟計劃”(Restart Programme)要求,失業者每6個月需接受一次關於找工作談話,拒絕者救助待遇減少。﹝3﹞1988年,英國補充津貼項目取代了收入補助項目。隨後,英國政府還推行了企業津貼計劃,即以增加僱者數量來減少就業壓力。1992年,英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案》無工作能力福利(Incapacity Benefit)代替了此前長期疾病補助和病救濟金。

1993年,英國政府引入工作嘗試計劃,旨在幫助失業6個月以上人獲得工作機會。1994 年,梅傑(John Major)政府發表一本白皮書強調,失業者需要地競爭上崗。1995年,英國頒布《求職者法》明確重申“一個人一週中如果採取了他應該採取並且是合理措施尋找工作,可以認定符合這項規定”。1996年10月,英國政府將以往失業救濟(Unemployment Benefit)和收入保障津貼(Income Support)合並成求職者津貼(Jobseeker’s Allowance)。它躍居家計調查型津貼中開支比重首,並收入扶持構成英國社會保障體系核心。﹝4﹞

該階段,英國積極救助制度主要目標是減輕福利國家制度依賴,激勵失業者積極尋找工作並競爭上崗。其主要策略是:對部分津貼進行調整,提高申請失業救助資格條件,開展面向津貼申領者就業服務,加強長期失業者工作激勵。

1997年,布萊爾(Tony Blair)率領新工黨政府上台後,瞭解決更多年輕人和少數族裔失業以及完全脱離勞動力市場而依靠社會救助問題,英國政府主張通過職業培訓提高全部有勞動能力者就業能力,消除他們福利國家依賴,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1998年,英國政府公佈了福利制度改革皮書——《我們國家新動力:社會契約》,並開始實行了一項大規模“從福利到工作”(Welfare to Work)方案。其一,青年失業者、長期失業者、單親父母、失業者配偶、病人士和中高齡者實施一系列“新政計劃”(New Deal),其目的是增加領取社會福利者工作機會,並改變他們工作態度和動機。其中,青年新政18-24歲失業6個月以上青年人目標羣體,他們可以選擇到私營僱主處做工資補貼性僱員、參加社區工作、參加環境保護組織工作或接受全日制教育培訓﹔﹝5﹞但拒絕任何選擇人會面臨2-6個星期處罰。於期失業者而言,自1998 年6月起,25歲以上失業超過2年人員可以獲得12個月全日制教育培訓機會,而僱用他們僱主會獲得6個月每星期75英鎊工資補貼﹔另外,單親家庭可以得到個人尋找工作和家庭照顧方面幫助,患病者和殘疾人可以獲得重返工作崗位個人支持,50歲以上失業者會享受個人顧問、就業幫助、就業後培訓補助和工作收入税收優惠幫扶政策。其二,實施“為工作付報酬”(Make Work Pay)計劃,其目的是税收和福利政策上激勵救助對象積極地利用所提供工作機會。

進入21世紀以來,英國新工黨政府提倡變消救助積極救助政策,如求職就業狀況津貼計發掛鈎,並救助對象劃分未成年人、工作年齡段人羣和超過工作年齡段人羣三種類型,從而增強救助政策性。﹝6﹞2002年,英國成立了隸屬於就業和養老金部就業服務中心(Jobcentre Plus)。該中心對有勞動能力者提供工作培訓支持和建議以及財務援助,無勞動能力者支付福利津貼。2007年,英國政府後發布《投身工作、:完全就業下一步》和《準備工作:我們下一代實現充分就業》,提出2009年10月開始,青年新政、長期失業者新政等強制性項目求職者制度和彈性業新政所取代。該方案各年齡層求職者提供簡化一站式就業服務,使所有失業者求職機會最大化,並爭取無工作能力福利申領者轉化成工作人羣。2008年7月,英國就業養老金部發布福利改革皮書。同年10月,英國開始就業援助津貼(Employment and Support Allowance)取代無工作能力福利。2009年,英國通過《社會福利改革法案》,不僅取消收入補助金制定了框架,而且申請求職者津貼或就業援助津貼者限定了領取條件。﹝7﹞

此階段,英國積極救助建構了“從福利到工作”一攬子政策方案,對社會羣體施分類救助,注重開展就業培訓就業服務,推行税收優惠政策,探索彈性化就業形式,倡導個性化就業服務,其目的是促使失業者和無工作能力福利申領者走上業崗位。

2010年5月以降,保守黨自由民主黨組建聯合政府開始執政,並醖釀出台“福利契約”(A New Welfare Contract)。2012年3月,英國女王簽署《2012年福利改革法案》,拉開了英國近60年來規模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序幕。此項改革旨在形成一個簡化、公平福利體系並確保工作有酬勞,通過權利支持和激勵措施使工作成為每個有勞動能力者個人志向,以使人們徹底擺脱福利依賴和陷阱。它一個舉措是既往收入保障津貼(Income Support)、基於收入求職者津貼(Income-based Jobseeker’s Allowance)、與收入相關就業援助津貼(Income-related Employment and Support Allowance)、住房補貼(Housing Benefit)、兒童税收抵免(Child Tax Credit)和工作税收抵免(Working Tax Credit)六種職和失業津貼統合通用福利(Universal Credit)。

此期間,英國積極救助制度朝著簡化、公平方向邁進。其主要做法有:更系統地福利津貼進行整合,政府地用人單位合作,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人性化地提供就業服務,從而實現就業或自主創業人羣繼續擴大化。

三十多年探索實踐,英國積極救助制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

,探索建立階段,英國失業人口減少,而業人口大量增加。例如,1978-1988年,英國失業人數320多萬降低到200萬以下。﹝11﹞撒切爾政府積極救助改革而言,有學者其予好評:“估計差不多1986年和1989年之間登記失業人數下降一半(總數下降了170萬)要歸功於重啟計劃,雖然他們中間隻有非常少一部分人找到了‘工作’。”﹝12﹞另國際勞工組織統計,1997年夏英國有失業者200萬人,佔勞動力總數7%,這一數字當時西歐主要國家中是。﹝13﹞

其次,改革調整階段,英國失業狀況持續好轉,是“青年新政”計劃收效。例如,英國2004年比1997年增加了近200萬就業人口,而失業人口減少了3/4,基本上解決了年人失業問題。﹝14﹞另英國政府披露,1997-2005年,英國失業率6.9%持續下降4.8%﹔盡管它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有所上升,但超過6%。﹝15﹞“青年新政”計劃例,截至2006年11月,通過該計劃實現就業青年人超過了69萬人次,其中71.2%就業,另有9.5萬人處於計劃幫助之中,其中26.5%人實現了其他形式就業。﹝16﹞2008年,工黨發表一份總結報告宣稱:過去10年中,180萬人通過“新政計劃”找到了工作﹔30萬單親家庭找到工作而使60萬兒童免於﹔勞動參與率提高減少了領取無工作能力福利者﹔領取失業津貼青年人復存在。﹝17﹞

後,提高完善階段,英國失業率降幅,求職者津貼申請人數大量減少。例如,2012年6月,英國失業率8%,於德國(5.5%)、荷蘭(5.1%)和北歐國家,但於歐盟27國平均值(11.4%)。﹝18﹞英國政府公佈數據表明,2013年英國失業人口減少53.8萬,創下年度降幅記錄,其年度失業率七國集團中降幅。2010年以來,英國創造了全日制崗位130萬個,青年失業者減少了25.3萬人,申請求職者津貼數量減少54.2萬人。﹝19﹞

綜上所述,英國積極救助制度降低失業人口總量、激勵救助對象業行方面卓有成效。

於積極救助已成社會救助治理現代化客觀要求和選擇,因此中國有其提升推進社會救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優先戰略。來説,我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積極救助:

第一,全面促進積極救助多元參與,發揮治理主體功能作用。英國積極救助經驗,政府、企業、環保組織和基層社區救助對象促進就業方面發揮了作用。實質上,社會救助治理主體包括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內諸多社會救助事務利益相關者。我國積極救助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狀況,應當繼續推動各級政府行政職能轉變,並注重釐其市場、社會和公民之間權責利邊界﹔強化市場救助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是引導和鼓勵各類企業積極救助工作中承擔社會責任,並為有勞動能力救助對象提供相應就業機會和服務﹔激發社會公益慈善組織、城鄉社區村(居)委會和社會工作服機構活力,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幫助有勞動能力救助對象提升能力、融入社會﹔強化社會救助工作人員能力建設和服務水平,並增強有勞動能力救助對象工作動機和責任意識,促進雙方之間良性互動並發揮各自能動作用。

延伸閱讀…

英國福利制度為什麼最好

英國積極救助制度及其借鑒啟示

第二,完善積極救助制度體系,實現政策統籌銜接。“從福利到工作”方案例,十多年不懈努力,英國積極救助形成了完善制度體系,是救助就業制度整合銜接方面走世界前列,而我國積極救助形成完善制度體系,這啟發我們要積極救助制度體系建設上地下功夫。,應當現行社會救助制度中有關就業救助或業援助部分具體化和化,以使各項救助措施於實際操作和考核評價。其次,應當加強就業救助對象分類救助和動態管理,是大力優化救助對象科學認定、家庭經濟狀況核、審核審批、績效評價、救助信息共享和監督檢查工作機制。,應當優化救助流程和簡化救助程序,以此推進積極救助精準治理。後,應進一步完善生活保障就業聯動、扶貧開發、促進就業和臨時救助制度措施銜接,是建立健全有勞動能力救助對象彈性就業和救助退機制,進而上實現積極救助制度有機整合。

第四,切實加強積極救助依法治理,營造救助工作法治環境。長期以來,英國不僅頒布了“社會保障法案”“福利改革法案”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定了“從福利到工作”一攬子政策方案。相比之下,雖然我國正式出台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但是《社會救助法》尚且闕如。此,我國積極救助應當進一步提升其法治化能力和水平。一是深入貫徹《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大力加強積極救助創制,如通過制定實施《就業救助條例》對就業救助予以專項規範和管理。二是加快推進積極救助地方性,研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救助法規,救助對象實際需求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就業信息和服務。三是堅持“有法必依、依法辦事”,嚴格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積極救助監督和管理,並通過專項整治和聯合執法方式加大監管力度。四是加快推動《社會救助法》進程,高位階法律條文就業救助予以原則性限定和綱領性規範,從而確立積極救助法律和實施準繩。

﹝作者簡介﹞苑仲達,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博士後,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2﹞ 丁建定. 構建我國新型城市社會救助制度原則途徑﹝J﹞. 東嶽論叢,2009(2):48-49﹔郭林,張巍. 積極救助述評:20世紀以來社會救助理論內核與政策實踐﹝J﹞. 學術研究,2014(4):57.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資深記者麥克凱(Michael Kaye)接受本刊訪問,解釋英國什麼領導工業革命,淪落到目前經濟困境,並提出忠告,希望台灣能避免重蹈覆轍。

問:報導資料顯示,英國物價膨脹百分之十五,利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二,失業率百分之十;加起這些數目,可以説英國「痛苦」指數,而且有一萬名商人宣告破產。英國經濟現況這麼嗎?

答:英國經濟現況確。有些情況上述數目更糟;英國有二百六十萬失業人口,多。但是,實際物價膨脹於百分之十五;這是柴契爾夫人目前得以欣慰地方,因為她經濟政策,主要主張採取強勢貨幣,和淘汰缺乏效率工業。

柴契爾和前任賈拉罕經濟哲學上,基本是:賈拉罕認為英國地工業社會過渡到超工業社會,他主張利用北海油田收入,緩衝變遷過程中的沖擊,幫助垂危工業,、結束。

柴契爾認為,北海油田,不能浪費這種無謂發展上,她基本上相信貨幣力量,認為有力貨幣,才能獲得商場上信任。藉著提高利率,柴契爾吸引了大量投資,並且阻止了人民大量貸款。

賈拉罕政時,和工會訂立契約,維持工資政策。當時工會,若英國政府支持公共事業,控制失業率,工會願意代表所有會員,接受工資政策;後來情勢改變,賈拉罕調薪幅度,不符工會要求,他因此下台。

柴契爾上台後,工資調整。我個人例,去年薪水調薪百分之十五,而當局批准了其中百分之八點五。因此工會中有會員認為,物價膨脹百分之十五情況下,他們無法接受百分之八點五調薪,所以,整個英國社會是愁雲佈。柴契爾因此受到很多批評,而這是英國面對意見分歧問題。

任何民主制度下,在野黨有責任挺身而出,指責執政黨錯誤,失業問題當今英國工黨對執政黨保守黨批評重點。事實上,柴契爾前任政府繼承了一百五十萬失業人口;賈拉罕政府三年半前,繼承了六十萬失業人口,説三年半內,英國增加了九十萬失業人口。賈拉罕一九七六年執政時,英國經濟情況現在,賈拉罕政策救了英國,同時英國當時得助於世界經濟局勢轉。巧合是,柴契爾上台後,失業人口兩年不到時間內,增加了一百一十多萬,賈拉罕三年時間相比,兩者增加失業人口上,但是時間上有。這是失業問題困擾柴契爾主要原因,因為無論政治上或經濟上而言,失業問題無法人接受。

要照顧大量失業人口,北海油田收入原本是應該用來發展工業,或用來執行有利於經濟局勢措施,全部耗用社會福利開支上了。

以上説,可以説是英國應該如何邁向超工業社會兩種看法與做法。英國步伐其他國家,但是是往前邁進。

問:失業救濟,是英國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下一環,台灣有很多人認為政府應該這方面設置預算,但是有人認為福利開支是英國經濟發生困難主要原因之一,請問,你認為這種説法公平嗎?

答:英國經濟學家JohnRobinson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一本小書「Economics:TheAwkwardCorner」中,語指出:英國無法擔當福利國家角色。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為福利國家,社會福利只是許多公共開支中一種,宛如流行一句話––天下沒有白吃午餐,英國人納税,支持社會福利制度順利運作。

很多社會主義人士,保守黨人士,全民醫療制度理由是:它不是幫助那些負擔人,幫助了那些綽綽有餘有錢人。因為全民醫療制度本身無法區分,導者坐享貧者權益。全民醫療制度同時產生一些現象,例如説國營機構過度官僚化,醫生願意留在設備醫院工作。英國公醫制度,目前有許多爭論。於英國目前採行混合經濟制度,私人企業多,倡行私人醫生和私人保險提議多,但是病患和老年人負擔不起私人醫療費用,他們需要國家照顧。

答:有人説過,英國工人並非工作,而是工作過度。英國發起工業革命後,英國工人世界其他地方工人辛苦工作,他們開始懷疑什麼要世世代代如此。二次大戰期間,英國是國營經濟,政府控制一切企業;戰爭結束後,人民投票工黨,希望不要再有戰爭,希望國家照料一切,他們生活奔波。

至於社會福利制度,是否助長人民心理,我認為,主要問題並於制度本身減低人們工作意願,除非配合社會福利情況下,人外出工作卻可以外出工作獲得多收入;但是這只是數情形。

以前我國外時聽説,英國有些人鑽社會福利漏洞,領取他們該得補助,但是有人拒絕接受他們該得補助,其中不乏中產階級人士,即如工人階級見。

同時於失業問題,英國人現在展開運動––要求工作權利,因為他們擔心失業問題讓他們從此沒有工作機會了。

上任工黨執政時,發表一篇報告指出,到一九九五年,英國會有四百四十五萬失業人口。工黨預測英國本身複雜性和其他制度缺失有關,同時於反映如下事實:邁入工業社會國家(如中華民國),超工業社會來臨前,人人科技隱含著恐懼,因為科技發展並意味著會帶來大量工作機會。